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福建泉州游记—泉州清净寺游记—同程旅游博客

[游记]福建泉州游记—泉州清净寺游记—同程旅游博客

2007-07-25    17u.com

抽空去了一次泉州。有当地人小颜同行。
去过博物馆,吃过大名鼎鼎的泉州棕,向小颜提出:上清净寺。

伊斯兰教最早由海上进入中国,清真寺多在沿海保留了最古老的印记。曾到西安化觉巷,内陆的清真寺已不见阿拉伯礼拜寺的特色。去新疆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那就上泉州吧。
远远见了望月台的高顶,拱门下几个人在卖新疆的糕饼。门票3元,比想象的便宜。进门,飘起小雨了。

礼拜殿毁了,往里走是几具石墓盖。后面隐约可见残留的石柱。

下午一点是做晌祈的时间。12点55分到了做祈祷的明善堂。众人正在小净。时时有人匆匆忙忙边带帽子边从外面赶进来。没有阿訇领头,个人自顾口中念念有词,大堂却是如此安静。
自知没有资格进大堂的,在门口悄悄掏出了相机。跪在正中的大个子老外冲我摆摆手。不让拍么?问过门口的新疆孩子,他说可以。于是按下了快门。

大概感觉到了闪光灯,几个教民朝这边看过来。吓一跳,连忙拉着小颜逃离作案现场。
小颜感叹:“总以为这里就是一片废墟呢。没想到里面还有那么多地方。”
“平时只有关帝庙香火最旺。我吧,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上香。平时也要上。”
“别的地方就没那么多人了哦。”

真的,清净寺不远处的关帝庙黑栩栩的占了数个门面,人流如织。里面更是烟雾缭绕,点点烛光把关帝爷的脸衬得更加红彤彤。
不久以后再去的,开元寺,天后宫......无论观音菩萨还是妈祖娘娘,一律的清清静静。只有开元寺前的商品街,天后宫门前,老城墙废墟弯出的小路,透着旺盛的人气。 
跟着小颜在老城墙的废墟边找那据说她大学时骑自行车半个城要觅的鲜果冻。弯了三个弯发现一家。舀了三勺,小颜一扔调羹:“不同家哦。”
最后两个人依旧回味起清净寺与关帝庙间甜品屋的沙冰。那家店的名字叫:“不见不散”。

清 净 寺
涂门清净寺(沿革。寺门门楼。宣礼塔遗址。奉天坛。明善堂。祝圣亭)
南门清净寺
东门外清净寺
城南清净寺
津头埔也门清净寺

涂门清净寺

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俗呼清真寺,位于泉州市涂门街中段,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

沿革

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回历400年);一说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现存通淮街圣友寺里的《重立清净寺碑》云,波斯“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撒那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南城”。

清净寺类叙利亚大马士革风格,仿照中世纪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寺形式而建。荷兰人白参(Max Van·Benchen)曾指出,该寺与开罗建于14世纪的哈桑苏丹的玛德拉萨寺(Mad·Vasah)、巴尔古克苏丹 陵的法拉日(Fazadj)苏丹堂相仿。

元·至大三年(1310年,伊斯兰历710年),侨居泉州的波斯(伊朗)穆斯林艾哈默德·本·穆罕默德·贾德西,即设拉子著名的鲁克哈只,出资重修。

波斯开才龙城(Kazeruh)人夏不鲁罕丁于“(元)皇庆间(1312—1313年)随贡使来泉(住排铺街),修回回教,泉人延之,住持礼拜寺,寺宋·绍兴创也”(《泉州府志》)。夏不鲁罕丁住持这座寺长达60年。元·至正七年(1347年),摩洛哥大游历家、虔诚的穆斯林伊本·巴都他(参见《泉州人名录·伊本·巴都他》),以印度使臣的身份到泉州港,还曾会见夏不鲁罕丁。

夏不鲁罕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逝世,享年142岁。其子夏敕继承教业,住持清净寺,寿110岁。他们的后裔以夏为姓,不间断地住持这座清净寺。

明·正德二年(1507年),因“旧碑朽敝无征”,穆斯林募捐、住持夏彦高主持重修,并竖《重立清净寺碑》。

明·隆庆元年(1567年),修木塔五层,又修建明善堂,知府万庆捐俸,住持夏东升等人董其役。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和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湾外发生强烈地震,寺楼颓其角,但主体建筑寺门、奉天坛等仍保持了原来的规模。知府姜志礼、知县李侍问捐俸重修,住持夏日禹等董其役,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竣工。

