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福建之行——永定土楼之二 |
[游记]福建之行——永定土楼之二 |
2007-08-03 sina.com.cn |
五凤楼(府第式土楼)经典——福裕楼 往福裕楼路上随拍 美丽景色 小桥流水人家,国家AAAA风景保护区 由这个桥过去,就是福裕楼了,旁边有个小学,咋一看大门上的几个字,有点像深圳小学 来个福裕楼全景 福裕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清末,楼主林氏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永定。他们还捐巨资兴办“日新学堂”。日新学堂也是由张星炳设计,是一所典雅富丽、中西合壁的学堂。这个学堂办起后,培育了不少人才,名气远扬,许多外乡人都来“日新学堂”读书。 看看各个土楼的周围环境,小胡同,福裕楼结构高低有序,主次分明,与楼后的山坡走势浑然一体,更显恢宏威严。此楼占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鼎盛时期曾住有近30户200多人。 中厅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耕读文化”;后堂的“胞衣窟”,更让人感受到“叶落归根”的深刻内涵。 土楼用未经焙烧的砂质粘土和贴质砂土拌合,加之竹、木、树皮、茅草、泥土、石块夯筑而成,具有防御、居住等多重功能。 土楼里现在基本上很少有人住,有个别的建成了小的旅馆,有不少旅客还是会在这里住,因为土楼厚度大,隔热保温,所以冬暖夏凉,居住安逸舒适。农家小院: 土楼里的厕所,他们的厕所都设在楼下或土楼墙外,一排一排的,很壮观,大多旁边还设有猪圈 楼梯 这里曾经是衙门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bde060010006u030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