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
[游记]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
2007-07-16 17u.com |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小引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五代·崔颢《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到了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及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而我有缘,居住武昌。经常能在黄昏的时候仰望黄鹤楼,更有机会能在清晨或深夜从长江大桥上经过,遥望黄鹤楼在黑暗中散发迷梦一般的光芒。它的四周,是一大片低矮的楼房,远远看上去错落有致,似乎一直都被黄鹤楼的光芒所笼罩,若是在晴朗的夜晚,我还可以看见月亮静静地挂在飞檐之上,有个别晚归的人从楼下匆忙经过,千百年来无数美妙诗篇成就的黄鹤楼,在那一刻,是多么安静。 当然,现在我所看到的黄鹤楼,和长江相隔大约已经有了一、二公里之远了,虽然並沒有如李白诗中所提的“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景色,但它依然这么壮观迷人,仿佛一本古老的书籍,放在你的书架上,落满灰尘,你就算永远不翻开它,它从不会因为这些灰尘而改变什么。 传说最后修建于清朝的黄鹤楼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日军轰炸武汉的指标,当时百姓们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楼阁,就把它拆卸分解收藏,而等要重建时,武汉长江大桥已建在蛇山之首,占据了老楼址的位置,于是黄鹤楼只好向东微偏南的位置移动了五六百公尺。 移动了五六百公尺,黄鹤楼依然临江负险,就象武汉依然是华中重镇一样,自古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身处必争之地的黄鹤楼,位于江南武昌城接临长江的汉阳门之旁的蛇山之颠,长江之水浩浩荡荡,日夜奔流其下;登楼观景,极望八荒九垓,江水东去,云帆片片,武汉三镇,历历鲜明;入夜,江水拍岸,涡流回旋,黄鹤楼簇拥于万家灯火之中,景況之美,难以言表。 去年秋天,我陪几位友人登楼,站在黄鹤楼上,极目四望,上下游一百多里景物尽入眼帘,苍茫烟波,风尘白云,公园内葱郁的树林,高过山下的屋顶,夕阳正红,从黄鹤楼的另一面落入江中,有一些叶子正在黄,在黯淡迷茫的夕照中一片片缓慢的落下。我知道,这里一如长安的灞桥、成都的万里桥一样,早就成了送別饯行的绝佳场所。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中黯然消魂的別绪离愁,令后辈如我等在无形中生出了寂寞和伤感。也许文化的魔力正在于此,它的伟大正在于能在你不经意的任何时候突然进入你的心里,让广阔的天空突然缩小,让褪色的容颜突然焕发出青春。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历史悠远,始建于三国時代,当时楼高三层,外圆内方,后来经各代修葺,逐渐成为登临游憩、吟诗作画的胜地,《水经注》及《齐书》《梁书》等史籍都有所记载。 史书说,原楼毁于明世宗嘉靖末年,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都御史刘愨予以重建,后来却又被张献忠所毀。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上官铉重建,到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又毁于洪水;后來鄂督张长庚两次重建。太平天国时期,武昌三度易手,汉阳四次沉沦,黄鹤楼再遭焚毁。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总督李瀚章重建而恢复旧观,高达十八丈,蔚为壮观。公元1884年9月22日黄鹤楼遭逢火患,烧得精光,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遇上水患,黄鹤楼再度蒙难。 黄鹤楼,可能就是沧桑历史留给我们的一本书,这历史中有战乱,有灾难,有爱情,有离别,但是它却顽强的通过文字,通过我们不知道的什么渠道奇妙的保留了下来。一个民族的魂魄,或者说它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呼吸,正是在那些喧嚣背后的某个角落中默默固守住的,我相信,这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感召。 历史上的黄鹤楼屡毁屡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已经是第十八次的重建了。数百年来,黄鹤楼有名无实,空存楼址,81年动工,85年重新落成的新黄鹤楼,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但更高大雄伟。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将主楼烘托得更加气势恢弘,但在外观、內貌和结构上,仍保持故有的民族建筑风格。走在楼下,仰望那些层层飞檐,金碧辉煌;登斯楼,“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如果在深夜,那些中式的庭园楼阁,会躲在黑暗中沉默,还有王羲之所书“鹅”、李白所题“壮观”二字,也一如他们的主人一样,端坐于墙壁之上。你靠近他们,必须先爬上一百八十八个石阶,这莫非也是建筑者们的精心安排?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讲究数字之暗合,特别是在建筑美学方面,极大的融合进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学,传说,相术等各类知识,就说新建的黄鹤楼,其外五层内九层的设计,正是代表着“九五到尊”之意。 这是中华文化中极其精细深沉的一面,甚至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朝,夏后氏文化特色“尚九”,东周人传述夏后氏皆以九为纪。“九”,本义并非数字,而是指夏龙,所谓“九州”,本义即“龙州”,而所谓“九鼎”,本义即“龙鼎”,是权力之象征,更是地位之象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我国古代名楼以鸟命名者,北有鹳雀楼,南有黄鹤楼,此外已不多见。 据唐永泰中阎伯瑾《记黄鹤楼》记载:“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文依登仙,常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葱茏,上依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阁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黄鹤楼从北宋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 《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黄鹤楼头留圣迹。 