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泉州印象 |
[游记]泉州印象 |
2007-07-16 sina.com.cn |
泉州印象 (一) 传统戏曲的美丽挣扎 从小生活在江南,对地方戏曲很喜爱,尤其是越剧和苏州评弹,至今还能记住一些有名的唱段,甚至敢偶尔上台“秀一把”。 “五一”旅行至泉州,无意中闯入了一方宝地——泉州文庙,有幸观赏了一场免费的“南音”演出。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要追根溯源的话,南音应该是汉、晋、唐、两宋时期的丝竹弦管,是那个时代的中原移民将这些古乐带到了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这具有中原古韵的绝唱遗响。 我们入住的泉州华侨大厦,紧邻文庙。那天吃罢晚餐,一行四人正散步于相对安静的文庙之侧,突然被一阵陌生的鼓乐所吸引,顺着乐声追去,见两处亮着灯光的演出场地里人影绰约,室外的舞台上正有女子在如怨如慕、如丝如缕地唱着一种从未听过的戏曲旋律。室内的那台更绝,除了有女子和弦管的唱和,还有一位手脚并用的击鼓手,一人操练着五、六种打击乐器,其熟练的技艺让我看得惊诧不已。 四处寻看,不见有卖票、收钱的地方,却有齐齐的竹椅和淡淡的清茶任人闲坐。哎?这世道竟然还会有免费的盛宴?我们有点不敢相信这眼前的一切…… 远处大街上的人声、车声还在喧嚣,惟有这儿,像是换了人间一般,古老的南音、免费的戏台、着装简朴的老戏迷、吱呀作响的竹椅和极淡的清茶……怀着一种被人款待的感激之情,我们轻轻坐下,细细倾听起来。 小小的台上灯光很简单,有三女一男左右分坐着,左侧前面一人手弹三弦,后一人轻抚琵琶,右侧则一人拉胡琴,一人吹筒箫,唱曲之人正是那琵琶女,虽然唱詞我们誰也听不懂,曲调也全部是用最古老的“工尺谱”来记录,但基本还能从一旁的字幕上辩出其中意思,女子的唱腔委婉缠绵,尤其是那种特殊的发声方法,有一种古风古腔的韵味,很有些“嚼头”。 节目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先换上一位手握牙板的红衣女子自打节拍,低吟浅唱;接着又有一披发瘦弱的黄衣女子肃然唱将上来,她的唱段特别长,都是一些哀怨的唱词,没完没了地唱了二十分钟还在唱着,我开始走神了,脑海中浮现的是唐、宋时期的青楼、食肆中,那些生如落花,死如流水的红颜女子;那些“一朝春尽红颜老”、“梦啼妆泪红阑干”的美丽灵魂;那些被文人骚客入诗入画的一代名妓…… 夜凉如水,天空高悬一轮将满的明月,衣着单薄的演员们还在唱着,我们轻轻地离开了座位,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回宾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着这些穿着廉价演出服的演员,想着这两处免费观赏的舞台,想到这些为坚持南音复兴的戏曲爱好者的艰难,想到传统剧目因缺少经费而濒临失传的现状……不知为什么,竟生出绵绵的落寞和凄清的情绪。 附: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 “ 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的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曲在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二)清源山老君造像 没到清源山老君岩之前,我和先生一直以为旅游广告上介绍的清源山老子造像是当地人为了吸引游客而造的现代雕塑,到了泉州,一了解,才知道我们太自以为是了——这座清源山老君像确确实实是宋代的遗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 这尊老君造像以天然巨石雕凿而成,人物造型逼真,呈慈祥欢乐、长寿老人的模样。他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身披道袍,垂耳飘髯,姿势端庄,面目慈祥,神态超凡脱俗,形象道法自然。尤其是他的眼神,近观微笑可亲,远看幽邃莫测,生动而又神秘,让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泉州、惠安一带出产石材,这儿的先民喜欢就地取材,用石刻来造像(从泉州到莆田,路边摆满了石雕狮子和观音,很多房子也都是用石块搭砌)。确实,与寺院中的泥塑相比,露天石雕似乎更耐看,更能得天地之精华。这尊老君石像之所以生动,一方面是宋代石匠高超的雕琢技艺,另一方面也是大自然千百年来的鬼斧神工所致,那种浑然天成,气宇轩昂的爽快大气,是大殿中的泥塑木雕永难达到的境界。 静静地坐在石像左侧的大榕树下,四周有淡雅的花香飘然而至,那是山坡上遍种的龙眼树正值花季,那米粒般的小花虽不起眼,但千千万万的小花集合起来,便能将花香浸透四周的空气,这香气,让老君的神情也平添了几分神采和活力,一呼一吸间,眼前的石像仿佛活了起来,也开始眯着眼睛闻起了花香呢。 心静了,气均了,在这静谧时分,突然,“滴嗒”“啪嗒”,有细细的物体掉落在四周,定睛一看——噢!原来是树上的榕籽在轻风的吹拂下被地球引力所作用,正一颗一颗地往下掉,那黄豆大小的榕籽在地上打了几个滾,便“咕嘟”躺进了细细的砖缝之中,就好像躺进了天然眠床,自自然然,心安理得。 这就是清源山老君岩。 朋友们,选个旅游淡季去感受一下吧,会有所收获的。 (三)泉州洛阳桥 问起中国古桥,一般人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赵州桥、卢沟桥,而这次在泉州,我们专程走访了中国最古老的海港桥——洛阳桥后,我感觉,如果将中国现存的古桥排序,洛阳桥肯定会名列前茅!