这次重修,改礼拜寺塔为七层,即所载“七级凌日”。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提出,“儒道如日中天,释道如月照地,余谓净教亦然。”进而从道教角度强调通淮街清净寺“峙文庙青龙之左角”,说“兹楼之胜,于文庙有关”。李光缙在《重修清净寺募缘疏》里,强调清净寺的重修要按道教“筹坎离而宅其中”。因此这次重修,是按道教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乾元、九天等来设计的改建礼拜寺大厅。同时,大震后修葺寺宇采取了“建筑之间加甬道、留通巷”,并拆除原来用作宰牛的大片炉灶,防生火灾;加甬道或留通巷更是为了避免地震时外墙或临屋倒塌,波及毗连屋栋成列倾倒的情况发生。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泉州大风,礼拜寺塔圯”(《康熙志稿》),从此未能修复。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福建汀延邵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击陈美来官泉州,目睹泉州伊斯兰教式微,“即延师谏督我教门诸子,学经解篆”,重兴通淮街清净寺,在寺中办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字,读《古兰经》,解释《古兰经》。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提督马建纪来官泉州,兴礼拜教规。

清·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长贵来官泉州,自聘阿訇住持教寺,倡导教务,重奠教基,泉州伊斯兰教又一次得到重兴。但随着江长贵离去,教务随之而颓。

民国13年(1924年),许宝玉阿訇受北京回教总会的派遣,来泉州住持清净寺。时济南道伊唐柯三赠对联云:“清真乃吾教所宗,畏天命、畏圣言,应共守先贤训诲;孝悌是人伦之本,爱国家、爱团体,当更具有民族精神。”

民国25年(1936年),成达师范校长唐柯三派毕业生张玉光阿訇住持泉州教务。按张阿訇自述,其时清净寺“势如孤庙”,教徒“未闻主麻之举”,“只知不食猪肉,其他皆无禁忌”。论人口,“仅信仰薄弱之回民十一户”;论经济,“则十舍九寒”;论人才,“更寂焉无闻”。张氏以旧礼拜大厅租与宰牛公司,以月租金倡办成达师范附设小学,有回汉学生一百多人。后改名清真国民学校,倡教务,复教者渐众。

民国28年(1939年),在清净寺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福建省分会,到会代表六七百人。分会下辖白奇支会和檀江、陈江二个区会。省分会会址设泉州清净寺,出版《正源月刊》,宣传教义和抗日救国。

民国29年(1940年),张阿訇辞世,唐柯三派金明增阿訇继任。

民国37年(1948年),马厚恩阿訇继之,直至新中国成立。

寺门门楼

临街的寺门为典型的中亚风格,由一面立墙和一个带有双凹半穹顶的门廊,以及连接的有半穹顶的甬道构成。原通高13米以上,后由于路面抬高约1.5米,故地面到寺顶通高仅11.4米,门宽6.6米。门楼高耸挺拔,全部用加工严整的花岗石和绿辉石砌叠而成。

门顶由四大拱门构成内、中、外三层。门顶成穹庐向上尖拱,桃尖形曲线,拱门内半穹窿以放射线及蜂巢状图案装饰,与我国古代建筑的“藻井”石 雕图案类似。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

寺门内有一块明·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谕令:“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违……以罪罪之”。从皇帝的“敕谕”来看,当时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在泉州是颇受尊重的。

寺门北面第三中门门楣上,镌有两块横列古体阿拉伯文石刻。

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写道:
“真主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神和一般学者,也这样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

门楼后墙上两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

寺门的屋顶作平台,名“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前,阿訇登此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可惜元末明初毁于战火。台的周围三面环筑成回字形的垛子,似城堞,楼上至今仍有“月台”二字。平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进大门经甬道,就达一花园式的露庭。

宣礼塔遗址

当年,宣礼塔塔形如柱,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十六世纪的中文文献赞美其:“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以为三”。

古时,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尖,-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阿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寺宣礼塔初建为石砌,后圮;十六世纪初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飓风摧塌。

奉天坛

寺门门楼后西侧为奉天坛,又称礼拜殿,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

殿的门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兰经》。大殿四壁都是花岗岩石砌成,巨大的窗户遍布各墙。

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明·李光缙《重修清净寺募缘疏》描述泉州清净寺大殿:“门以南为向,堂以西为尊。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翚革仿天上之楼台。”大殿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记,迄今未能恢复,仅余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殿西墙朝向伊斯兰圣地麦加,墙上横嵌长列的阿拉伯文石刻,墙中部凹入为“拜坛”,称“米哈拉布”,习称“壁龛”,壁龛中浮雕着阿拉伯文《古兰经》经句,为讲经之所。拜坛两侧有6个尖拱宝盖状石龛,亦均 浮雕阿拉伯文;殿南墙长23米,高6米,中开8个大窗,使奉天坛更显得开阔、雄伟。从 “壁龛”(即拜坛)等建筑规制看,它仍保留着伊斯兰教徒虔诚的宗教习俗。

