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打造白银人民自己的网络生活!-清华学子会宁之行所思.

[游记]打造白银人民自己的网络生活!-清华学子会宁之行所思.

2007-07-18    gsby.com.cn

2000年7月30日 星期日 晴

回忆紧张的南嘴之行

终于回到兰州了!回忆起这几天的奔波劳顿,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我们7月22日下午3:15从北京出发,23日下午到达兰州。25个小时的火车颠簸之后,我们乘车赶到兰炼附近的住处,是晚上九点多,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文章要每天写,图片要每天存,然而现在已经十点多了。两小时的紧张工作如白驹过隙,当我们发完图片已经0:45了。然后,开始发文章。凌晨两点半,工作完成,走回宿舍休息已近三点。七点起来吃早饭,八点出发,驱车在山路上行驶200多公里,到达会宁县。在县城与教委领导进行了简短的会谈;吃过午饭,我们再次出发到南嘴村。

到了南嘴村,我们没歇一分钟,直接开始安排教室,搬运东西,与校长谈以后几天的安排。在队长与校长交谈之际,另一些同学马上找到一个教室,开电脑工作。很多当地学生对电脑十分好奇,于是我们临时加开了一堂电脑概述讲座。

我们被分配到老乡家寄住。一到家,我们立刻与老乡攀谈,做第一份农村问卷调查,然后开始写当天的文章,录入图片。(哎,那可怜的电脑啊。在以后的几天里,它几乎在日夜不停的工作。白天只要队员有时间,就会拿它写文章;夜里则更是几个人排着队等着用)到会宁的当天晚上,我们一直工作到夜里十二点多(老乡通常是八点睡)。四周早已死寂一片。因为没有路灯,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硬是一点一点摸索着回到了家。旅途劳顿,本应早休息,我们却到第二天凌晨才睡觉。这就是我们到甘肃的第一天的生活。不必多说,也能看出我们有多忙。

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们全都过着这种挑战精力极限的生活。每天七点以前起床,来不及吃饭,手上攥个干馍馍去学校。我们分成两组,一组教课时,另一组就出去调查。山路弯弯,每家离得很远,我们又只能步行,走起来真是又累又起急;到后来两腿一直疼。因为路远,经常耽误中午吃饭;甚至晚饭也经常要九点多才吃。连续四天,我们都需要爬上约两千米的山顶,真是对体力的严酷考验。

南嘴毕竟穷,每天的饭都是粮食,菜不多,更谈不上吃肉,而且口味毕竟不太适应。后来回到兰州,我们都像饿虎似的。南嘴也特别缺水,我们五天没洗脸,头发粘成了一团。然而,没有一个队员喊苦喊累。在老乡面前,我们还要做出很满意的样子。我想,经过这几天艰苦的洗礼,我们比以前又成熟了不少。艰苦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斗志,能给人以前进的动力,我想会宁人也正是凭着这股劲考上大学,走出山村的吧。

--------------------------------------------------------------------------------

2000年7月28日 星期五 阴

生命之水
会宁县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降雨少,蒸发量大,被称为干会宁。水在这里就代表着生命。

——景色好美

从兰州过来的路上,我们被路上的美景吸引住了。所有的山都是由黄土构成的那么厚实,那么雄浑。由于雨水的冲刷。山腰形成道道厚而光的土崖。一道曾被水将岸边削得笔直的鸿沟将无数高坡分割成两片。我们被自然的威力震服了。我们含着纯净水沉浸在其中。

——地下水咸

到了会宁县,我们队员吃了顿饭,饭中喝了当地水泡的茶,茶中放了糖,地下水略咸,加上甜味,别有一番风味,自我感觉不错。来到南咀村后,对长宣布,现有纯净水已经不足,从此每人每天只供给400毫升水,此时我并无感触。当两瓶水很快喝完,不得不去喝学校的无糖茶时才感觉不对头。可能是水开浓缩的缘故,一口水进嘴就是咽不下去。