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十几公里,泉州市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的入海处。洛阳桥桥身跨度非常大,目测感觉大约有1000米左右,桥体分成三大部分,一段桥面过后,桥体突然加宽,上建有忠惠祠、凉亭,亭侧种有大榕树,绿荫蔽日。祠内有石碑,为宋代大书法家蔡襄撰文书写的《万安桥记》。过碑林后,桥面又变回窄面,整齐向前延伸,直达彼岸。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这座桥的桥墩,那墩墩实实的三十一个桥墩,在面向洪水冲击流的那一边,每个桥墩底部都建有一个向前突出的船角状“分水”,这流线型的三角墩非常科学,完全是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将水流压力分至桥墩两边,从而提高桥墩的坚固性和永久性。远远望去,桥墩就像被安放在三十一条小船、三十一只尖头大鞋上,又奇特又好看。 那天,洛阳桥上空无一人,只有桥中亭旁的几棵大榕树在沙沙作响。阳光很弱,四周是茫茫江水和间夹的沙丘,伫立桥上,望芳草长堤,绿水逶迤,那一瞬,时光倒流,心儿已飞驰到从前……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工程,那时,这片水面阔达2.5公里,江涛滚滚,深不可测,蔡襄带着能工巧匠们用了六年时间才将此桥建成。为抗击巨大的冲击力,他们创造了一种直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矮石埕上养殖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等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再建桥墩,合二为一,坚固异常。 洛阳桥名也有来历。据有关资料记载,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而泉州、闽南一带的迁民多数为河南、洛水一带的人士,这些中原人士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发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江川叫做洛阳江,桥也就由此而得名了。 (四)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最大的寺庙,建于唐,成于宋,至今寺内诸多文物保存完好,尤其是寺前耸立的一双石塔,塔身雄伟,形制奇妙,真有说不出的、无与伦比的美。 那天,我们入寺时正值上午10时,按说应该正是游人如织的时间,可没想到的是,整个寺院,只有一队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我们这几个远道来客,清静之极。眼前,只见两座石塔,在开元寺外的草坪上巍然对峙,几棵古樟的曲虹老枝,将其衬映得芳姿卓立。两座塔都是花岗石建筑,平面八角、五层五檐,每层都设有四个门,四个龛,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造像。东塔名为镇国,西塔则叫仁寿。最初它们都是木塔,分别建于唐末和五代,后又改建为砖塔,南宋时,西塔首先改建成石塔,后来东塔也如法修造,花了整整12年才完成。 和所有的寺庙一样,开元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十分雄伟,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大殿前开阔的大院,极为宽广的场地上,许多古树绿荫成片,一头千年石龟静卧在树下,宽厚地任我们倚靠和坐骑。这儿没有缭绕的烟火,没有嘈杂的人声,惟有清凉的空气和宁谧的佛像古木。更让我心头一热的是,浓荫之下,有两位和善的女教师,正用轻柔的语气为一队3、4岁的幼儿园小朋友讲着寺院的传说故事,那情景真像脱俗绝尘的仙境…… 开元寺是李叔同(弘一法师)圆寂的地方,所以,这儿有许多关于他的遗迹、遗物,还有专门为他辟出的展馆和雕像。最有趣的是墙上排列的几百幅石雕画,那都是李叔同在开元寺慈儿院为普通孩子讲课的内容,都是关于放生与杀生之因果报应的小故事。李叔同是我们嘉兴平湖人,丰之恺就是他的学生。如果大家看过丰之愷的漫画,就不用我再作介绍了,因为李叔同讲的这些小故事,早已被他的学生画在了自己的《护生画集》之中。 时间匆匆。开元寺只留下一个印象,然而这个印象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美、太洁净了,所以,离开的路上,我暗暗在心里与开元寺相约:我一定还要来的,我会在这儿住上几天,体会心如止水的恬静,品味佛教文化的真谛。我想知道,李叔同为何离开杭州,将自己的后半生选择在泉州开元寺,其中的缘由是什么?我想知道,泉州在唐、宋时期为何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我还想知道,泉州为何能成为七大宗教的并存之地?我更想知道,还有什么样的遗迹留存在此地……? 泉州,我们来日再会。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6c8fd23010008dt2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