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堡与宋王朝遗梦 今年1月被评为福建十大最美乡村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造至今历经四百年风雨,仍保存着完好的城墙、城门和大量的明代民居,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城堡,宋代赵氏皇族后裔在这里聚居四百多年,它牵连着大宋王朝的兴衰和皇族后裔一代代割舍不断的梦!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拍下一组穿越时空的照片,迭印出宋室王朝的繁荣与浮华。我们以为,我们走进赵家堡时,就一脚踏进了漫漫数百年前的开封府。 2007年1月,这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城堡又获得了福建省十大最美乡村的称号。不久前,记者带着几许好奇,走进了这藏匿于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城堡——赵家堡。 从城头的荒草中,从坚硬的三合土墙的缝隙中,从官厅的高高的门槛和龙凤石鼓中,更从生活在城堡里的皇室后裔的面孔和表情中,读到了这个梦所包含的繁华与衰败,骄傲与凄楚,沉重与淡漠,无奈与希望……福建省漳浦县副县长林仲文的讲述带我们走进金戈铁马的朝代。 一 公元960年五代后周的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一夜之间皇袍加身成为一代君主,进而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北宋时期京城汴州的繁华景象,仅从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一斑。然而这一页很快被翻过。靖康之变,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和皇族全被俘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公元1127年赵构当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西湖的歌舞挡不住蒙古骑兵南下的铁蹄,南宋的皇帝们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方逃亡。 历史的悲剧最后落到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小皇帝赵呙头上。公元1278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了南宋的最后一个陪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国,整个大宋王朝便在呼啸的狂风和滔天骇浪中被彻底埋葬了!然而与赵家堡有关的人物赵若和及其子孙的故事却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二 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后一页中,大将张世杰带领十六艘船只夺港而出,这些船只很快又被风浪淹没了。可是几乎没人知道,其实有四艘船侥幸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十三岁的闽冲王赵若和以及侍臣许达甫、黄材等,在逃出元军包围和风浪之后,顺着海流向北漂泊,希望能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图恢复。但在厦门的浯屿一带再遇台风袭击,水尽粮绝,他们只好解散随从,趁夜色弃船上岸潜入太武山下,隐藏下来。直到元军不再搜捕南宋宗室,几经辗转他们才到漳浦县的佛昙隐姓埋名,改姓黄(取“黄”“皇”谐音)居住下来。 岁月匆匆,一转眼元朝统治结束了,世间成了明朝天下。传说赵氏改姓黄后,因与一家黄姓结婚而被人以同姓通婚罪告上“法庭”,赵氏遗裔这才不得不公开了秘藏的族普予以“辩护”。明洪武十八年经朱元璋恩准,这些宋皇室的后裔获准恢复赵姓。明万历二十年,赵若和的第九代孙,官至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的赵范在告老还乡后,觉得佛昙地处沿海地区,虽有大型土堡梅月楼,但常受海盗侵扰,极不安全。加上当地杨氏家族的忌恨,经常寻事挑衅,便决定把家迁往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硕高山,在这块宝地上大兴土木。这里青山环抱,远避海盗侵害和城市的纷扰,田土肥沃,树木繁茂,可以养老课子,可以聚族蓄众。 三 赵范首先建造了“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府第。他的儿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的园林、庙宇和房舍。明祯十三年(1639年)赵义病逝。此后这座占地1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墙长220米的古堡几乎没有再做过重大的修建。 历史上的汴京设有外城、内城、大内三重,赵范父子刻意摹仿汴京城的布局也设置了外城、内城、完璧楼三重建筑。完璧楼是赵家堡的核心建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米,三层通高13.6米。底层以条石纵横交错砌筑,二、三两层以三合土夯筑。完璧楼正门上嵌有青石匾,阴刻“完璧楼”三个形书字。这是一幢闽西南的方形土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建筑,同时更是一座军事城堡,设有射箭孔、观察哨、暗道、水井、排水沟包裹在又高又厚的坚实土墙里,十二公分的厚木板门有着防火攻装置。或许赵氏家族有过太多的逃难经历,或许是当年闽海倭害严重,或许……造就了他们过多的攻防心理。 再现汴京风光,把民居建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是赵家堡的一大特色。