——水窖

纯净水喝没了就只能喝当地的水了。回到主人家里,主人招待我们的热水并不咸。经询问才知道他们吃的是储存在水窖的雨水。院中间的地下有一个储水池,全年院子里房子上的雨水都流尽这个水池,以备食用。这是他们对付干旱的有力的武器。今年虽然有很长时间的干旱,但主人家吃水还不愁,但若今年全年不下雨,明年再干旱,他们可就担心了。我们用的废水主人会端出去饮牲畜或浇院外的几十棵蔬菜。

——拉水的城里人

今天我沿会宁县大街漫步,想欣赏一下西部城里人的生活气息。大街上看到一些拉水的城里人。我走过去与其搭讪起来。我知道由于长时间不下雨,他们家的水窖的水已经用完了,只好花钱买地下的咸水喝。五角钱可买一大桶水。再往前走他到了采水处,排在队伍后面。大约有五六人的队伍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容器,有老人有年轻人,有男有女。没水的日子可不好过呀。

——抬水的孩子

回到南嘴村要经过一个小水渠,水渠的水是从水井中抽的地下水,虽然水是咸的,土地由这样的水灌溉两三次就要盐碱化,但是,为了对付干旱只能暂时这样。离水渠不远处有两个抬水的小姑娘,大约八九岁的年纪。她们一前一后费力的往前走,桶在她们抬的木棒的左右摇摆着,好象故意和孩子们作对。我忙上前帮忙,并与她们交谈起来。她们抬水是为了饮家中的牲口。她们家的牲口看到我抬水过来都赶忙跑到圈门前等待喂水,它们也渴坏了。

——山上

到了有山的地方最诱人的活动莫过于登山了,更何况此处的山是家乡没有的土山呀,因此登山的提议很快的就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们沿着一条通往山顶的小道行走。路上是一层层梯田。农民很勤劳。许多块梯田都被农民翻得很松。但由于土很干,很散,没有一点的潮气。其实只要有一点点的水,种子就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但看看这无云的天空,干燥的空气,即使长在地边的坚强的野草也低下了他那倔强的头。有的梯田上还有未收获的小麦。由于干旱它们长得都很矮小,不过十厘米高。是花就是要开的,即使这样矮的小麦也长出了穗子,它们以此来向干燥的天气做抗争。登上山顶,茫茫大地一览无余,但映入眼帘的尽是无毛的黄土高坡。一切都被烈日烘烤着,并泛着强光。

——黄河水

听说会宁县正在进行引黄河水工程。当滔滔江水到来之后,山高兴了,庄稼高兴了,勤劳的农民也泛笑了。我心中浮现出美好的情景。

生命之水快快来吧!
焦春国

--------------------------------------------------------------------------------

离别一

时光如逝,很快南嘴村的三天生活就过去了,我们马上就迎来归回兰州的时刻。中午11点半,任康宁来到我住的老乡家,准备为我们拍一张"全家福"。大娘闻讯,赶快找了一件干净的衬衫换上,几个孩子也整理整理了衣着。我们把大娘安排在中间,两个女娃儿站在她两侧,我,张川与老大站在后排.我压抑着伤感,努力使自己笑起来。"咔嚓",照相机响了,我们的身影与微笑就在一刹那间被定格了。

大娘拼命的往我碗里夹鸡蛋,直到我告诉她实在吃不下去了。经过一顿丰盛的午餐,我们准备出发。大家都在互相道别,几个最小的孩子摘了许许多多花塞到队长和田维维手里。田维维头上已经插满了花,胸前别着两朵花,手里还拿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活脱脱一个百花仙子。可那些孩子们还是一捧又一捧的塞给她,惟恐自己拿少了。是的,这个山沟沟的孩子们很穷,没有什么可以送给这支为他们带来三天欢乐的队伍,他们只能用花儿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他们把最漂亮的花,最大的花,最鲜艳的花都摘下来,这是朴实的农村孩子们发自心底的感谢!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我扭头一看,是南小梅,那个考进西北师大的女孩子.她握着我的手,饱含感情的说:"祝你们一路顺风!……你们明年一定要来啊!"我的鼻子忽然一阵发酸,望着她,我语无伦次:"只要有机会,我们一定来!"她点了点头,走了开去,那一瞬间,我的目光却捕捉到了她发红的眼眶。

