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实胜寺(页1) 景点攻略 |
[游记]实胜寺(页1) 景点攻略 |
2008-02-25 fdays.com |
实胜寺[table=98][tr][td][align=center]实胜寺[/align][/td][/tr][tr][td][align=left] 全名为莲花净土实胜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街,沈阳宾馆的后面。实胜寺是沈阳地区历史较久规模较大的一座喇嘛教(亦称黄教)寺庙。 关于实胜寺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征服蒙古各部,蒙古喇嘛墨尔根用白骆驼载着玛哈噶拉佛金像来盛京向皇太极进献。玛哈噶拉佛又名大黑天,是蒙古各部最信奉的护法神,金像是元世祖时期用千金铸成的。白骆驼走到离沈阳城五里的地方就卧地不起,皇太极于是命令在此地修建一座楼专门供奉玛哈噶拉佛金像。 崇德元年又在这里建起了寺院。实胜寺建筑雄伟,气势辉煌。门前原有两座巨大的牌楼和照壁、下马石等建筑。走进山门迎面是天王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山门和天王殿之间,有钟楼和鼓楼。过了天王,首先看到的是建在高台之上的大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阿难、迦什、弥勒、无量寿佛、巴达桑哇等佛的塑像。在两个大殿之间有两座碑亭,上面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玛哈噶拉金佛的铸造和建寺过程。供奉玛哈噶拉金佛的佛楼在寺院的西北角。 [img=400,250]http://www.9654.com/img/200581019451073532.jpg[/img] 实胜寺在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始建于崇祯九年(1636)。清雍正四年(1726年)大修,以后屡加修缮。清高宗(乾隆)四次东巡亲临实胜寺并咏诗纪事。1984年以来翻修了大殿玛哈噶利佛楼、经房,重建了山门、天王殿,新建10间配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玛哈噶喇佛楼等殿阁,顶部都是按佛教密宗喇嘛庙的传统习惯格式,顶铺黄琉璃瓦,镶绿琉璃瓦剪边,为宫殿式建筑。故民间又称黄寺。占地22558平方米,建筑面积2011平方米,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是进入大门后,前为山门,中为天王殿,后为寺内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山门与天王殿之间的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大雄宝殿前两侧有配殿和碑亭,大雄宝殿的西南是玛哈噶喇佛楼。 实胜寺由于受到皇家的青睐,香火一直很旺。但1946年对实胜寺来说真可谓是祸不单行,先是寺院旁的一家木器店失火殃及寺院,烧毁了牌楼和山门,接着金佛又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寺内的主要建筑进行了修缮,1985年又修复了山门、大殿和佛楼。 山门在红墙大门里,是三楹砖木结构半拱硬山式建筑。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琉璃瓦剪边宫殿式造型。 天王殿 殿内两侧供奉四大天王的塑像,中间正面供奉弥勒佛塑像。弥勒佛背后是护法韦驮的塑像。 四体文碑 大雄宝殿前有两个碑亭,内立文碑,记载建寺经过。东侧碑的正面碑文用满文书写,背面用汉文书写;西侧碑的正面碑文用满文书写,背面用藏文书写,故名回体文碑。 大雄宝殿殿高十余米,建筑在青砖平台基础上。周围回廊有24棵鲜红明柱,大殿横五楹进三楹,为飞檐半拱歇山式殿宇。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飞脊为龙脊中置升平景象,塑有4力士牵铁链,两边有鸱吻,垂脊有兽角梁置套兽风铎,彩绘柱梁。殿内雕梁画栋,两根顶梁的柱上绘有金龙盘柱,天棚为藏式风格的藻井天花板,绘有佛城图,并书有藏文。殿内正中供奉三世佛塑像,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在燃灯佛的右边是莲花生佛,弥勒佛的左边是喇嘛教佛祖宗喀巴塑像。三世佛像前,有八大菩萨塑像站立左右。上悬梁有十八罗汉的塑像。 玛哈噶喇佛楼大雄宝殿的西南有一座二层的飞檐半拱歇山式佛楼,名为玛哈噶喇佛楼,供玛哈噶喇佛金像。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十二月,蒙古各部归附清朝,元裔灵丹汗之母与喇嘛教高僧默尔根活佛,从察哈尔携带大批供献礼物,并以白骆驼载玛哈噶金佛像和金字喇嘛经及传国玉玺,来到京城盛京,至此骆卧不起处建玛哈噶喇佛楼,以供佛像。崇德元年,敕建实胜寺。玛哈噶喇佛金像,于1946年被盗,现佛像为1990年泥塑佛像。 [/align][/td][/tr][/tabl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实胜寺
|
转自:http://bbs.fdays.com/archiver/tid-11398.html3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