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长江 之—— 最后的东巴造纸传人 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 税晓洁 一个清凉的夏日午后,年近五旬的纳西汉子和圣文,在丽江古城巧遇70多岁的老东巴和即贵先生。老人希望并相信他能造出久已绝迹的东巴纸来。 次日,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也对和圣文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和圣文感到:这件事非常重要,不然,古老的东巴造纸术就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 和圣文应承下此事随即赶回丽江城西北100多公里以外的滇西北大山深处生他养他的肯配古村。肯配古村下临著名的虎跳峡,往上是海拔5596米的纳西神山——玉龙雪山。 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是聚居在云南丽江地区的30多万纳西人心目中的“玉龙第三国(天堂)”。雪山下的肯配古村,掩映在一片海拔2600多米的松林中,周围时有滇金丝猴嬉戏。金山江畔的这片神奇山地生长着一种叫山棉皮的植物,是造东巴纸的绝好材料。自古以来,因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肯配古村就是纳西东巴纸的主要产地。 东巴纸虽是仍采用造纸术发明时代的最原始工艺制成,但却能不怕虫蛀,历经千年也不会坏。千百年来,除了日常的写地契做头帕外,主要用途是书写东巴经文,承担了传承文明的链条的重任。东巴文字是纳西人特有的一种图画般的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被人所认识并且正在使用的活的象形文字,被称作世界文化史上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东巴文字主要通过东巴经书得以流传。在“破四旧”的那段日子,东巴经书被大量焚烧,烧得现在外国保存的比中国幸存的还多得多。那些日子,作为东巴经文载体的东巴纸处境尴尬。慢慢地,这种独特的古老造纸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即使在东巴纸的最主要产地肯配古村,这种纸也是几十年没露过面了。 东巴文化被重新认识后,从1990年开始,政府就曾多次组织人员寻访并试图恢复这种工艺,但遍访丽江各地均无突破进展。其间,寻访人员也曾多次来过肯配古村,但却一次次阴差阳错的与和圣文失之交臂。 和圣文在丽江城应承下此事时信心十足:造纸原料遍山都是,可以就地取材;肯配古村造东巴纸历史悠久,虽失传几十年了,但尚健在的老人中他的岳父就见过造纸过程,可以请教……但当和圣文归家当晚兴冲冲去见老人家时,老岳父兜头泼了一盆凉水:别搞那个,找不着钱的,会穷一辈子的…… 和圣文只好磨。一连磨了三个晚上,老岳父都没有答应帮他造纸。 老人说:祖祖辈辈造,祖祖辈辈穷!白纸嘛!白蜡蜡的活,不消收种(种地)……和圣文费劲口舌试图说服老人,但丝毫没有作用。说起来,和圣文与老岳父还是传统上的亲上加亲,他的老岳父同时还是他的亲舅舅,他的妻子就是舅舅的女儿。 和圣文又奉酒上茶地磨了几个晚上,几乎要对老岳父发火时,老岳母开腔了:你这个阿鲁姆(纳西话:老头),怎么这样,人家安心求教,你那个东西有什么稀罕?志国他爸来了这么多次你都不教给他…… 终于,老人说:你偏要我说,那我明天到你家来……你先回去睡觉,不要再烦我了…… 第二天日上三竿,老人姗姗而来,老大不情愿的回忆了当年造纸工具的形状、原料等必不可少的细节……和圣文依言而动,忙了20多天,根据老人的讲述制齐了造纸所需的工具,还和妻子上山采来了几十斤的山棉皮。 再次把老岳父请来,一看,不够,似乎还少点什么。老人又回忆起了几样工具。老人这时明白和圣文是死心踏地要造纸,开始动手帮忙。 和圣文和老岳父又忙了三天,造纸工具基本齐备。