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独行印度 35 新德里印象 |
[游记]独行印度 35 新德里印象 |
2007-07-16 msn.com.cn |
11月8日:新德里 新德里是印度旅行的最后一站,行程到此已是强弩之末,人也就变得十分倦怠,一觉睡到自然醒,窗外太阳已经一竿子高了。都说中国游客的习惯是一进房间先开电视,一个多月的旅行没有电视,没觉得有什么缺憾,可是一旦有了电视,这习惯立刻就死灰复燃。两眼一睁就卧在床上与电视相伴,从几十个频道中锁定电影之星频道,正好播放鲁滨逊漂流记,看得老太太津津有味。英语对白没听懂几句,凭借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和另一个人物星期五的出现,才确定了片名。 看完电视已经中午,出门到火车站前找公共汽车去印度门,新德里的公共汽车五花八门,车号净是三位数的,从哪到哪根本就别想弄明白。幸好火车站是很多公共汽车的发车站,大客中巴车都停在那里,问了几辆,终于上了一辆破旧的大客。印度虽然被英国统治多年,公共汽车售票员这样的社会下层,想碰上能听懂简单的英语的,你就多念阿弥陀佛吧。 汽车上了半车客,一路向南不一会就走上了康诺特广场,这可是新德里大名鼎鼎最繁华的商业街。穿出广场又向东南驶去,车越走越觉得不对劲,怎么东的多,南的少,最后到了国家体育场,售票员叫我说:印度门到了。四下张望哪有印度门的影子,他把手往西一指,下出往那边走,过一条路就到了。 虽说只是挥手之间,这一走路还真不近,还好这里是印度的脸面,街道宽阔绿树成荫,两边的小楼也都各具特色。最后来到青葱的大草坪,眼前出现了印度门熟悉的身影,正午的印度门顶着烈日,没有了昨天夕阳下的暖色和温柔。马路边停着几十辆旅游车,成群的游客争相在印度门前留影,这座标志性的建筑被作为新德里旅游的首选之地。 印度门造型简练,通体使用了灰色砂岩,42米的高度平易近人,周围有大片草坪的陪衬,又显得伟岸挺拔。这座建筑是为了纪念在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勇阵亡的13500名印度士兵,为了换取印度的独立,他们为英国而战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遗憾的是他们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印度的独立,只换来了这样一座纪念碑,冰冷的墙壁上铭刻着他们的名字。 从印度门一直往西是新得里最宽阔的拉杰巴特路,中央政府大厦,国会在路的两侧,路的尽头是总统府。国家博物馆在正对康诺特广场的十字路口,从印度门到博物馆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走在这条宽阔的大路上,仿佛到了长安街,只是这条路上车辆稀疏,路人零落,绿化整洁,让人恍惚这到底是不是人口众多的印度。 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十字路口的东南角上,顺路左拐走过一段林荫路,就是博物馆的院门,门卫会指点来客先到边上的小房里存包,然后才让你进去。进博物馆大厅的楼门还要经过探测器的安全检查,如果身上发出响声,就要掏出所有的金属物查看。门票在里面买,外国人票价是300卢比,大大出乎意料,比书上写的多了一倍。看来信息的更新赶不上物价飞涨,06年翻译出版的旅游书已经成了老黄历。 虽然严重超出预算,可是这座印度最高等级的博物馆不能不看,门票里还包括电子讲解器可以免费借用。琢磨了半天,日语咱只会一句,印地语也就会两句,英语听个只字片语,哪个都没用,一不留神弄坏了还要赔偿。还是省省吧,能看懂多少看多少,用不着怕谁笑话咱不懂英语,别为了少吃点亏就给自己挂个耳机装孙子。 没领讲解器,还是拿了本讲解书,对应着看展品也能抓住重点。到底是国家博物馆,展品不同凡响,印度几千年的精华收集在这里陈列。想描绘这些宝物,凭灰灰这点墨水是翻肠倒肚也说不清楚。上上下下十几个展室用去了一下午的时间,临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出了门,印度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还有那些精湛的技艺,都令人对这个民族另眼相看。 出了门已经是夕阳西下,步行到了康诺特广场最外环的街口,已是华灯初上。逛博物馆是个苦差,没吃没喝走了半天早就饥渴难捱,正好路边有家麦当劳,就象抓到了救命稻草,不假思索就一头钻了进去。说实话印度的改良麦当劳实在不敢恭维,善良的印度人民几乎要全民吃素,就用几个简单的鸡鱼汉堡糊弄外人。 康诺特广场是个巨大的圆环形,三条环路层层收紧,包裹着中心的广场和草坪,还有八条道路向四外放射。广场周围林立着高档的商店,灯火通明的橱窗陈设的商品璀璨夺目,五彩的霓虹闪烁在楼顶,豪华的酒店餐厅出入着一掷千金的富人。走在这五光十色的街上,常常会被眼前的灯红酒绿迷惑,忘记了今夕何昔。 出了康诺特广场最外圈,通往火车站的马路黑黢黢的没了半点生气,冷不丁从黑暗的墙角转出一个骨瘦嶙峋的男人,就象从地缝里飘出来的一具幽灵。幸亏隔三差五还有缕昏暗的灯光,幽幽然从街边的小窗里透出,才能给慌乱的心些许慰藉。路上的行人都默不作声快步走着,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尿臊气,那是印度男人经年累月随地方便给城市留下的印记。 紧走慢走过了这段黑暗地带,终于平安回到了热热闹闹的帕哈尔.岗吉,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了,这才开始慢慢回味这座奇怪的城市。康诺特广场就象分界线,泾渭分明把一个城市分为新德里和旧德里。两个区域就象两个世界,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竟然只有一步之遥,若不是刚刚走过,真是不可思议。 火车站前就是座不夜城,不分白昼也不知疲倦,商店门口招呼客人的伙计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精力,走街串巷的小贩从早到晚推车叫卖。顶着大包拎着箱子的旅客来来往往,习惯了夜生活的西方游客也不甘寂寞,穿着旅途中淘来的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站在小摊上买苹果的工夫,来了两个韩国游客,他们也具有中国北方人的习惯,喜欢吃苹果。 来印度旅行的韩国人可真多,难怪印度人一打招呼先问是不是日本人,然后就问是不是韩国人呢。要是中国的背包客越来越多了,真不知道是喜还是忧,这个世界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中国人一多就没了秩序。今年四月第二次去老挝,中国人明显的去了很多,各种从来没有的坏事都出现了,那么淳朴的孟塞小镇也变了味,老挝人民都跟着学坏了。 拎着苹果往家走,一路走一边想,人家去了那么多人,也没见风气有变化。还是咱国人的能力大,走到哪搅到哪,真是臭遍一方无敌手。要想旅行就快点跑,千万别等害群之马都去了,弄个他偷驴来你拔橛。早点去人家对你不了解,还能给个好脸客气点,等到咱CHINA的名声臭遍五洲了,咱就别再出去找没趣。没事去十三陵转转,来个环水库徒步练腿脚,累了坐在祖宗坟上发发呆,琢磨琢磨大明江山如何大厦倾倒,也不乏是个营生。 (印度门) (国家博物馆) (举家出游的印度人民) |
转自:http://travel.msn.com.cn/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547951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