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游记》 早听人们说起闽西永定土楼一片神奇的旅游胜地,那里有着一幢幢世界上独一无二、古朴雄奇的土楼,鬼斧神工般的仙湖溶洞、如诗如画的秀丽山川,浓郁的客家风情......。更为神奇的传说是美国人的卫星误以为永定土楼是中国的卫星发射中心,这一切的一切吸引着我去这神奇地方去看一看,今年国庆节来临了,我们打点行装,走上进永定土楼这一神奇的土地。 从浙江省去闽西永定土楼要10个小时的路程,一路上我们风尘仆仆,进入闽西永定到处可见小四方型的土楼,让我们激动不已,巴不午早点看到真正的典型土楼。由于山区路多,我们走走问问,很费时间,到了下午四点刚好碰上一位姑娘在等车,他舅妈告诉我们她就是永定土楼最多的地方来了的,可以带我们去,这下子可乐坏了我们,变样子我们不但有了向导,又有了导游。姑娘上车后我们原以为是姑娘是闽西山里的村姑,后姑娘一开话,慢条斯里,细说起永定土楼来了,让我们吓了一跳,这姑娘原来是个文化人,细一问,原来是上海海事学院的的二年纪的研究生,她出生在永定父母是永定湖坑镇人,在县水利局工作,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正宗的在土楼中长大的人。姑娘说起闽西永定土楼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知识面太少。 姑娘告诉我们,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型、圆型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顶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90年,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最壮丽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楼”。下午我可以带你们去洪坑村“振成楼”,一听我们乐了,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美事,我们连忙说谢谢。姑娘说到,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客家人进入闽粤赣三省边区后,因为是外地人,常要受到当地人和土匪的侵扰,故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土楼建筑。 姑娘告诉我们,对土楼最感兴趣是建筑人士,还打听我们是否学建筑的。她告诉我们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形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形土楼。土楼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可行汽车,底层墙厚1.5米,可横卧人,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 从明朝中叶起,永定土楼愈建愈大。土楼在古代乃至建国前,始终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的大门是用二、三十厘米厚的杂木制的,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就是敌人逼到墙下亦奈何不得。有的土楼用内外双层土筑成仅有1米余宽的夹道。夹道绕楼一周,外墙开窗,除可通风纳光外,便于狙击敌人,防卫自己。有些土楼在楼的最高处前方和左右方还设有了望台,登上了望台了望,楼外敌情一目了然。当然,他们的窗子是里面大外面小,这样便一于作战。听了后,我们感觉到客家人的祖先可能大多都是在军营里生活,战败后逃难到此。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 土楼群的奇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开放发来,永定土楼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闻名世界,被称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 说看说着,不到四点半,我们就来到了湖杭镇。姑娘去了一趟叔叔家,放下东西,就带着我们向湖坑镇东面进发了。不到十分钟时间我们就来到了振福楼,40元的门票,有记者证可以免费,我们后悔没带上证件。振福楼地处山窝里,前方有一条小溪涧,是个理想生活场所,我们暗想客家人真会找风水之地,真是个世外桃园。振福楼秀丽端庄 ,外面的广告词是“东方的古城堡”。振福楼位于湖坑镇下南溪,依山傍水,风景十分秀丽。“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这幅门联相当准确地描述了振福楼和周围环境和谐构成的一幅山乡风景图。振福楼的大门面对着哗哗而来的南溪。溪面宽阔平缓,河里大石横卧。两岸河堤高筑,厚实坚固。桥下不远处,深潭碧水,古榕葱茏,如伞如盖。如果站在大门对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楼,可见振福楼的屋面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峦之间,楼不高不矮,不显不隐,正好起到两山之间"过渡"的作用。可以说,以振福楼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静的山水田园环境,是天地人溶成一体的杰作。8集电视连续剧《土楼人家》的片头,就选取了这片风景为主体画面。 振福楼也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圆楼,它按八卦布局设计,楼内用了许多石料和砖料,雕刻精细,也是一座外土内洋、中西合壁的土楼,被称为振成楼的“姐妹楼”。 振福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有3个厅堂,96个房间。中厅高二丈、宽二丈二,两边是花岗岩石柱,上刻“振兴有庆瞻轮奂,福履同绥颂炽昌”的对联。楼外的右边是昔日的制烟工场、工人住房等;左边已坍塌的建筑原先是一座西洋式学堂和游艺场所,“文革”期间被毁。 振福楼建于1913年。建楼者苏振泰,贫苦出身。读过几年私塾,先学刨烟,后学卖烟,在广东、上海等地经营烟丝生意发财,选择了这片风水宝地,用几万大洋建起了振福楼。 苏振泰的子孙很多,在海外的后裔就有上百人,不少是专家、学者。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我们进入楼内,爬上爬下,四处观望,对土楼细细进行口味,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姑娘告诉我们,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看完了振福楼,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我们这些游客的莫大兴趣。 看到好处,我们几个摄友都拿起了相机,留下这美好的土楼瞬间。 看完振福楼,我们还去了振成楼,现在,客家人商品意识也强起来了,做起了旅游生意。现在的振成楼已改为土楼文化村,里面的居民大多都外迁了,振成楼的风景更好,也是小桥流水人家。振成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及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看完振成楼,看看周围还有很多土楼,我们连忙进入土楼人家看看"中秋节"住在里面的客家人是怎样生活的。金秋时节,柿子成熟了,漫山遍野的柿子挂在树上,火红火红的,客家人就是生活在这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怎么会不充满着智慧呢?进入一家土楼,主人们正在削柿子,做柿饼,妇女们一个个都在忙碌着,我们看了土楼和柿子交织的场面,我们在美丽的色块穿行, 举着相机,一个个的拍,好生快活。不知不觉夜色来临,我们忽然醒悟到,我们多拍摄的是内部结构,从高外往下拍摄土楼的外貌是关键所在,我们连忙赶到附近的山上,一口气上去,让我们气喘虚虚。很可惜,满山的柿子树,我们根本看不到这振成楼的全面貌,白忙碌一阵子,只得战战兢兢拖着沉重的脚步下山来。 晚饭我们邀请姑娘和我们一起就餐,一大堆菜只有200多元,吃的开心,吃得放心。 晚上我们住在湖杭最好的一个宾馆,一百元一个房间,价格公道,也让我们痛痛快快洗了个澡。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要去一个叫实佳的土楼群去拍摄,一天的劳累,我们都困了,我们在迷迷中看到雄伟壮观的土楼群........, 土楼之王承启楼...最大圆楼 深远楼....最大方楼遗经楼......仙山楼阁裕隆楼......袖珍土楼如升楼.....展翅欲飞五凤楼.....古朴方楼光裕楼......书香门第衍香楼.......,还有姑娘美美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