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山里的孩子-闽江正源头游记 |
[游记]山里的孩子-闽江正源头游记 |
2007-07-24 354500.com |
今年五一长假,应几位都市好友之约,陪同游览了千里闽江的正源。在一个仅十来户人家的僻远小村落,我深深地被山里孩子朴实、清纯的自然美所震撼了。 那天阳光和煦,车子循山间蜿蜒的道路而上,左一道急弯右一个陡坡,我们如行进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一行来到了建宁县均口镇台田村张家山自然村,一个四面环山的腰盆状的小山村。站在村口,整个村落一览无遗。村子很小,满涧的水田,水田白亮亮的绿闪闪的,一层层地依山而筑,涧底一条小溪把水田分出了个“楚河汉界”,村口一条小路从左侧弯弯曲曲地向山里伸去,几十座瓦屋相依相拥地静卧在水田上、山腰间,右面山坳里闲散地趴着三四栋瓦屋,几条水牛在水田里拉犁,几条黄牛出没于荒地灌木间,山村一派平和、闲适、静谧的气象。 步行二十几分钟,我们终于目睹了千里闽江神圣的发源地。它位于严峰山半山腰,一脉清泉源源不断地从地泉深处涌出,汇聚成一个近二十平米的小水潭。在雕刻着闽江正源四个大字的石刻旁,我们拍照,我们感叹,我们展望……一个小小的泉眼!一个普普通通的山麓!一个偏远僻静的小山村! 下山路上,我们偶遇了村子里一对打柴归来的母子。儿子肩扛三根碗口一般粗、长约六米的木柴,母亲担一担长短一致的干柴,儿子健步如飞在前头引路,母亲的担子一晃一晃地在后头追赶。孩子瘦小但很结实,脸庞黝黑,虽然弓着腰显得有些吃力,但却像个小山羊似的在山道上一闪一闪的。朋友觉得有趣,便邀请扛柴的孩子合影,山里的孩子一阵惊讶后爽快地答应了,几个同行的城里孩子便你来我往地围着扛柴的孩子照了几个来回。 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一个城里的孩子一个山里的孩子,一个又白又胖一个黑瘦结实,一个身着名牌一个衣裳破旧,一个腕上带着变形精刚手表一个仅知道从家猫的眼睛里看时间,一个精通电脑网络游戏一个晓得从云霞的变幻看天气,一个利用假日旅游一个利用假日帮父母劳作……一架照相机的对焦,把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孩子拉近了,把他们瞬间的表情永远地定格在以闽江源为背景的山路上了。也许是好奇,或是同情,城里孩子提出要帮助山里孩子扛柴,山里孩子笑了笑婉言谢绝了。扛柴的孩子轻轻地扬了扬手,淡淡地说了声“再见!”,转身消失在弯弯的林间小路上了。 路上,我想:回去后,这几个孩子可能和同学谈起闽江源的水,谈起张家山的人和牛,那么三年五载甚至十年、二十年后,这几个喝过闽江源之水的孩子还能记起今天吗?当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还能想起这条山路上所发生的一幕吗? 看见等在村口的车子,我们不觉加快了脚步。突然,从对面的山坳里传来清脆的呼喊声———“再见!”“下次再来玩!”“慢走!”我不禁呆住了。一瞬间,孩子们热情、温暖的相互应答如一曲悠扬的歌谣,弥漫了整个山谷。我循声望去,但见扛柴的孩子站在一座低矮的瓦屋前向我们挥手告别。这时,太阳正独自向西山滑去,远山披挂上了一些朦胧的笑意。我站在村口,满怀深情地望了望那隐居在密林深处的闽江源,望了望那发出热切呼喊的山坳,望了望那悄悄向西而去的落日,心中忍俊不禁地翻腾起一股久久不能平息的感慨来。 回去的车上,陪同我们的均口镇领导同志介绍说,这个自然村过去有四十来户人家一百多人口,近年不少农民外出打工、经商,渐渐迁移到集镇、县城盖房,张家山仅去年就有十多户在镇上盖了新房,今年还有几户要迁走,再过两三年这里恐怕就没有人烟了,那么多的房子、土地恐怕都要荒芜了……话语中有些惋惜,有些无奈。 望着车窗外落日的余辉,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那扛柴孩子挥动的小手。我想这样偏僻的小山村没了人烟或许有一些遗憾,但像那山里孩子一样勤劳乐观、有理有节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山里孩子身上那种良好的品质一定会像闽江源的水流遍天南地北的! |
转自:http://www.354500.com/Article/lvyou/200612/801.html49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