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佛门因果重于山←佛学日记感悟随笔←佛陀教育音乐论坛

[游记]佛门因果重于山←佛学日记感悟随笔←佛陀教育音乐论坛

2008-07-22    ffjj.org

Rss & SiteMap

佛陀教育音乐论坛http://www.ffjj.org/bbs

佛教音乐佛法佛学佛菩萨

◎ 佛陀教育音乐论坛 → 佛学日记 感悟随笔 → [原创]佛门因果重于山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创]佛门因果重于山

1楼

了悟子 发表于:2006-1-16 9:16:00

佛门因果重于山

●了悟子

很早就想写篇文章,谈点有关“敬惜佛门财物、忏悔念佛报恩”的感想,但一直没敢动笔。一则因为身为居士,业力凡夫,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二是深知“见说僧过”是大罪,报应可畏。“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乃是上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世风的浊化,我的忧虑和伤感有增无减。不忍正法衰,不忍众生苦,未学终于要斗胆说两句了,并承担与忏悔一切罪过,不为自己求名利,但愿众生得离苦。
首先请允许我顶礼恭请诸位,求您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细心读读《佛说因缘僧护经》、《大乘金刚经论》、《大宝积经》,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缁门崇行录》,藕益大师的《梵室偶谈》、《灵峰宗论》、《印光大师嘉言录》等圣经贤传,其原文都非常优美流畅、平实易懂,无须翻译,心诚自通。佛无妄语,师不欺我,读者必深信因果,谨言慎行。先从莲池大师的《竹窗三笔》中摘录一则分享——
出家利益。古德云,最胜儿(ni),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此则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古人偈曰:“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又云:“他日阎老子与你打算饭钱,看你将何抵对?”此则出家乃大患所伏,而况利益乎哉!所谓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烦恼、断无明,得无生忍、出生死苦。是则天上人间之最胜,而父母宗族被其泽也。不然,则虽富积千箱,贵师七帝,何利益之有?吾实大忧大惧,而并以告诸同业者。
这种“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的千古警语,在古圣先贤的著作中比比皆是,而今不多见了。请看《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中的一段:
梁武帝问师曰:“佛法微妙,能度生死苦海,超脱轮回烦恼。而有人幼少出家,深受师恩,及长却不乐修行,侵损常住,还俗娶妻。这种人日后如何?”志公曰:“此辈罪根深厚,福力浅薄,不信出家是解脱道,不知犯错忏悔后仍可得安乐。……佛门中钱米财物,来自十方施主,他们缩衣节食布施,原为僧人安心修道资粮。僧人不精进修道已觉惭愧,却搬去还俗娶妻,罪报难逃,直入地狱,求出无期!”

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德行端正、学有所成的高僧。一日想外出参访善知识,刚要出门,就被护法神蛇王扯住,要他还一匹绢再走。杨和尚说:“我在寺中,未曾欠债,还什么绢?”蛇王说:“难道你忘了,当年你曾经拿纸一张,包果子送给你母亲。算到今日,连本加息该还一匹绢!”僧人不服,质问蛇王为何不去管管那些胡作非为的人,独来找自己麻烦?蛇王说“旁人不学好,自有恶报时,一旦恶贯满盈,我自然会找他算帐,将他打入地狱,受罪满期,再作畜生,偿还夙债。你若愿入地狱,我也就不扯你了。”僧人大惊,却又不解何故欠一还万。蛇王告诉他说:“我受佛咐嘱,管理寺院财物,大到金银财宝,小到粒米寸丝,都有信施记录,因果连十方,舍一得万报;浪费、侵损常住,日夜计忽追还。因此你用过一张纸,今日需还一匹绢。”杨和尚听后胆碎心寒,连忙拜倒请罪,并迅速筹得一匹绢,归还寺庙。乃作一偈,警诫后人:

“日勤操劳夜坐禅, 免得伽蓝算饭钱。
若不听吾警诫言, 堕落地狱万千年。”

说罢此偈,腾空而去。蛇王作偈赞曰:  “侵占常住地狱因, 偷盗财物祸相随。
拿纸还绢腾空去, 债业牵缠怕轮回!”  志公禅师讲完这桩公案,又道:寺院有余钱米,切莫图利借人,应当用于弘法利生,慈善布施,才对得住佛法和施主……僧道受供,要知惭愧。我食一粒米,农夫汗淋漓,今生不得道,披毛戴角还。故应诵经念佛,用功修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与众生积福消灾,同登佛道,同证菩提。同样的道理,我们居士也要舍得布施,广修供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广辟大福田,圆满波罗蜜。偈曰:“若要开通佛法门,殷勤供佛及斋僧。常住三宝最珍重,莲池九品帐目清。”
正因为因果重大,罪福悬殊,所以历代高僧大德莫不恪守清规,严持戒律,真修实证,冰清玉洁,嘉言懿行,万古流芳!历史上不乏“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类的佳话。印光大师在《复邵慧圆居士书》中解释道:“杨歧灯盏者,杨歧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上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外买油,不将常住油私用。宝寿生姜者,洞山自宝(寿)禅师,在五祖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时有寒病,需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常服。侍者往库房求此二物,监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拿钱来买!’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且深契其人。后来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师云‘卖生姜汉可以!’”

印光大师初读《沙弥律仪》,了知盗用常住财物的报应,“心甚凛凛”,因此,“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舔食,但以纸揩而已。……近世俗僧,多以钱财用之于结交徒众俗家,光一生不愿结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庙。”可谓精严戒德,道行卓绝。“法语超尘俗,慈心普蕴涵,春风来大地,秋月照寒潭。”如此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转自:http://www.ffjj.org/bbs/dv_rss.asp?s=xhtml&boardid=51&id=610634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