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洛阳桥情结 泉州旅游攻略 游记

[游记]洛阳桥情结 泉州旅游攻略 游记

2008-02-05    kuailv.com

泉州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

打开英特网,以“洛阳桥”为词条进行检索,瞬间便找到了3520条有关的信息。再仔细一查阅,发现其中约有3500条是说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另外约有20条是说河南洛阳的洛阳桥。“洛阳桥”,顾名思义,本应在河南洛阳,可不仅从宋代就出现在了福建泉州,而且到了现在,泉州洛阳桥的声名还要远远高于洛阳的洛阳桥。这不禁使我们深深感慨历史变幻的沧海桑田。

泉州的洛阳桥,又

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古代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至于此桥为何起名为洛阳桥,说法颇多,其中较为著名的当属“唐宣宗遁迹泉州”时所起和北宋蔡襄倡建洛阳桥。不过,据历史记载,洛阳桥的得名与客家先民有很大的关系。隋末唐初,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士南迁,迁到泉州和闽南地区的多数为河南、黄河和洛河一代的中原百姓。所以,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言被称为“河洛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从此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客家人”,而且使福建成为客家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后来,这里的客家人还有一部分迁入广东,有的甚至走得更远,漂洋过海去异国他乡谋生、定居。他们从河洛地区带来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老百姓开垦、发展。他们来到泉州后,因为怀念故土河洛地区,又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于是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洛阳,这座桥也因此被叫作“洛阳桥”。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原民族在迁移过程中有一个“地(名)随人走”的风俗习惯。在中国古代很长的时间里,中原地区战事频仍,很多人为了逃避战乱,不得不经常举家南迁。当他们迁移到了某个地方,一方面是因为怀念故乡,一方面或是因为此地太过荒凉,从来没有过地名,所以,他们就把自己故乡的地名给予了这个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可能会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东晋时期,南朝尽管偏安一方,但却以正统自居,视北朝为僭伪,所以尽管它的疆域已经残缺,但却力图通过设置侨郡县来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山河的名字出现在侨郡县地区就很正常,其中,由于洛阳曾是国都的缘故,因此尤其以“洛”和“洛阳”打头的地名最多。例如,为了迎接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在河南郑州的召开,《大河报》进行了一次题为“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特别报道。这次特别报道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沿着客家先民不断向南迁移的足迹,深入客家聚居地,探访客家文化的脉络。这次行动从河南洛阳的洛阳桥出发,途经安徽、湖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在福建泉州的洛阳桥终结。在沿途的采访中,记者们吃惊地发现,不仅在河南洛阳和福建泉州有洛阳桥,沿着客家先民南迁的路线,还有许多地方的桥梁也叫洛阳桥,而且还为数不少。不仅如此,除了以“洛阳”为名的桥之外,以“洛”或“洛阳”为名的河流,以“洛”或“洛阳”为地名山名,或直接叫‘洛阳’的地方,也不止一个。比如,江西的庐陵有“洛阳河”、“洛阳大屋”,安徽的淝水有“洛河镇”等等。

而洛阳的洛阳桥,其声名现在虽不及泉州的洛阳桥那样响,但其历史却要比泉州的洛阳桥悠久得多。只不过历史上太多的战祸和水灾,使洛阳的洛阳桥一次次被毁,从而也一次次冲去了它在世人心底的深深追忆。