车开之后,她对我们全体队员挥手告别,而我却发现,她忽然低下头去,用手擦着眼睛。谁都知道,那是离别的泪水夺眶而出。
倪为为

--------------------------------------------------------------------------------

离别二

人生自古伤离别。今天我们将要告别这偏远的小山村,告别这简陋的学校,告别这里可爱的孩子和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山依然那样静静的矗立着,风依然那样柔柔地拂过大地,掠去 我们脸上的汗珠,校园里依旧笑声朗朗,可每个人的心中都是如此的眷恋。短短的几天,我们已经融入了这里简单的生活。孩子们从最初羞涩腼典的目光变成对我们热情的渴望,乡亲们也从开始的惊诧转而习惯与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已经成为这村子里生活的一部分。可是我们现在要走了,也许一去就是后会无期。百般感想,难于言表。

临走前,我们给孩子们发了书,孩子们得知我们要走的消息,眼中流露着念念不舍。一上午,我觉得他们一直这样看着我们,看得我们心都快受不住,我们也只能神情的望着他们,拍拍他们的肩,希望他们能理解我内心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多么想待几天啊。时光一分一分的流逝,离别的时刻越来越近了,中午我们回到家,大娘早已准备好最丰盛的午餐给我们送行。大娘给我们夹最好吃的菜,满满的,像慈母般的看着我们吃,最后把我们送出门口,又送了很远很远……来到学校,孩子们早已来了,有些连午饭也没吃,孩子们争着和我们合影,让我们签名,要我们与他们保持联系,我们仿佛一下子都成了明星,忙不过来,队员们与孩子们有的互道珍重,有的双手握紧,有的相拥而泣,此情此景苍天为之动容。孩子们还带来了些吃的要送给我们:馒头、鸡蛋,虽是极为平常的东西,可在这里确是难得的圣品,他们一年都难得吃上一顿却竭力塞给我们,看着他们矮小瘦弱的身体,想着他们没粮饿得只能咽口水,怎能不让人感动,怎能不让人掉眼泪!

孩子们给我们摘了很多花,表达着他们花一般的祝愿。车终于来了,象是最终宣判了死刑一样,心情很是难受,最终我们不得不踏上车,孩子们静静的站在路边,看着我们。车启动了,慢慢前行,孩子们追着车,向我们再见,把美丽的花从窗户中塞进来。车快了起来,孩子们仍然追着,车扬起阵阵尘土,渐渐的看不见孩子们,手里还有一朵漂亮的叫不上名字的花,花就像孩子们一样。那样亲切,那样可爱。转眼间,小山村离我们越来越远,转过一道弯就完全消失了,看这手里的小花,一股热泪涌上来,在眼眶里打转。

别了,孩子们;别了,乡亲们;别了,大山。有机会我一定会回来!
张川

--------------------------------------------------------------------------------

--------------------------------------------------------------------------------

2000年7月27日 星期四 晴

山沟里孩子的"海拔"问题
有道是“山沟里飞出金凤凰”,这是对山沟里孩子的一种肯定、赞美。说句实在话,山里的孩子在长相方面并不比城市里的孩子差,但在身材方面,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长的比较矮。

我就是农村里来的,因此在这方面深有体会。我现在19岁,身高才164厘米。同时,我也注意到我们系其他一些来自农村的同学,个头也并不高;在我们县的老乡中,我这个身高还是居于中等。自从我意识到我的身高问题以后,我对这个方面就格外敏感。这次来到了贫困的农村,我自然又要注意到这个问题。

