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辽宁省博物馆旅游辽宁省博物馆游记辽宁省博物馆评论辽宁省博物馆. |
[游记]辽宁省博物馆旅游辽宁省博物馆游记辽宁省博物馆评论辽宁省博物馆. |
2008-06-10 chinahotelsearch.com |
(匿名) 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为1935年伪满洲国建立的“国立博物馆”,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改为“国立沈阳博物院古物馆。1948年11月,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接收了该馆,于1949年初定名为“东北博物馆”。同年7月7日建成开放,1959年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2004年11月12日,该馆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新馆开馆仪式。新的辽宁省博物馆总投资2﹒8亿元,地处沈阳市中心广场,由展楼和配楼组成。展楼共4层,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地上3层为展馆。其中,文物库房面积5631平方米,设有12个文物库以及文物消毒室、文物卡片室、文物观摩室;地上展馆总面积16344平方米,设有封闭展厅18个,面积10634平方米。配楼12层,建筑面积6958平方米,其中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文物摄影室、计算机中心、图书室、展览设计制作室、书画装裱室等业务用房3246平方米,办公用房1213平方米。 辽宁博物馆最牛B的一次活动:请《清明上河图》回辽“省亲” 作为清宫散佚书画国宝之一,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北宋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47年前,经过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发现,并曾收藏在辽博的前身东北博物馆,建国后调拨到故宫博物院入藏。为使开馆活动既独具特色,又能引起轰动效应,博物馆提出请《清明上河图》回辽“省亲”的建议。这一想法得到了文化厅党组的认同。在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下,省文化厅和博物馆的有关人员多次往返沈阳与北京之间协商运作,终于使《清明上河图》得以回辽。开馆之际,辽博举办了由《清明上河图》领衔,加上收藏“深闺”多年的国宝,联袂组成“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展览轰动了海内外,极大地满足了辽沈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观赏绝世珍宝的心愿。 新辽博三年六大变 在体现职能上——由偏重馆藏向注重展示转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的职能主要是收藏、展示和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他们积极拓展功能,把博物馆的工作重心由偏重馆藏向注重展示转变。 在利用文物上——由藏品分散向整合资源转变。由于思维方式和工作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以往辽宁省的一些中小博物馆办展览多是依靠本馆的馆藏文物。因为馆藏文物数量有限,加之比较分散,所以,每办一个展览都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博物馆只好做两种选择:要么低标准去应付,一旦布陈,便是几年不变;要么出于无奈而放弃展览,造成多年不举办展览。对文物的利用方式直接关系到办展览的水平,只有转换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由过去的“各自为战”转向“联合作战”,科学合理整合文物资源,坚持多家博物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才能把分散的、单一的、孤立的文物精品整合起来,让它们走进展厅,面向大众,面向社会,面向世界。辽宁省博物馆2006年举办的《辽河文明》预展就是整合了全省8个城市、123件(套)文物,把省内的文物与省外的文物结合起来,把境内的文物与境外的文物结合起来。 在办展形式上——由基本固定向适度调整转变。过去一些博物馆办展览多是基本固定,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更是多年不变。为顺应时代的需要,尽最大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辽宁省的一些博物馆正在逐步改变这种模式,以服务社会和广大群众为目的,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把基本固定的展览作了适当调整。比如,辽宁省博物新馆开放两年来,除了开馆时办的《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中国古代碑志展》等7大展览以外,先后举办了《圆明园回归国宝展》、香港著名画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梁洁华人物画展》、《新家坡指画家吴怡龙作品展》。 在展示手段上——由单一模式向多种形式转变。长期以来,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些中小博物馆的展览手段比较单一,很多仅仅是文物加说明。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加之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所以,要善于利用“声、光、电”等多种展示手段,更好地揭示文物的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群众的观赏习惯。辽宁省博物馆在《辽河文明》预展中采取了影视合成多媒体展示手段,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
转自:http://www.chinahotelsearch.com/travel/review_detail/468739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