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最早的一批具备些规模的移民是清朝初年,满清贵族靠着骏马弓驽,彪悍强壮赢得江山,平定四夷,便无仗可打。这样一来,军队开 支就成为财政的巨大负担。清政府决定“裁军”。史书上叫做:刀枪 入库,马放南山。 成批的军马被驱赶到半岛这块水草丰腴的土地上来,随之而来的是“退役”的军汉及其家属。这是半岛名副其实的拓荒人。放下刀枪 箭戟,种田捕鱼成为必修课程。我们无从查询清廷对这些人有什么“政策优惠”。因为那时半岛决不是朝廷情有独衷的“特区”。而且,拓荒者们的生活必定是很苦的,稼渔都不曾干过的人大有人在。游牧 民族的后裔来到半岛,仅有的几匹狼和几只兔子使他们的弓驽施展艰 难。史料表明,这批移民最早住所就是“马杖子”——在马厩旁搭就的简易帐棚。后来,人们就管这里叫作马杖房。由于清朝政府的这一 举措,马杖房就比原来逾加多了一些人气。于是,闯关东的、背井离 乡的、逃难的、流浪在外的人们先后落脚在这里。这是半岛的一次大 规模的移民涌入。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涌入,半岛再也不是天高皇帝远了。半岛文化 基调实现了第一次革命。大清朝的神经脉络已经延伸进半岛,并开始 试探海水的温凉了! 半岛开始有了路,从望海寺,从岛里延伸出来,经过马杖房,延伸出去,直奔连山。北宁线(今京哈铁路)通车后,不仅是连山府,就连半岛也告别了闭塞落后。后来,朝廷又来修筑港口。 (四) 清光绪三十四年,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委奉天(今沈阳)劝业 道黄开文做总办,聘英人休斯做工程师,于宣统二年动工修筑葫芦岛港。英人休斯是第一位踏上半岛的金发碧眼的外国科技工程人员。一 些老人回忆说:有个黄头发,大个子的洋人,拿一支长管子,这个山 头照照,那个山头照照的,……休斯到过望海寺么?一定到过。 这是葫芦岛港最早的修筑。史料称:实用经费一百二十余万元,筑有四百多尺的防波堤。 我们无从想象一个世纪前的筑港工程。那时,机械技术落后,交通落后。筑港工人大多从附近农村招募。想来应该是人海工程。靠着 两条腿,工人们是不能“跑通勤”的。于是显而易见的又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涌入。与港口唇齿相依的望海寺,不可能不受到移民浪潮的波及。一九二九年,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孙科以“北宁铁路(今京哈线) 无良港为之吞吐也”为由,筹措资金,于一九三O 年同荷兰治港公司 签订合同,拟于一九三五年竣工。同时规划市井辟为商埠猗与盛哉。 (张学良撰之碑文语)可见随着当时工程的进行,移民大量涌入, 市政设施,码头附属设施均作了考虑,并纳入到筑港计划中来。 但是,孙科先生将乃父遗愿未行过半,日本鬼子进来了。“一九 三五年,日本侵略者组织‘葫芦岛筑港委员会’施以工程,修建了三座货运码头,开通了至大连航线。”(《修建“葫芦岛筑港开工纪念 碑”碑址的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