我所住的老乡家里的小孩,孙海军,今年14岁(男),比起同年龄的城市孩子,可就矮的多了,就算和我弟弟相比,也要矮一截。这里还有一个19岁的姑娘,今年高三毕业,可身高只有四尺五左右。正因为这样,我在问孩子们的年龄时,大多感到很意外。

农村里的孩子长的不高,我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干的活比较多,特别是那些肩上活干的比较多的孩子,更是如此。我们村原来有两个男孩,因为小时候家里穷,从小就挑东西,所以长的特别矮。等到成年时,连个象样的老婆都娶不到。虽然他们还是挺勤快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里有不少孩子吃的不好,营养不足,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就我自己来说,在上高中之前,我是班上比较高的,但进了高中之后,由于学校里的伙食特别差,而我又很少去吃一些别的东西,我发现,那些原来个头比我矮的同学,一个一个比我高了。当初我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对学习过于关心,所以没有把它放在心上,结果三年下来,我有点后悔了,现在回想起我们高中那个学校,我很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把伙食搞好一点。现在我因为身高问题,有很多事情都干不了,有的时候我真的很痛心。

--------------------------------------------------------------------------------

--------------------------------------------------------------------------------

2000年7月26日 星期三 晴

黄土地断想
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的总体。
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界代代无意识的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样伟大。
Edward Spair.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声声的号子在西北的大山间回响,只有当你来到真正的黄土波,你才能真切感受到那粗犷的曲调的震撼力,那悠扬的声音和着那静静的黄山枯水,才能显现出它的悲凉,黄土是黄土坡上人的依靠,黄土是黄土坡上人的灵魂,也注定只能黄土坡上的人才能唱出这黄土坡的灵魂。

这里的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着,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对天地万物已不再惊奇,而是用自己宽阔的心胸去包纳万物,他们热情,他们对外乡人殷勤招待,自己不吃却给别人吃,自己挨饿却绝不让客人挨饿,这是何等的心胸!

辛勤的劳作压不垮他们的脊梁,贫苦的生活压不倒他们的意志,黄土地哺育了他们,也把他们的语音染上了黄土的色彩,他们把“坡(po)”念成“(pe)”,口形一撇,这是对不如意生活的自嘲,更是一种充满自信的挑战。


这里缺水,但是他们会用辛劳的汗水与干旱抗争与天斗,其乐无穷!他们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当红军几十年前在这里会师的时候,就注定了这里人的韧性,会师楼下,旌旗已经遥远,但旌旗下的部队的精神已经在这里生根,发牙。像红军,这里的人勇于拚搏;像红军,这里的人吃苦耐劳;像红军,这里的人有大山一般的胸怀,……
当他们用西北的方言招呼着我们这群外地的客人时,我们虽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话语,却能感受到他们固有的纯朴、友善和关怀,当他们用西北的方言介绍田地的收成时,我们虽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话语,却能感受到他们人定胜天的信心。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样的曲调只有在大西北才能创作得出来,只有大西北才能唱出它的灵魂,只有在大西北才能听出它的神韵……黄土坡的一无所有留给西北人的不是绝唱,而是一曲曲对自然的无所畏惧,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嗯……”我身旁的老乡颇有西北味儿的一叹,不正展示着他们对自然恶劣条件的轻视吗?不正展示着他们走向富裕的信心吗?

说得真好,语言是一座山岳,那么高大,那么挺拔,听着黄土地的声音,就听到了西北人的心的跳动的声音。

艾辉旺

--------------------------------------------------------------------------------

--------------------------------------------------------------------------------

2000年7月25日 星期二 阴转晴

除去昨日的旅途劳累,我们又迎来新的一天。早上九点,迎着和煦的朝阳,我们向着远离兰州市区200百多公里的会宁县意气风发地出动了。

黄山秃岭,灈灈童山是会宁在我脑海中的影像,果不出所料,起初所见确与我原先的想象相吻合,遍布群山的黄土,干涸的山洞,毫无生机。西部地区如此的贫瘠和荒凉,我想这正是西部落后的直接原因,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会宁县,我脑海中的又一黄土高原,虽然还称不上是不毛之地,但也只是黄土之中只零星地点缀着的几朵绿色小花。但客观环境只不过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因素罢了,其决定性作用还在于内部因素,还在于会宁县的人们。“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西部地区人民响应国家的号召,修筑了一条条宽阔的柏油公路,确保了交通的畅通无阻,为与外界的交流,经济的较快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创造不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

