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原创)我的西行游记(三)玉门关汉长城印象 玉门 |
[游记](原创)我的西行游记(三)玉门关汉长城印象 玉门 |
2008-02-02 adminso.com |
12月29日,我们的车子离开敦煌市向西北方向行驶了约102公里处,玉门关就呈现在我的面前。玉门关也叫“小方盘城”,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相传,古时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从塔里木盆地经此处输入中原,玉门关由此而得名。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放眼敦煌正北,远山一抹,起伏连绵,横亘天际,这就是马鬃山的支脉——白 山。白山南麓,便是从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游。这里戈壁灰褐平坦,湖泊碧水汪汪,清泉澄澈甘甜,绿草如茵,胡杨苍翠,红柳似火,骆驼饮水,牛羊吃草,黄羊奔跑,野鸟飞旋……一条婉蜒如游龙的汉代长城自东向西逶迤而去。长城的亲密伙伴——烽隧隐约可见。看着蓝天白云下如此醉人的景色,谁能想到,古代这里曾是短兵相接、刀光剑影的战场,车马萧萧、驼铃叮咚的丝绸古道。
宏伟、壮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汉朝初年,为了抗御匈奴骚扰,加强边塞设防,阻止匈奴南进,汉武帝选派精兵良将,移民屯垦戍边,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并将“亭”(烽隧)、“障”(较大的城堡和烽火台)修至盐泽(今罗布泊)楼兰故国。这便是汉长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风沙剥蚀,其城垣多与地面齐平,部分地段尚可看到由红柳、芦苇和黄土夹层夯筑的残墙。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名句更使玉门关名垂千古。
现存关址只是一座耸立在干河旁、土岗上的土城,呈正方形,墙身全为黄胶夯土版筑,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墙土已有部分坍塌,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残垣高9.7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时性邮驿之路。
夕阳下,伫立在汉长城旁的烽隧上,极目远望,满目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莽景象,使人产生一股思古幽情,古往今来,多少爱国将士为镇守长城边关征战殒躯,长卧沙场,又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歌赋诗!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一座叫“苜蓿烽”的烽隧下,给家人寄书道: 苜蓿烽边逢立春, 葫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 不见沙场愁杀人。
|
转自:http://www.adminso.com/show/494192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