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7 五月走甘南至青海湖~攻略甘肃篇之(十九)——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陇右学宫之冠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隅,是一组造型雄伟的仿皇家宫阙建筑群,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500平方米,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东西两组古建筑巍然屹立,保存完好。文庙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庙内古柏参天,古朴静雅,整体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碑匾林立。著名的有刻有回鹘文的高昌王世勋碑,刻有回纥文的西宁王忻都公神碑,和保存最完整的中文-西夏文对照珍本词典“西夏碑”(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文庙现为武威市博物馆。在武成市区东南隅,有一处古柏参天、槐荫蔽日的古建筑群——武威文庙。朱柱粉墙,勾画出两个世界:墙外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墒内清静幽雅,别有洞天。果然是“地敞而境幽,近市而尘隔”。在凉州七里十万家的闹市,这里真不愧是迁客骚人的神往之处。 文庙,也叫圣庙、孔庙。武威文庙建立于明代。据明正统四年(1439)《凉州卫儒学记》载:明正统初年,朝廷特命行在兵部右侍郎徐唏镇其地,“睹将校子弟,多明秀好学,而未设学舍以为讲肄之所,遂请于朝,得命以农隙令军士取陶甓而经营之”。武威文庙的修建,由于受命于朝廷,又得到地方各界大力资助,正统二年夏动工,仅两年时间即告落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规模之“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此后,历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以及民国年间重修扩建。已“规模宏大,气象雄壮,知非府县所及”。 原武威文庙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在,西边的儒学和明正统时建的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其前后附属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东、中两组建筑,所剩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甫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15300平方米。 文庙原来设有正门,面南而开,它的最南端是一堵庄重稳健的影壁,称“万仞宫墙”。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据碑记,过去武威缺水时,惟独泮池四季水量充足,池内芦苇荷花,池外古树、鲜花。池上有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站在状元桥上,手扶石栏,透过绿树红墙簇拥着的巍峨的棂星门,向北望去,隐约可见古柏老槐掩映着的大成殿,威严肃穆,使莘莘学子们对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儒家先师孔子,顿生崇敬之情。 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正中走马板上挥毫书就的“棂星门”与背面所书“太和元气”字体,圆润遒劲,富丽堂皇。穿过棂星门,就能看见装有七七四十九颗铜泡钉的6扇朱红戟门。戟门,又叫大成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社会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宋元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殿内迎门原来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侧侍立着孔子得意弟子颜回、子思、曾子和大名鼎鼎的“亚圣”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 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名日文昌官。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土居住。据传,清末住在这里的道士,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将庙产尽数挥霍。冬日无钱买柴,便将大成殿侧廊屋里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的牌位一一刀劈斧砍,烧火取暖,很伤了儒家的尊严。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这里供奉的文昌帝君,据说是受玉帝之命掌管人间禄籍的。他让魁星点定谁的名字,谁便可文运亨通,月中折桂。难怪文昌殿卷棚内挂满了历代文人学士敬献的数十块匾额。保存如此之多的匾额,在河西乃至甘肃省亦仅此一处。这些匾额从落款看,时间早自康熙,晚至民国,题名五花八门,官职尊卑不同。乡国学弟子献的“书城不夜”、“辉增四垣”和邑人曾国英书的“文明长昼”,弘扬当时武威文化的昌盛。知县王汝地献“辉腾七曲”、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宗方书“佳录垂青”、甘肃按察使刘大懿题“聚精扬纪”等,则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还有兵部侍郎邑人牛鉴书“天下文明”、书画家邑人张美如书“云汉天章”等匾额,皆书法潇洒,雕饰精美,堪为艺术珍品。 武威文庙,过去是供奉祭祀孔子的地方;1981年9月1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这里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历代图书、字画、碑刻及其它文物3.6万余件。其中汉简、木雕、木乃伊、铜奔马、鸠杖、凉造新泉、西夏牌、西夏铜火炮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珍品。同时辟有7个文物陈列展室,所列历史文物、文字说明和图片,简要地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武威历史。它集中体现了武威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武威的历史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