常年少雨,有时甚至一个季度不下一滴雨,给会宁县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特别是今年来会宁县还未下过一场雨,河中无水,井中无泉,龟裂的黄土地上残存着稀稀疏疏的几棵瘦小的小麦苗儿,今年的收成可想而知了,没有水,就没有正常的社会生产;没有水,就没有可喜的丰收,没有充足的食物;没有水,也就更没有人民的幸福!有了这种认识的指导,会宁人针对此提出了“要致富,水利先”的口号,会宁人不断的有计划地开挖水渠引流灌溉,在黄土遍布的会宁开垦了一块又一块的“沙漠绿洲”。

不逃避实现,迎难而上,吃苦耐劳的会宁人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脱贫致富,与大自然不断地抗争着,不断地奋斗着。
许长华

--------------------------------------------------------------------------------

今天下午,我们爬到了村边的山上。

我从小爬过许多山,但是这样的一个山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山上没有一块石头——甚至是一粒小石子——完全是细细的黄土;山坡有很多陡峭的断面,上面是明显的雨水冲刷的痕迹;许多地方,甚至黄土地上,被冲出很深的洞。从远处看过去,山体仿佛梯田一般被分成很多层,而事实上这些都是干涸的土地。

这里生长的少量的植物没有超过半尺高的,就连两寸高的野草也极其罕见。有的田里种了一些“小麦”:没有一棵可以长到两寸高,一片土地上只有一、两棵能够长出空麦壳,其他的根本连叶子都还没有长出来,只是伏在地上的一小撮黄绿色,还没有地上遍布的裂缝大——这是如何的一幅令人心酸的场景呀!我们终于明白了老乡所说的“颗粒无收”是何种含义了。

从山顶向东望去,是全村赖以浇田的“水库”,但此时我看到的,却是干涸得如同沙漠的湖底。站在大风呼啸的山顶,我充满了惆怅。县志记载,明朝以前这里还没有人居住;几十年前,这里还有一人难以合抱的大树;而那以后,为了开荒种地,碗口粗的树都被伐光了,甚至山上的草都被拔光了。这种开发的后果却是毁灭性的:现在的降雨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已几乎滴雨不降。这对于靠天吃饭的人来说,是什么样的境况啊!

几千年来我们对大自然的背叛,终于招来可怕的报应了。现在再做补救,真的是十分艰难。譬如今年退耕还林种的树,因为没有雨水,已经死了九成以上。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任康宁

--------------------------------------------------------------------------------

--------------------------------------------------------------------------------

2000年7月24日 星期一 晴

会宁教育概闻

骄阳似火,我们踏着七月的阳光来到甘肃省会宁县,当还在车上的时候遥望窗外的景象时,我们的心里已渐生波澜。这里是典型的中国农村,低矮的平房,坑洼的马路。不时出现于路旁的光秃秃的山岭,深深的峡谷,给我们这些从未来过甘肃的同学带来了一份难言惊喜。

来到三十年前红军会师的会师门下,我们被这片光荣的土地的震撼着,县教育局的领导给我们介绍了会宁的总体情况和他们的教育现状。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段,是国务院及甘肃省的重点扶贫县,十年九旱,经济极不发达。会宁县共32个乡1个镇,耕地228.2万亩,但土地有效面积仅24.62万亩,保灌19万亩。会宁县全县有学校733所,其中普通高中四所。县领导特别谈到,会宁县高考升学率居全省前列,今年高考理科最高分达到了620多分。这些成就对于一个如此落后的地方是十分不易的。经过我们的了解,会宁县教育是一个大而穷的摊子。用他们一句话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还不够投入在教育的正常经费。全县校舍有6万平方米的危房,其中2万平方米是一级危房,每年全县教育经费只能是县财政挤出的一小部分。全县教育就在这贫困的状态中顽强地生存着,他们没有水,但可以用血汗养活自己;他们没有钱,却可以不顾困难地去利用现有设施去延续教育的火种,我想,这就是甘肃人的吃苦精神——植根于这片广袤黄土地的精神。

