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点石斋小宴 |
[游记]点石斋小宴 |
2008-05-22 live.com |
2月17日 某日与友人相聚,相谈间突觉对永嘉路带老式洋房情依难舍。逢友归国请宴,遂相约“点石斋”怀旧品赏。 黄昏映照下的老式洋房很有些美人迟暮的凄惋。木质的牌匾上赫然写着“点石斋小宴——余秋雨题”,字体工整不乏韵味,使本已很有情调的洋房又多增了一些文化气息。我突然很感慨于秋雨先生能把此种商业产业和自己的文化气质相结合,想必这也是苦心思量后的决定。或许也是因为美食本就是文化的衍生,自古美食总是和文化、文化人还有历史变革颇有渊源。古有才子东坡,今有八大菜的演变创新。窃喜,生于现代真是美滋美滋! 步入点石斋又是一番景象。抬眼看到昏黄的灯光,面积并不大,偏厅隔着屏风,隐约看见几张木椅错落放置在长型木桌边。我想那一定还有砚台和书贴吧,昏黄的灯光照在宣纸上,散发出淡淡的墨香,怎不叫人啧啧称叹?!随着那的老式木质楼梯盘旋而上,让人不禁想起张爱玲的小说,多少她笔下的女子就是在在这样的楼阁中怅惘人生,苦等爱情?!转角就是我们订的包房,空间并不大,却是清一色的红木家具,对应点石斋的名号,餐具都是陶土做成石器的颜色,只是桌上的转盘是现代的金属材质,现地有些突兀,实为败笔。倒是墙上的那些画为整个房间添色不少。回来BAIDU了才知道,那些画出自上海有名的点石斋画报。画的都是那个年代的上海民生,很有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我打量房间的时间里,朋友们已经很麻利地点好了菜,都是本帮的特色,带一些宁波和苏州的派系。很少在Blog中讨论吃,因为我不是那种对美食很敏感的人,谈论起来也颇为语拙。而在“点石斋”小宴后,禁不住要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品尝下那葱烤鲫鱼和糍饭膏。 有人说我是属猫的,因为无论对海鱼还是河鱼我的态度一向是来者不拒的。“点石斋”的葱烤鲫鱼用浓油收汁十分入味,加上这炸到酥脆的葱,可为入口即化。边上的MM举着筷子摇头说从不碰葱,百般诱惑下,终于初尝其滋味,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筷子如雨点般指向那葱,欲罢不能。这倒是便宜了我这属猫的大块哚颐起鱼肉来。鱼骨也已炸到松脆,咀嚼于口,决不担心会有卡喉之险。正陶醉啧啧于这香浓的上海甜酱油的氲味之中,餐盘转至面前已是了剩无余,“清澈见底”。 再有就是糍饭膏了,按理说这“四大金刚”中的市井小吃难登大雅。朋友们在服务员的的推荐下点了这8元3块的餐点。记得还是在孩童时代,奶奶经常买了糍饭膏给我和妹妹吃。随着上海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这糍饭膏也就渐渐地被现代化掉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包和牛奶,虽然在健康角度讲面包牛奶远胜于糍饭膏。但是对童年的那份留恋常常使我在吃着面包的时候想起糯糯的糍饭膏。上海现在很少能在路边买到正宗的糍饭膏了,偶尔寻到香味,觅到买了来,不是炸地太焦就是米饭不够糯,很是失望。将信将疑中锏起眼前并不陌生的糍饭膏,外皮金黄脆而不粘,吃到里面的糯米更是让我欢愉,完全就是那中糯到骨子里的味道,又很好地和表皮粘连在一起。这种味觉的感受是很奇妙的,脑海中浮现出和妹妹在奶奶家老旧的院子里捧着热腾腾的糍饭膏,你一口我一口的傻样,过去的年月就又这么重回眼前了。 走出饭店的时候已是9时有许,圆鼓鼓的肚子宣告着饱和。我却一点也没有减肥中的罪恶感,反到特别愉悦。到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美食不仅是味觉上的,更应该是感觉和心情上的。谁说贪食的人不懂克制不知品味?那肯定是错的,食客们在吃的过程中或许也在体味一中生活和自己的过往人生。或许一根咸菜,一碗豆浆都存有我们尚未发现的哲理。可能这个说法有些严重,而我却无法将我的思想拉住,她飞跃了时空,变成了古代君主朱元璋面前的那一碗馊饭。这个故事让我更加肯定了食的文化和底蕴。 回望灯光中的“点石斋”,脑海里是秋雨先生的那几笔字。突觉这“点石”二字很有其意,一片好的环境,一种好的态度和一个好的心情即使粗茶淡饭却也定能点石成金,化食为美。
|
转自:http://aela830102.spaces.live.com/Blog/cns!C954F426B5053AD6!1508.entry39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