山南水北为阳,洛阳是因位于洛河以北、邙山以南而得名。为了南北交通的方便,洛河上很早就有了桥梁。比如,秦汉时期的复道桥、魏晋以前洛河上的一些浮桥等等。只不过,这些桥的名字并不叫“洛阳桥”。真正称为“洛阳桥”的桥梁出现于洛河之上,是到了隋唐时期。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为迅速建成东都城,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决定在洛河上新建一座桥。这座桥先用铁链固定大船,再在船上铺木板建成浮桥。这种结构的浮桥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出现。不过,这座桥后来毁于隋末农民起义的战火。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更修洛阳桥,并把它改建为石桥。在当时,“洛阳桥”一般称为“天津桥”。凌晨时分,漫步桥上,晓月还挂在天空,桥下波光粼粼,两岸垂柳如烟,四周静美如画,偶尔还传来洪亮悠扬的钟声,这仿佛仙境的清雅意境遂使“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美名悠远,也曾使无数文人墨客为其蘸笔挥毫,李白的“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白居易的“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刘希夷的“马声回合春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孟郊的“榆柳萧疏楼阁闭,月明直见嵩山雪”,张九龄的“清洛象天河,东流形胜多”等等,都堪称千古佳作。只可惜,这一切在以后多次被毁于战火或被洛河大水冲毁,虽也屡次被重修,但最后仍毁于五代十国的战火之中。不过,其遗址不久前在现在洛阳桥以西400米处已被发现。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西京留守向拱重修洛阳桥,并使之成为西京之名胜,当时的风雅之地。以后洛阳桥多次因战乱和大水而被毁,虽几经修复,但最终只剩下一孔桥墩。民国十六年(1937年),天津桥旁修建“林森桥”时,将这孔残桥进行砌补,并建了一座碑亭以示纪念(在现在的洛阳桥以东100米处)。1944年,日军逼近豫西,林森桥被守军炸毁。1955年、1982年,洛河上先后并肩建起两座水泥桥,双虹飞渡,雄伟壮观,再加上近年来洛浦公园的开发建设和周围环境的大力改善,使洛河两岸美景如画,也使得“天津晓月”和“洛浦秋风”这两大洛阳美景又重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了解了洛阳的洛阳桥久远而又多难的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几乎每次战火的燃起,都预示着洛阳的洛阳桥可能会再一次被毁,同时也意味着又一批中原人士开始踏上南迁的征程,在经历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之后,成为又一批新的客家先民。因为,我们都知道,客家人是指历史上由黄河流域迁居南方的汉族人,是汉民族中一个特点鲜明而稳定的民系。也就是说,客家的先民们主要来自于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带,他们因为躲避战火、防止边疆部族的侵扰、避免与各地原有居民的矛盾冲突等原因,一次次从中原辗转迁移到南方,而后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甚至漂洋过海前往异国他乡,直至最后真正在各地定居下来,并世代繁衍,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一支重要而又特殊的民系。所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洛阳的洛阳桥几千年来,一直都在目送着客家先民一次次地踏上南迁的征程,一直都在诉说着客家先民艰难迁徙的历史。

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洛阳的洛阳桥,一次次毁于战火,但同时又一次次成为客家先民出发的起点;泉州的洛阳桥,历经了几近千年的风雨沧桑,虽风光已成为历史,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但它却被保存了下来,并一次次成为客家先民南迁的暂时休息地或最终落脚点,也就在这个地方,一部分南迁的中原人从此安居下来,另一部分客家的先民们再次踏上南迁的漫漫长路。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是中国对外重要的通商港口,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沓来,同时也让无数客家先民从这里走向异国他乡。这样,泉州的洛阳桥又成为了很多海外客家人从大陆出发的起点。所以,无论是洛阳的洛阳桥,还是泉州的洛阳桥,对于客家人而言,其重大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大河报》的“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特别报道之所以把采访的起点选在洛阳的洛阳桥、终点选在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原因就在于此。

“根在河洛”,这一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观念,千百年来一直激发着海内外客家人的寻根问祖之情和思乡爱国之心。所以,作为生活在河洛故地的华夏子孙,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那就是海内外客家人和河洛父老乡亲共聚洛阳的洛阳桥畔,共叙千百年的离别之情,共忆千百年的艰难历程,共温华夏子孙的幸福今天,共盼中华民族的永远辉煌!

转自:http://www.kuailv.com/info/review/2945043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