面对这块贫瘠的土地,会宁人并不逃避。没有钱办学,会宁人可以去压去挤,县里财政收入增长部分中拿出10.6用于教育。另外,每年加上11万元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学校经费紧张,就开展勤工俭学积累资金。群众们也不落后,1999年全年群众捐资办学1160万元……许许多多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这块土地绝不甘愿落后的精神。

怀着崇敬,我们离开了县城来到了农村学校,在这里我们对前面那些枯燥无味的数据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一个二百多名学生的初中学校,每年只有三千多元的经费。算到每一个学生每年的经费只有15元呀!对于在北京上学的我来说,买一个麦当劳巨无霸,15元钱就会在不经意中花掉了。

朋友们,面对这种情况你们是否可被打动呢?

为了帮助西部摆脱贫困;为了这些孩子,为什么少吃一次麦当劳,少去一次肯德基呢?请有爱心的人们继续关注我们的活动!你们所遗憾的只是失去了一次物质上的奢靡,而对西部山区孩子来说所得到的将是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

对于我这个南方人,由南方到北京对气候干旱的适应能力是一个考验,从北京到兰州又是一个考验。当我到了兰州,据当地人说,会宁县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干旱是该县的主要自然灾害。会宁将是我以及我们整个分队的一个重大考验。今天是我们到达会宁县的第一天也是我们挑战干旱的开始。

从兰广州到会宁路上,满眼是交错的山丘,纵横的沟壑。土是黄色的,而且很难见到点点绿意。这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偶尔大风吹过,或是汽车驶过,细碎的尘土恣意飞舞,久久都不肯安定下来, 我们的目的地是桃源南嘴村的南嘴中学,纯朴的孩子见到生人是腼腆的,但他们同样也是好客的,很快与大家熟识了起来,还给我们画了他们心中的天安门和清华园。

我们一行十三人被安排到了六个学生的家中。这个村严重缺水,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味道是咸苦的,无法直接饮用,所以村民们每家都有一个水窑,靠接天上的雨水来过活。他们的灌溉用水就是这里的河水、井水,而吃的水是及其节省的。
乡亲们看到我们的到来,热情地为队员们安顿住宿,家中的孩子们也忙着为我们沏茶倒水,为了怕我们不习惯这里的水质,不放上了许多的茶叶,又舀上了满满几勺子白糖……
晚上,深邃的天空中布满了繁星,这样的景色在北京是极少有的。星空下,我们坐在院中,和大叔大婶聊天,他们也是开朗健谈的。当问到村中最缺的是什么时,他们的回答丝毫不用考虑:"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乡里在村西的山坡上种上了600亩树林,但由于今年的大旱,80的树苗都没能存活。黄土高坡要真正披上绿装,似乎仍是一个美好而又遥远的梦。我忽然想起一句话:"水是生命之源。"在这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对于我们来这儿体验生活的大学生来说,短短的四五天并没有什么,但在这个地方常年累月地生活、抗争,这是一种何等的壮美呀!

这不由得你不对他们肃然起敬。

何俣

--------------------------------------------------------------------------------

--------------------------------------------------------------------------------

2000年7月23日 星期日 晴

黄河与我们吃饭的餐厅很近,面对养育着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我禁不住心神激荡,于是来到了岸边.眺望远方,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横跨黄河两岸,就象一位巨人用自己的身躯,连系着两岸的灵息.那就是兰州市中心的黄河第一桥.它俯瞰着黄河水连绵不绝的从自己身下流过,奔向遥远的黄海.