明善堂

由于无法复建主礼拜大殿的圆顶,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增建一间小礼拜殿,即明善堂。

明善堂在奉天坛的北面,是现在讲经的地方。 明善堂屡建屡塌,现存建筑系近代改建,是一座东西向二进三开张传统中国民居式的砖木结构建筑。

因为殿屋狭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伊斯兰崇简清净,崇拜西天,不设偶像,遵照伊斯兰教义,至高无上的安拉无所不在,不论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麦加克尔白的方向祈祷,都是同样能获得安拉的喜悦(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有3万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后裔并非不懂的这一点,但是,他们却宁愿头顶烈日,披风戴雨,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内祈祷而感到满足。

堂前矗立着一个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来奉天坛无法蔽风雨,教徒们便移到明善堂作礼拜,香炉也移置于此。 石香炉高约1米,直径约35厘米,以叶蜡石(寿山石)雕制而成。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花心略为下凹,大莲花周围再围绕一圈小莲花。往下是永不凋谢而各有特色与灵气的莲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其真意为“清净”与“洁白”。莲花虽为佛教敬仰之物,而伊斯兰教尊而敬之,并不奇怪,因为埃及也是伊斯兰教国家,她在500年前就被誉为莲花之国。

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其如香炉两旁大立柱上联对所云:“悔则净心但顶礼而无供养,宣则同调即异斋可以合鸣。”所以它是为众多穆斯林聚在一起举行礼拜时,将檀香末放置在香炉顶端下凹处焚烧,借以净化空气,减少或避免因人多空气污染而影响信徒健康,颇符合伊斯兰教徒酷爱卫生的观念特色。

祝圣亭

寺门及露庭的东侧有祝圣亭。亭壁嵌立两块巨碑。一方是明初翻刻元至正十年(1350年)三山吴鉴撰写的《重建清净寺碑记》;另一方是是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李光缙《重修清净寺碑记》。尤以前者重要,它记叙了元时“泉造礼拜寺增为六、七”,说明当时的穆斯林在泉州人数众多以及他们的宗教活动情况。碑文还记叙了“宋·绍兴元年(1131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自撒那威从商船来泉,创兹寺于泉州之城南”等。

【附: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艺术史》记载:“元代,伊斯兰教最盛之处在沿海……综合元碑资料,可知当时泉州至少已建有6座清真寺。”还记载泉州现有的全国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原名“圣友寺”,而“清净寺”是泉州另一座被毁的清真寺名称,后人张冠李戴,也就将错就错了。该书系哲学社会科学“八五”国家重点课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萧默博士主编,其可信度不言而喻。】

南门清净寺

1948年,在泉州南门城基内出土一辉绿岩石刻,双面浮雕阿拉伯文花体文,其中一面译为:“主持建造此礼拜寺及其楼栋者,尊贵的、显耀的……穆罕默德·本·艾比伯克尔,即号称为哈迈勒拉……”从出土于南门墙推断,此清净寺寺址应该在南门附近。

碑文为阿拉伯文花体书法,与泉州元代波斯布哈拉人艾密尔·赛典赤·杜安沙碑的书法一致。艾密尔·赛典赤·杜安沙(参见《泉州宗教·伊斯兰教》)卒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穆罕默德建造的南门清净寺当与杜安沙碑时间相去不远,即十四世纪初。

该寺毁于元末兵乱。

东门外清净寺

1956年,在泉州仁风门外东头乡掘获一双面阿拉伯文碑刻,其中一面阴刻六行阿拉伯文,译为:“……这一高贵的大门,并翻新了它们……尊贵的纳希德·艾斯马尔·穆萨丁……此举为赢得至高无上真主的喜悦和怜悯……(伊斯兰历)722年禁月12日(公元1322年,元至治二年)……在真主宽恕之下的……”

该碑出土地东门外东头乡,为宋元时期外国人聚居之地,曾发现20多方伊斯兰教墓碑石和十几座石墓盖。伊斯兰教徒在此建造清净寺是可信的。

该寺到元·至治二年(1322年)由阿拉伯人纳希德·艾斯玛尔·穆萨丁重修。

城南清净寺

宋·绍兴元年(1131年),来自伊朗撒那威的纳只卜·穆喜鲁丁创建城南清净寺。

津头埔也门清净寺

也门人奈纳·奥姆尔于12世纪创建涂门外津头埔也门清净寺。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4457.html52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