在官厅前与西北面的城墙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叫做“莲花池”。中间有一条小堤把水面隔成两块。当地人把这内外池塘叫做潘池和杨池。潘,奸臣潘仁美;杨,忠良杨家将!而在那拱桥与平桥连接处的桥板上用隶书刻着“汴派桥”三字。我们知道,当年汴京经历了几次黄河泛滥,宋代建筑多被埋在七米深的黄土之下了。明洪武年间曾在原大内的遗址上重新建起高阁,迎龙碑于阁中,称龙亭。龙亭前的大路将一个小湖劈为两半,湖水一清一浊,俗称杨潘湖。这当然不只是巧合,不信再看:在赵家堡的佛庙边有座聚佛宝塔,塔高9.95米,正好上汴京宋代铁塔的十分之一,而且造型也与铁塔一样又高又瘦。赵家堡从来没有水灾之患却造了一座禹庙,并摹刻了岣嵝碑立于庙侧。而明代汴京也有禹庙,也有岣嵝碑。至于那小小的拱桥,造桥人怕世人不能把它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拱形桥联想到一起,还刻意刻上“汴派桥”三个大字来提醒人们!环绕赵氏府第的还有辑卿小院、读书处、佛寺、武庙等公共园林和礼仪祭祀建筑。 四 “完璧”使人想到“归赵”。陪同记者的林副县长道出了深藏在“完璧楼”的秘密:“完”上宋下元出一字;璧字本来是上下构,有意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又把玉字省去一点,让王字隐藏在启(房屋)字下面表示赵若当年隐居、讳姓。而把辛字拉长表示度过艰难辛苦的日子。“楼”字则把右上部分草书成宋字,又与女字连成一个“安”字,表示着宋裔子孙能够安居乐业,发扬光大,永放光芒! 如果说赵范父子“克隆”故都汴京城来营造赵家堡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更有趣的是前几年,开封市预备恢复宋代龙亭旅游景观,为了更接近历史真实,竟派人到赵家堡来学习交流!据说一个皇室后裔聚族而居长达400多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皇族后裔的身份对于今天生活在赵家堡的人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如今遗梦不再,许多小孩和年轻人,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是大宋朝的皇帝。只是每年过元宵节都要举行“丁棹”仪式,这一年结婚的,生子的都要到祠堂来请客,全村16岁以上的男人都要来“吃丁棹”。隐隐约约地,还在提醒你是赵氏的后代。每年正月的“考龟”活动,赵家堡在场子里树起靶子,让赵氏子孙们参加射击比赛,夺得前三名可获奖。奖品是让人意想不到的“龟”——用糯米粉蒸出来的既好吃又形神毕肖的龟形糕。谁能把这30来斤巨大的糯米龟扛回家就能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村里的老人说,这是鼓励赵家后代不仅要学文也要习武,鼓励子孙通过各种途径建功立业。至于为什么要用糯米龟做奖品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想,或许是“龟”与“归”谐音吧?是不是当初设奖的人期望子孙好好习武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归北方,回归汴京? 当我们要走出赵家堡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此时落日的余辉映照它的外城墙体,仿佛为古城抹上一层淡黄色的油彩。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回过头,一头老黄牛刚刚走出城门,后面跟着一个戴着斗笠、扛着锄头的村民下地去干活;再远处是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在几块硕大的石碑上游玩嬉戏;身旁的小羊羔在静静地吃草……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赵家堡也成为福建唯一的皇城,中国幸存的皇族与古堡,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相关 链接 赵家堡:微缩版的汴京 赵家堡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微缩版宋朝汴京”之称,它是宋朝灭亡后,赵家皇族后裔在元兵追杀下隐姓埋名,立意聚族而居的建筑群;是为思慕祖宗帝业,仿北宋古都开封布局建造的防寇城堡,始建于公元1600年,1604年内城建成,此后多次扩建、修建。 历史上的汴京设有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重,赵家堡也设置了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重。外城墙周长1082米,其平面呈正方形,依山势起伏,南高北低。内城位于城堡的正东角,周长222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堡城门匾刻分别为:东门“东方巨障”,北门“硕高居胜”,西门“丹鼎钟祥”,南门封闭以表不再南逃之意。堡中建筑立意处处可见留恋皇室之意。 赵家堡城中建筑复制于旧汴京。北宋故都汴京在明代时因经历多次黄河泛滥,宋代建筑大部分被泥沙覆盖在7米深的地底下,但高耸的铁塔、潘杨二湖和古炊台仍然可见。这一切均被复制于赵家堡,只不过石塔代替了铁塔,高度只是铁塔的十分之一。莲花二池代替潘杨二湖,在莲花池中建有类似潘杨二湖中间的石桥,建造者唯恐世人不理解其苦心,还在石桥上刻有“汴派桥”三个大字。 1984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士元、国家文物局总工程师罗哲文等古建筑家三次考察赵家堡,并欣然命笔题之:“其布局立意,处处乃沿汴京之旧”,一语道破了赵家堡的天机。 赵家堡里至今还居住宋代赵氏的第31世至第35世子孙700多人, 就没落王族聚集而居至今数百年仍然保持完好的城堡,赵家堡可以说是全国的唯一,甚至是世界的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