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草原 列车走了两个小时左右,我们就来到了海拔四千二百九十多米的亚运圣火的取火点----当雄。列车员告诉我们窗外草原就是美丽的羌塘草原。羌塘草原,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内地进出西藏的一条主要通道,一批批马帮、牦牛驮队把内地的茶叶、盐巴、织品等西藏人民喜爱的商品运往高原,再把高原的草药、牲畜运往内地。羌塘草原,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天空湛蓝如镜,游弋着层层叠叠、诡奇多变的云絮云朵,这就是高原特有的的蓝天白云。山峰层次分明:远处,横亘千里的念青唐古拉山山头身披银铠、头戴冰冠、银装素裹;近处,峰峦叠障,恰如一道屏风,把念青唐古拉山拦腰遮断,其形如驼如狮,其状成象成龙。山脚是大片大片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坡,白色的羊群、黑色的牦牛群珍珠般撒落其间。这里虽然见到的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但那种寸长短小的“那扎”草是高原的“紧身衣”,看到它,仿佛触摸到有骨感的高原胴体,让人感受到它的原始和纯真!据说,“那扎”草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草类,吃过它的牛羊明显较其它地区肥壮。一条黑色飘带从山南坡脚下蜿蜒通过,那就是一九五零年为支援解放军和平进军西藏,组织解放军和各族人民群众动工抢修、现已经过五次整修的青藏公路----西藏最繁忙的公路。 吃中餐时我们都没离开车窗,许多人怕是把窗外的美丽景色当成“菜”了。下午一点,我们到达了那曲火车站,那曲的藏语意为“黑河”。黑河是怒江的上游,水色发黑,因而得名。就是这黑色的河流滋润了羌塘。那曲火车站是“天路”上很有气势的火车站,轨道两旁搭起了三十多米长的风雨棚,站台上铺就了红黄相间的水泥砖,站前广场有近一万平米。有不少旅客忍不住下到站台上去观光。这个站里上了不少的藏民,男身穿藏袍,头戴狐皮帽;女的着彩条藏袍,头上、颈上、手上、腰上到处挂满了饰品,走起路来叮当作响。 在那曲,游牧文化氛围非常浓烈,辽阔草原上处处可见到一两个牧民在放牧一两百只牛羊,牛羊群中设顶帐篷,有古老的牦牛帐篷,还有红、蓝、黄、绿、白五色相间的尼龙帐篷,五彩缤纷,形状各异,许多帐篷顶上飘挂着五彩缤纷的风马旗(在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蓝、白、红、绿、黄五色布上,用红色或黑色印上所需拼图和经文,每五色为一组,数组为一挂,也可印制单幅悬挂于宅院帐房上)。 沿路见到的玛尼堆(用刻满藏文和图像的石块垒起的石堆,藏民经过时总是绕其左侧或旋转数周,以消灾免祸,赐福延年),经幡(分立柱式和悬挂式两种。立柱式经幡柱顶有饰物,从柱顶往四周地下拉数根绳索,每根绳索上挂满五色经旗;悬挂式经幡就是在平拉的绳索上挂满一层层五色经旗。藏民认为经幡随风飘动,就是在诵念经文),古塔为苍茫的大草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行进的列车广播向我们介绍: 每年八月(藏历六月)的赛马节,是羌塘草原最热闹的时候,各地牧民身着艳丽的节日盛装,带上青裸酒、酸奶等各类食品和美丽的帐篷、卡垫,骑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观光群众、各路商贩纷至沓来。是啊,在所有民间传承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辽阔无边的藏北草原正是骏马驰骋的场所。听到播音员的介绍,望着茫茫草原,我眼前浮现出骑手匍匐扬鞭、骏马疾驰狂奔、观众呐喊助威、游客云集拥挤的热闹非凡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