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全国最大民居的福建省闽清县“宏琳厝”,建成于1795年(清乾隆),是随闽王一起南迁的黄姓后裔、当地的名中医所建。纵观这座方形木结构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深思熟虑的防御系统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方形建筑的外侧之犄角处,分别有一个外凸的小房子名“兔耳”,是作了望用的。外墙四周有作防卫用的“城槛”,这是最早的防盗网。在外墙与内厅间的长长直过道的端部,配备从葡萄牙进口的“佛郎机炮”,炮口直接对准敢于来犯之敌。在此直道的中间,还有“攻击眼”,上部配备枪手,下部可拉绊索。此外在此直过道的两侧,均有垂直之耳房,可埋伏奇兵堵截。由于宅院深深,防备严密,所以解放前的150多年中,尽管盗匪猖獗、军阀觊觎,终于没敢进入这深不可测之地。 整个宏琳厝共分三进,包含666个房间和30个天井。从房址的选取,到大门外的华表、平(安)栏、(礼)仪栏的安排;从大门起,大厅逐级高大和气派……既符合黄家的身份,又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容着平稳和谐的中庸之道,显示步步高升的向上精神,反映了淳朴实用的民风,更迸发出不畏强暴的人格力量。最使宏琳厝主人引为自豪的,是悬挂在厝内的三块匾——大门口的匾上写着“宏琳厝”三个大字。这是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1993年宏琳厝奠基200周年时应邀书写的。1939年,项南同志曾在宏琳厝的二进大厅内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使宏琳厝增添了传奇的色彩,也是项南同志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进大厅上方挂的是1940年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庄敬国强”,记录了屈辱年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情操。在第三进,也是最后一进的大厅上方,悬挂着清咸丰皇帝为宏琳厝写的匾:“紫薇銮驾”。宏琳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学、建筑学、哲学、历史、书法、风水堪舆学等很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