黄河水真如所闻的那么黄,夹杂着泥沙,但我以为这恰是一道风景,没有泥沙,也就失去了黄河的韵味了.

河水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波光,有几艘快艇在水面急驰,那是为观赏风景的人准备的吧.这虽然是黄河的主流,但是在此处非常狭窄,宽度不过一两百米.快艇掀起的波浪一阵又一阵的向岸边袭来,碰见石头便击打得水花四溅,遇到平地时,堤上的水面时涨时落,退下的时候,,泥沙沉积在岸边.我站在一块礁石上,趁水退下去的瞬间,捧起一把泥沙.柔软的泥沙磨的我的手痒痒的,我忽然想到,这是母亲河的血肉啊,一股激动之情迅速涌上我的心房.我终于见到了黄河,见到了这条养育了中华千年文明的大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白的诗句啊,我很想知道他是如何用如此波澜壮阔的语言描绘出如此波澜壮阔的黄河的.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向东流去.它是中华儿女的血液,永远不会停止.我顺着河水看去,那条黄带直伸到天边,河水的黄与天空的蓝交融在一起,形成一道奇观.我不禁浮想联翩:水天相接处在哪儿呢?

倪为为

--------------------------------------------------------------------------------

北京西站慢慢的被我们甩在了后面,火车徐徐驶进了华北平原.很早就想亲眼一览黄河的伟貌,这次可有机会圆了我的梦,母亲河啊,您可知道我心情是多么迫切!

由于季节的缘故,我已有几次穿过华北平原,但这次感觉却是异常清晰.以前见到的它,不是被漫雪覆盖,就是荒草遍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在我的记忆中总是多少带着点凄凉.然而这次,展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看到向窗户那望不到头的小麦、玉米向我欢呼.我真正感到了平原的宽广、博大及其特有的魅力.然而,我觉得它似乎又缺了一点什么东西.一路上,我们的列车过的桥挺多,跨的河也不少,然而那些河流在完全袒露出它们的胸怀--一滴水也没有。它们是在狂欢,还是在愤怒?我不禁自觉嗓子有些干渴。

车继续向前驶着, 天渐渐的黑了,我只得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清晨,我们的列车已驶入了陕西的界内,路两旁的绿地映入我的眼帘,我不禁欢喜起来:西部给人感觉是那么的荒凉,但它也有它的绿!张眼外望,自然免不了看看民宅,与我以前游览过的地方做做对比。说句老实话,我真的认为西部的民宅也像其风景一般,她没有南方山水的秀美、民宅的别致;没有北方山川壮观、建设的宏伟;而她是那么的矮小、朴实.此刻在我心中,朴实有了它自己颜色,就是黄河、黄土的那种黄。

我们继续西行,.不过听得车上的人说只有到了兰州才能见到黄河了. 盼见黄河的心更加急切了。

慢慢的,我发现火车在沿着山脚缓缓爬行,我也第一次感觉到火车在行进中竟然转了这么多的弯.山脚边,是一条又宽又大的沟,另一边的山脚是一条国道--可是没见着几辆车.这一景象持续了好长时间,实在是令人悲伤:那么大,那么宽的一条大沟却没有水流,除了偶尔有两个水洼;两边的大山不是凸凹的石头,就是一毛不拔的童山,很少见到树和草,而且有些小河还有充满了大小石块而又干涸了的沟--泥石流所形成的.濯濯童山间 ,竟也有几间小屋.在这种地方,我可真正体会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感觉了.

快近兰州,我看到了几口池塘,不禁欢呼,我终于看到水塘了.后听得一位大叔说,那水都是黄河引来的,我对黄河的盼望与想象又增加了几分.这里明显庄稼多了,绿色多了, 到处是玉米和包菜,仿佛自己也饱尝了甘泉一般,这才是我想看到的嘛.
兰州就要到了.

转自:http://www.gsby.com.cn/auto01_disp.asp?id=122&fenlei=240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