正式的造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开始。 开始,一切似乎很顺利。 最后一道工序是把纸往平整的木板上铺,挂起来晒干。难度这时开始显现。做好的纸往板上一挂,只留住巴掌大一块,其余纷纷滑落。好像是稀了。加纸浆,又稠了,水下不去。如此反反复复。日落西山时,总算挂上了一张比较完整的东巴纸。 第二天,还是不顺手,只做出2张。 第三天,有点眉目了,做出10张。 这一年,和圣文总共做出了23张东巴纸。 这23张东巴纸,旋即送往丽江,得到了专家和老东巴们的首肯。久已失传的古老东巴造纸术又恢复了。 1992年5月,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派人在肯配古村找到和圣文,要在他家建一个定点作坊。公家问他要多少开办费?和圣文算了算,要了300元。9月9日,有关部门在和圣文家举行了隆重的东巴造纸定点作坊挂牌仪式。 和圣文造出的东巴纸几乎全部送到了丽江东巴文化研究所。几年来,他总共送去7284张,开始每张1.5元。随着物价上涨,现在是1.8元。 1996年的2·3丽江大地震以后,和圣文的家庭造纸作坊停产了,原因很多,主要是经济困难。老岳父似乎不幸而言中,造纸并没有使这个家庭经济振兴。相反,几年的造纸生涯占去了许多本该作农活的时间,使家人认为和圣文造纸是不务正业。 我们《中国三峡工程报》暨湖北十堰青年记者组成的徒步长江采访考察队在肯配古村找到和圣文时,他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他说:现在我一回家,就感到压力非常大。对家庭,我孤立了……和圣文家有10多亩上等好地和20多亩山地,养了7头牛,20口猪,8只羊号10只鸡。 和圣文忙于操持造纸,家务活就主要落在妻子儿女和七旬老母身上。几天采访,他老对我们讲起一句话:女人,可怜!…… 和圣文20多岁的儿子和志国也表示对造东巴纸没多大兴趣,他更愿意到几十公里外的乡林场去看护山林。在那里,他可以有一份固定的收入。 和圣文在传统东巴纸的基础上,还采了多种花骨朵造了一种“花蕾纸”。他谋划着能造出更多的新品种,开发成旅游产品,能带起一方富裕,但现在他手中只有1000多元,还是地震后政府拨的救灾款中结余下来的。看来,要实现这个梦想,还很遥远。并且,这个梦想有何意义?是否可行?有无必要?也有人认为值得探讨。 图片说明: 1、 年近五旬纳西汉子和圣文也许是最后一个掌握东巴造纸技艺并迷恋于此的人了。 2、 造纸的工具就地取材,手工制成,用来漂洗纸浆的木槽是用一根巨木凿成的。 3、 对每张纸,和圣文都精益求精,他说:每张纸都似人的脸,怎能马虎? 4、 东巴纸的主要用途是书写东巴经书,被称作世界文化史上的“活化石”的东巴象形文字能够流传至今,东巴经书功不可没。 5、 和圣文要造东巴纸。老岳父说:祖祖辈辈造,祖祖辈辈穷!白纸嘛!白蜡蜡的活,不消收种(种地)……起初并不赞成,但经不住他软磨硬缠,还是把这古老的技艺传授给了他。 6、 父辈不赞成和圣文造纸,他的儿子和志国对此也不以为然,20出头的儿子更迷恋山外的世界。 7、 和圣文的妻子是他最好的帮手,虽然有时并不情愿。 8、 和圣文忙于操持造纸,占去了许多本该作农活的时间,家人认为他造纸是不务正业。 9、 和圣文在传统东巴纸的基础上,还采了多种花骨朵造了一种“花蕾纸”。他谋划着能造出更多的新品种,开发成旅游产品,能带起一方富裕。 地址:湖北宜昌东山大道80号《中国三峡工程报》 税晓洁 邮编:443002 电话(办):0717-6762585 传真:0717-6733904 电话(宅):0719-8656573 0719-8679780(传真) 传呼:198-82033352(全国联网,自动呼台199) 电子邮件:tbtv@163.net 个人网址:http://expl.yeah.net http://expl.my163.com 本文如用,样报及稿酬请寄: 442001 湖北十堰市车城路张湾区张湾小学 王珊存老师转税晓洁 作者本人近期联系电话:0719-8656573(宅) 198呼82033352(全国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