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解读于山 |
[游记]解读于山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于山上留下第一道人工痕迹的是汉时何氏九兄弟。九个来自江西临川的瞎子,沿武夷山脉穿闽江大川一路留痕,在于山上居九仙洞取井水炼丹,后在仙游县境内九鲤湖以丹饲鲤,又骑鲤升天羽化而去。他们除了给于山留下一个九仙山的别称之外,还留下了一口炼丹井。既是得道升天而去,就没有给于山文化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东西。真正称得上文化大手笔的是白塔。 时代的风水轮到了王审知入闽为王了。这位中原大地的儿子,借助唐末农民起义的力量,领着他的子弟兵入主闽都,带来了汉人的血液,更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以中原大地博大的眼光看闽江口盆地丘陵里的冶城、子城的城池,实在是太狭小了。他在劝农桑、修水利、招贤才、兴教学的同时,在北峰脚下平坦的战坂乡西燃起了烘制陶砖的烟火。要扩展城池,先建罗城,七年之后又在罗城的外围筑夹城,将屏山、乌山、于山围入城内,那时闽江水带来的泥沙已经将于山、乌山和古城连为一体,扩展城池的脚步便是这样追寻闽江水自北向南沿伸。 王审知以王者的风范、学者的风度看上了于山。几乎是在建罗城、筑夹城的同时,王审知决意在于山上建塔。他先是以给母亲祝寿的名义建塔,继之将塔献给登基的五代后梁太祖,其意是做孝子当忠臣。据说,在于山西麓选址挖基的时候,掘出了一颗明珠,故将塔取名“报恩多宝定光塔”。时过千年,我不禁钦佩王审知的策划和包装。那珠宝是建塔者预埋下来,再在大庭广众之下掘起,在没有报纸、广播、电视的年代里,这种神秘文化和宿命意识指导下的创意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又可顺理成章地给塔取上一个吉利华彩的名字。 塔建成了,并不是今天的模样。砖砌轴心,外围地木质梯栏,地基的外围是青石的人物故事浮雕栏杆,七层木塔,据说比今天的塔还高出三分之一。刚刚围入城池的于山,因有了新建的白塔而热气腾腾。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王审知一定是实实在在地与民同乐了。他以中国最传统的方式为自己立了一块口碑,至今还流传在导游小姐的口中、历史民俗专家的学术研讨会上。北峰山下王审知古墓道上人迹罕至,庆城寺旁闽王庙前车水马龙又有几个路人驻足流连,白塔的存在成了王审知的纪念碑,让人想起他的开闽政绩。不管他建塔的本意如何,他将闽越人的冶山文化引向更加开阔的于山,奠定了于山文化的基础,而于山文化区别于冶山文化的地方就在于于山文化在闽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原汉文化,具有一种杂交优势。我们的福州方言,其语意与中原古汉语渊源极深,其语音又有多少发源于闽越古音呢?细细研究还是有案可查。 五代后梁年间,福州大旱,民间传说因王审知围海造田触犯了东海龙王所致。有和尚义收在白塔下、法雨堂前设坛祈雨并发誓如祈雨不成就积薪引火自焚。据说,正是义收和尚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了福海龙王,盗取东海龙王的令箭,让闽地普降大雨。这个神话故事到底是不是义收包装策划的产物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推断义收的天文地理知识及气候经验是丰富的。后来,王审知死后八闽政局动乱,失望的义收欲离开于山云游四方,十邑百姓集于白塔下牵手挽留,义收取刀断其左臂离去。其后百姓将断臂塑进“义收金身”供于法雨堂内,以求风调雨顺。 大地干旱,义收祈雨。人的思维也发生干旱,求神有救吗?清朝末年,当中国人拖着长长的辫子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明显落后了一节,因为,与全球的科学、文化、思想进步相比,中国到了最干旱的季节。十三岁的闽江之子严复,在科举时代走进了于山白塔寺的大门,在白塔下法雨堂里以他的福州口音读起英语ABC,在梵音禅乐的伴奏下,在神的身边追寻西方科技文化思想的进步,开始了苦苦的“祈雨”历程。几十年后,承蒙皇上开恩,给这位洋务学堂福建船政局的首批学子以最高荣誉:四品顶戴、留洋游学博士、赐文科进士出身。这些只相当于今天的“自学成才奖”,他终身的孤独和痛苦,却成了我们干旱民族寻求雨露的荣幸。漂泊在英伦三岛,严复学习西方的科技,更注重找寻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当他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观点传入极端腐败的封建中国时,变法图强的思维成了中国久旱后的甘露。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cf666010009dm.html3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