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黔东南之行--走进小黄和岜沙

[游记]黔东南之行--走进小黄和岜沙

2007-08-02    live.com

黔东南之行--走进小黄和岜沙

5月2日晚,我们一行人已在从江县安顿下来准备第二天要去参观侗寨小黄和苗寨岜沙。从江县接壤广西三江,已是贵州黔东南州的最南一县,因其偏远,因而可以保留众多特色独具的民族风貌。小黄侗寨的侗族大歌与岜沙苗寨的持枪部落,是这里最具吸引力的两颗钻石。

3号一早,大伙到住宿对面的一家小店吃了当地有名的小吃――粉条,然后便包车马不停蹄地直奔小黄而去。车子拐上山路,路途虽然颠簸,但大伙儿一想能听到有名的侗族大歌,还是一路心情愉快。节日里的小黄已不是口口相传的那个小黄,村口欢歌阵阵,同样的要购票入寨。小黄侗寨并无苗寨的气势,除去一座鼓楼端坐寨中央,颇值得一看外,楼前的广场周围都在大兴土木中,怕是急着要追赶现代的脚步。花花绿绿的游客们已经等在广场上,等着看演出。此时我们也赶紧跑去看名声在外的小黄大歌,提到小黄大歌,甚至比从江的名头都要大。都说小黄的娃子出生就能唱,从小唱到老,唱起来各自不用商量,各司其职,一准就是多声部大合唱。一部小黄大歌从黔东南一路唱到省城,唱到伟大首都北京,直唱到了巴黎,让洋人赞叹不已,自有他的道理。

姑娘们张口一唱,亲耳听听,果然名不虚传,虽然每首歌从曲调上听区别不大,歌词大意也完全不懂,但是不同声部默契配合的唱法,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少了许多民歌通常的单调,多了许多变化和层次感。能歌善舞,似乎是所有少数民族的特长,大概在相对恶劣闭塞,却与自然更为贴近的的生存环境中,歌舞是比文字更加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

直到走出小黄,小黄那美妙的歌声还在鼓楼前回荡着。当歌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快乐大概就会变得无处不在吧。

下午,我们又抱着相机兴致勃勃的打车去苗寨岜沙。芭沙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从江县,全部人口2100多。从从江县城出发,沿城321国道穿行7公里左右,就到达了芭(读Bia)沙。

密密的寨子紧相连,岜沙以老寨为母寨向周边散开5个自然寨,400多户人家的2000余岜沙人,在这个远离尘嚣的村落中安享着自己的恬淡生活。这个枪手部落有点西部牛仔的味道,也是芭沙接触商业社会的一点体现。岜沙男子的装扮很有特色,他们奉行原始习俗,男子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头部四周剃光,顶部绾着长辨,名为“户棍”的发髻,它是男性成人的标志。“户棍”就是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盘发为髻。据说,这种装束是由苗族先祖蚩尤传下来的,岜沙人也因此自认为是最正宗的苗族。“户棍”发式是在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而他们的剃头工具就是用镰刀。然后出门身背腰刀、手牵猎狗、肩扛火枪,威风凛凛的模样,颇有意思。岜沙苗人随身带枪和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关。他们用枪打猎,10年前还是以狩猎为生,政府在禁猎缴枪时,考虑到芭沙人的特殊情况,破例同意他们保留枪支,但不准打野生动物。这样,芭沙就成了“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

“岜沙”,在苗语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岜沙人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

岜沙人认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选准的这块宝地,尤其是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森林的荫庇。于是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岜沙人认为,每一棵树都有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灵性。

每当寨子里有孩子出生时,他们就在寨子里栽上一棵幼树,让它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一旦这个人死亡后则就将这棵树砍掉,并在他的坟上再栽上一棵树,这样生命就将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延续了。

岜沙人的环保意识是如此的朴素。

看完了岜沙人的精彩表演,我们匆匆的离开了岜沙。那一天美丽的旅程――侗寨小黄和苗寨岜沙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却。

转自:http://niqiudai.spaces.live.com/blog/cns!6f4629f6ef34b1db!1000.entry26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