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会宁之行话教育

[游记]会宁之行话教育

2008-07-22    cuepa.cn

会宁,是全国叫得响当当的一个小县的名字。之所以如此出名,一是作为中国革命转折点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和前来迎接的红一方面军于 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大会师;二是作为国家级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同时她是全国闻名的“状元县”和全国“博士之乡”,会宁的“苦甲天下”和很高的升学率,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会宁教育”、“会宁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我作为会宁人的一分子,自然更有自己对这些现象的思考。
一会宁的贫穷,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资源等的限制。会宁深处西北黄土高原,这里有世界上覆盖最厚的黄土层,境内90以上的地方基本上是水土流失所冲刷出来的黄土丘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的降雨还比较充足,基本能满足各类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老天爷好像忽然变了脸似的,降雨一年比一年少,很多地方甚至到了连吃水也无法解决的地步。
用十年九旱,苦甲天下来形容会宁,是丝毫不过分的。记得小时候上学,家里弟兄多,加上父母还要在农业生产队挣工分,那时的一个工分才值几分钱,累死累活,一年下来连一家人的口粮也挣不够,生活的贫困是可想而知的。后来我三哥去离家五十里以外的河畔镇上高中,家里甚至连一床像样点的棉被也拿不出。吃的馍馍基本上全是用小米、谷子、荞麦等杂粮做的。那时的白面少得可怜,偶尔吃一顿白面饭,就算是很好的改善了。我哥哥那时基本上是固定地两周回一次家,来去一百多里路,全靠自己的双脚走。回学校去的时候,还要背着母亲用各种野菜做的酸菜和着压碎了的洋芋、荞麦面、玉米面、糜子面、谷子面做成的烙饼,就是这些小杂粮做成的饼子,也还是不能尽饱了吃,得计划着吃够两周。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会宁三中(原河畔中学)上学的时候,生活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学校食堂蒸的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中午和晚上的两顿饭也是白面做的,只有白开水和面条,再没有其他任何调料。饭买回来以后,就在白开水面里面加点家里带来的食油,唯一的调料品就是食盐。上高三那年,学校又开了小灶,用两角钱就可以买一份不错的洋芋或是包心菜炒的小菜。如果是五角钱一份的,里面就有许多肉,算是非常奢侈了。我觉得,任何时候,吃是第一位的,吃的尚且如此,其他方面的花销用度不用说,大家自然会明白。
之所以不厌其烦,如此详细地叙述我和我哥哥的经历,是因为我们俩的情况基本上就是那个时候会宁绝大多数学生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已经经过了三十个春秋,祖国的发展可以用如日中天、一日千里来形容。会宁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与全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由于受资源、交通、信息、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会宁发展的脚步是沉重而迟缓的。近年以来,作为革命老区,红军三军会师圣地,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多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会宁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现在上学的学生可以不用愁吃少穿,虽然和城市及发达地区小孩子的生活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看到孩子们有衣穿,有学上,并且从前年开始,国家免除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孩子们不再为学费发愁,不再为没有学上而焦急,真替他们欣慰!
二会宁的贫穷在全国是出了名的,但会宁出人才在全国更有名。据统计,改革开放以后,会宁一县就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多达五万人左右,他们中有博士500多人,硕士近3000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了近20万名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会宁的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会宁尊师重教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会宁自古以来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朝就出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
真正使会宁教育脱胎换骨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的建立,真正使平头老百姓翻身成了主人,在教育上也享有了平等权。十年浩劫时期的会宁,没有像全国其他许多地方那样,把从北京、上海、西安等大城市下放来会宁接受再教育的知识分子,下放到生产大队或是生产队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是把他们都充实在了各级学校。这些人当中,有文学家、翻译家、科学家、教育家。他们学富五车,但是在那个年代,却又苦于无处施展,所以只有把全部的心思用在了自己的学生身上。由于这些被充实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水平都很高,他们教的学生在当年恢复高考时就有很多人考入了大学。
等到那些被下放的知识分子返城时,他们所带的学生业已毕业,并且有很多人充实在了会宁的教育战线,成为了顶梁柱。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教育事业也如沐春风。在此大背景下,会宁县领导依据县情,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县”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后的每一届政府,都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这样的大氛围之下,形成了“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早期会宁三苦精神。
今天的会宁,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正如一位会宁一中的老师所说:“会宁人什么都可以和别人不比,要比就比谁家出的大学生多。”这也说明重视教育的观念已深入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心底。一般老百姓即使缺吃少穿,出外打工,也要让孩子上学。
当年会宁的三苦精神,也已悄然改变。由原来的“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已经变成“领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精神。会宁的教育也在不断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在会宁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善良朴实的亲情,也是托起会宁教育的重要支柱。几乎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少有没有接受过亲戚、朋友、老师、邻居帮助的。从小到一口馍、一双鞋子、一双袜子,大到棉衣甚至金钱。勤劳而善良的会宁人,在读书上不仅舍得为自己的孩子花钱,而且也舍得为亲戚、朋友甚至邻里的孩子花钱。
“有的考上大学了,家里供不起,亲戚、朋友、邻居,别的忙可以不帮,但这个忙都愿意帮。纷纷借钱送孩子上学。所以,‘家长苦供’之外,往往又加上了一句:‘亲友苦帮。这也是很真实的写照。”这是会宁一位小学教师的感言。是啊,考上大学的时候,好像这个事就不再是你一个人,一家人的事了,而是全村的事,甚至很多亲戚家的事了。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人的扶持帮助,所以,在会宁的穷山窝窝里才会每年有很多的“金凤凰”、“银凤凰”飞出来!
会宁考出去的学生,有90以上没有回到家乡,不是他们不懂得回报。他们知道,要回报,并不一定要呆在家乡。回报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给家乡提供各种致富信息,联系客商,争取项目等,他们知道,给家乡更直接的回报,是把钱寄回家乡,让更多的弟弟妹妹能有衣穿,有学上。据会宁县邮政局的统计,每年通过邮局汇到会宁的各类现金,多达一亿多元,是会宁财政收入的好几倍。而据我所知,每年通过千千万万会宁学子的手,带到会宁去的现金远远要比通过邮局邮寄的多!对于会宁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地方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会宁教育给会宁带来的丰厚的回报!

转自:http://lz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7519162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