探访黄鹤楼的由来,实际上是在探访一整部中华文化的渊源。一个祠堂,一面石碑,无不透着厚重的传说和历史祭奠。中华文化很擅长将深奥的理义幻化成一种热闹的民间传说的形式代代流传。这是一种达观,也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智慧。 黄鹤楼有一个著名的传说是这样的,说有辛氏在山头卖酒,遇道士来喝酒,辛氏见道士不俗而不收一文。道士临行之前取橘皮画鹤于墙壁之上,拍手招引,鹤即展翅飞舞;辛氏因此致富。十年过后道士又来,彷彿自天乘白云飞下,鹤亦翔舞而下,道士于是跨鹤飞升离去。辛氏为纪念此一神迹,遂建楼记之。唐代诗人崔顥的《黄鹤楼》诗便是根据这个故事而得的灵感。 当年李白(公元701-762年)读到崔诗后,叹服之至,便不敢再下笔而神伤:“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甚至李白的《登金陵 凤凰台》一诗也脱胎于这首诗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诗篇和崔顥的诗歌相比起来,大失诗仙的水准和风范,看来文化的再生力和模仿力也有一定限度。就算伟大如李白这样的诗人,在震烁千古的绝妙诗篇面前,同样也感觉到力不从心。当然,我以为更深刻的原因是,或许李白并没有和仙人王子安一样能乘鹤过江,当然也更没有崔顥抢先一步登楼抒怀之前无古人的优势。所以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以黄鹤楼为题创作诗歌,直到他终于写出了可以同样和崔顥诗相媲美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想起小时候听过一个笑话,说是湖北和四川的两个人吹牛,四川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人不服气,跟着就说“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这是一个笑话,或许,也不是一个笑话。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这是一个让你遐想联翩的名字,她让你想到的是无数优美的辞藻,诗人偏爱黄鹤楼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说她是在唐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应该是不为夸张的。多次、反复的出现使黄鹤楼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更有白居易、王维、孟浩然、苏东坡、陆游,岳飞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那么是什么吸引这些当时社会上的文人志士均在此诗性大发,是楼外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还是楼内别有一番洞天? 我以为影响诗人情绪的还不仅仅是登高远眺之畅快,黄鹤楼内的布局也可谓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黄鹤楼的内部层层风格均有所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符秉忠的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写来气象万千,壮志凌云。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谨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壁画,一幅“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黄鹤楼的每一处细节都渗透着文化的气息,从古至今,就像一缸美酒一样,年代愈久意味就愈深。试想李白在欣赏完如此美丽的江山画卷后,一颗澎湃的心正难以平静,一抬眼,又沉浸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其文思又怎能不如泉涌呢。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好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的这首诗正是描写黄鹤楼凌空高瞻之景象,武汉,也因此而得名“江城”。李白似乎被崔颢的绝妙诗篇所刺激,他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又写道: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在那个诗意横流的时代,黄鹤楼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结构造型而与诗结缘,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离别”的另一代言词。而在如今这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新修的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这一组建筑群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也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楼前临大江,后枕名城,远望汉口,近对汉阳;而长江与汉江分隔着武昌、汉口与汉阳,成三足鼎立状。长江对面是龟山,与黄鹤楼所在的蛇山刚好形成“龟蛇锁大江”,更有长江大桥橫跨于两山之間,晴川阁、古琴台,高山流水,钟灵毓秀;苍茫楚天,江水雄阔的壮丽景色无与伦比。登楼远眺,云涛烟树,咫尺千里,驻足独立,欣欣然使人超然物外。 文人墨客也好,渔樵野夫也罢,至此一游,粲然而生的是“画版朱颜遮眼尽,争叫容纳好山川。”(袁宏道詩)之感,却是古今皆同的。而在黄鹤楼,人们“试一登临万象低”的感受,又哪里会输給孔老夫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呢! 相关连接: “第二黄鹤楼”:清远楼 清远楼位于张家口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是一座重搪多角十字脊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楼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与城内镇朔楼、拱极楼成一轴线。券洞内500年前的铁轮车辙明显可见。楼外观3层,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为绿色琉璃瓦顶,下搪为布瓦顶。梁架斗拱精巧秀丽,循角飞翘,生气盎然。楼内悬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铸造的“宣府镇城钟”一口,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钟声悠扬宏亮,可传40余里,颇负盛名。该楼造型别致,结构精巧严谨,在国内同属罕见,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39905.html127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