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度之行第三夜斋浦尔之夜一 |
[游记]印度之行第三夜斋浦尔之夜一 |
2008-06-13 sina.com.cn |
斋浦尔之夜一(25~26) 早上五点半被铃声叫起来的时候,天蒙蒙亮。这是由于由德里到斋浦尔的路程需要花费五个多小时。但是虽然做了这样的准备,还是遇到了最糟糕的情况——我们堵了一路,到斋浦尔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这种不应该发生的情况大概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今天是印度的共和日,所以往来的汽车很多,尤其是往德里来的;二是由于早晨空气温度低,雾大(我们上公路的时候还有一些雾),所以造成了交通事故,然后就是造成了堵塞。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此原因的正确——我在堵车的公路边上看到了几辆“重量级”的卡车或追尾,或翻在路边,而且还有撞得没型了的,足以堪称严重恶性交通事故。而既然已经造成交通堵塞,司机的“无政府主义”更加严重,我们这条线在撞车点之后还堵了个把小时,最后才发现有几辆大货车竟然“逆行”在我们窄小的道上……另外,通过这一路,我们可以得出此结论,就是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不行,主要公路也只有我们以前省级国道的水平,而“高速公路”是一个非常不明确概念,唯一明确的是,那个概念绝对不是中国现在高速公路的概念,相差非常大。而印度人总是说要建立“真正的高速公路”,往往看似有些渺远。 虽然如此,我们在路上还是看到了一些独特有意思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印度的那些大客车、大货车,以及别的车(主要是那些“大车”),差不多都绘有美丽的图案,多彩的颜色。尤其是车头,有些竟然画上眼睛、眉毛,两边有着黑色绒球的“辫子”……问导游才明白,其实这是由于印度人的某种思想与善良(至少我觉得是善良)。印度人相信“万物有灵”,至少有某种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思考。在路上跑的人,都是拿车当作生产工具的,而他们会认为,车为他们带来了钱粮米面吃穿,是为他们的生活辛勤劳作的好伙伴、好朋友、好家人。所以,他们会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自己的车,或者是牛、马,等等。他们对这位“家人”所能做与常做的就是保护好她,装饰她,打扮她;让她漂漂亮亮,对得起她。一想起来印度人对于我们或认为无生命的车尚且如此,对于有生命的万众生灵,还能如何呢?这让我感到一种打自心底的善良的美妙感和恬静,而且也能激发出自己善的感觉来。而反观我们的大车司机们,他们在公路上的“恶劣行径”,他们是如何看待世界与对待他人的,我就不用多说了罢,大家应该都经历过,知道得很明白。 再有一点有趣,就是正如导游所说,在印度的公路上,你可以看到从最原始到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我看到了牛车、骆驼车,以及各种人力车,另一面,有着大车,先进的旅游大巴,和那些日本欧美的品牌轿车。它们都混杂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编织一起,形成特殊的风景。 第三个应该提到的是一路的景色,除了那些“破败”的村镇。其旷野景色是不同的。从黄黄的芥子花(印度人称油菜籽为“芥子”)地,渐渐到遍是黄色荒草的地面,再到点点星星的灌木的沙丘沙壑的地貌,一路真是大开眼界了。而在那沙野和荒疏的灌木地貌里,我们可以看到夹道都是耐干的桦树,路边和路中都有艳生生的九重葛,还时不时看到印度人情有独钟的“辣木”,他们经常拿这种味道辛辣的植物的来治病(多用其皮与嫩枝),或拿其细枝来刷牙。传说它让印度人免除过许多次大的瘟疫,算是天神的一种礼物了…… 另有一个我自己所想问导游的小问题,就是我在从锡兰飞往德里的飞机上,吃了一种非常甜而非常难吃的甜食。它让我明白什么叫做“难吃的甜食”这一概念。这种叫做“Chum 在长途路上的堵车的痛苦是难以尽述的,同样是五个小时,跑起来和堵车完全不一样。我们终于到了斋浦尔,拉贾斯坦邦(一名“拉吉斯坦”或“拉其斯坦”,按其音,当是“拉吉斯坦”更为确,但是按照地图通译,多为“拉贾斯坦”)的首府。然后在斋浦尔的Hotel 斋浦尔其城建立的时间并不很长,才二百多年小三百年(建于1727年,莫卧儿默罕默德沙在位时期,但是建立者曾经是奥朗则布的重要廷臣),城市是以建其城的王宫杰伊·辛格名字命名的。这个在帝国朝廷和自己领地都有着巨大的势力的印度教王公,放弃了在他在山上的旧城堡安柏堡(即“琥珀堡”),在平原地区建立了斋普尔这座新城。以后,它就成为了拉贾斯坦最重要的中心。斋浦尔的旧城是粉红色的。这个是许多旅游介绍都说过的。就是原来的斋浦尔曾经为了讨他英国主子——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婿艾伯特亲王的欢心,在他来访之前,把整个城漆成了粉红色。但是这不是很古老的粉红却成为了一种散着古老的浓醇气息的传统,粉红变成了砖红、绣红,也更稳,更沧桑了。虽然那个风之宫殿我们来的时候刚被粉刷一新,全是粉红发肉色的感觉。但是整个一排的宫殿外墙还是很震撼的。其实这座建于1799年,本名叫做哈瓦玛哈勒宫的地方就是一座墙,后边的部分很少,也就一个厚墙那么多。但是这一堵五层高的墙竟然有953座雕镂奇绝的窗户,面对着下面热闹喧杂的市场。其实建这个建筑的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侯门尚且如此,况王公乎。作为王公的女人们,也就是金丝笼中的金丝鸟。但是谁能这么耐得住痛苦和寂寞,所以王公也就“折衷”一下,面对着市场建了这样一个建筑,宫中的女人就可以隔着窗户,看见外边的世界,听到外边的声音,感受到外边的气息;虽然,自己不可能到达,那一窗之隔的地方。而这些窗户,在长风吹过时,总是能哨起无数的风声,这些风声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悠长,或幽咽,或壮伟镗錔,或凄怨宛转,总之,整个的宫殿就如风在此主宰。但或许,我想,可能这些风声中也可能有着那些窗后的女人的哀叹与哭泣罢。虽然这样想有点三俗,但是谁不觉得会曾经有那么一位孤独于宫闱高墙的女子,在这雕花的窗户后面,对着在这长风吹彻的窗口,任由自己的纱丽扬起,而幻想着外边的一段爱情呢。而同时下面是否会有一个小伙,望着这高高的窗户,心里只有泪水和惆怅呢。他会不会痴情到一直等待着女子的出现,而天天坐在宫殿之下,看着春秋轮轮转转,看着月亮缺缺圆圆?当然,这样绝望的事情大概不会有罢…… 走过风之宫殿,进入王宫第一个正大门(感觉就是像中国紫禁城等建筑一样,好几重门,从第一个门到王宫内苑还有一段距离),顺着大道然再右拐,不久就到了天文台。斋普尔的天文台是这座城市的建造者建立的。所以说有这个城市就有天文台,是不为过的。天文台很像一个小公园,里面的天文仪器显得很可爱,单纯而简洁的造型,有的如同积木玩具。而这些巨大“积木”下是小小的人,这使我会忽然想起玛格丽特或者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一些场景。天文台最高也是最重要的景点——观象台由于修缮中,不开放。看着那些粗苦的工人,和那些顶着漆泥(或者是别的,总之是貌似水泥感觉的东西),拉着孩子的穿着传统服装的妇女,怜悯之情自然而出。这些人都是非常好的拍照素材,但是我竟然不愿意拍。因为拍呢,他们都是很配合的,但是之后希望你能给他们些钱,当然,不给也行。我就没给,因为我没有零钱……这的确是很尴尬的事情,印度人的观念和我们非常不同,穷人对过的好的人的态度往往是善良和羡慕,认为是上一世修了福德,而自己如果好好行善和修行,下一世就会有好的果报。所以,他们也向你乞讨,也希望得到你的施舍,但是眼神是善良的,坦然的;也许是可怜的,但绝不是阴暗,卑靡和猥琐的。当得不到你的施舍时,也不会“怒目”,也不会像我们经常见到那样“能杀死人”的恨毒怨仇的眼神,而是一种失望,一种似乎有些怅然的悲叹的声音,如风般的悲叹和忧伤,但绝不是恶意的,针对你的。但是,对于某些人,这样的态度和眼神更让人难受,不管别人如何,我似乎没怕过对我“瞋目而视”的人,眼光都没有怯懦过(至少在我记忆中如此),但是却不愿看这样的眼神,要说是不敢,也可以罢……虽然在这边拍照似乎有些损失,但是热情的印度学生倒是补偿了我损失,当我提出要和他们或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他们都十分高兴,特别热情。这种对于外国人的友好到第二天登峰造极,在城市王宫的时候,竟然有几个青年学生非要和我照相,要留作纪念……和热情奔放的小伙子成正比的是姑娘的漂亮,其实印度人还是挺保守的,尤其是女性。所以姑娘们都比较含蓄,害羞。但是当我左拥右抱的时候,她们还是不自觉的凑紧过来,对着相机露出灿烂的笑容,照完了半天还保持着差不多的状态和姿态。其实,无论是贵是贱,印度人眼睛中的坦然和自信,是我顾虑重重,心机重重,城府深深的同胞很少有的;而他们自然流露出来的善良,也是那些占遍全世界的凶暴的“白人”们所很少见到的。所以,其实民族性和信仰不同,所带来的差异真是太明显了(这也是对于印度的穆斯林而言的,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穆斯林一样,他们经常会很不喜欢和人拍照,或者让人家拍他们)。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7e5401008ee5.html2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