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范长江天水之行 |
[游记]范长江天水之行 |
2008-05-06 17u.net |
街亭古镇的春日 “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生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这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先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对天水所作的评论。也可以说是对“陇上江南”——天水所作的一个最好的注脚。天水人以这句话自诩与自豪,天水也因了这句话而被更多的国人所了解。然而对于范长江本人及其天水之行,知之者却寥寥。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出生于四川内江,是我国新闻领域里杰出的新闻记者,为创建发展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于河南确山。 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从成都开始了他的著名的中国西北地区考察旅行。这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由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红军的情况很少为人所知。红军北上对整个中国政治活动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成为范长江关注的问题之一。另一方面,即将成为抗日大后方的西北地区,由于荒僻,其历史和现状也很少为人所知。这也是范长江关注的另一个问题。由此,范长江以惊人的勇气踏上了旅程,西达敦煌,北至包头,历时十个月,行程四千余里,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宁、内蒙等地区。他的旅行游记陆续在《大公报》发表,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他首次向全国读者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情况,首次向全国民众披露了西北地区的真实情况。他以游记的形式所写的报道谈古论今,涉及宗教、历史、文化、民俗、山川、地理、民族关系等广泛的问题,描述意趣横生,引人入胜,议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行文处处流露出高尚的人文精神与民族主义精神,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称颂。这些游记以后结集出版,就是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此书几个月内连印七版,一时“洛阳纸贵”。 范长江是1935年12月3日到达天水的。12月4日从天水骑马出发,沿藉河而上,当晚住在关子镇。第二天跋涉60里至甘谷,游览了甘谷渭河两岸,攀登了大像山,走访了当时驻兵甘谷西三十里铺的胡宗南,与胡宗南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7日又返回天水,8日下午离开天水赴西安。在天水、甘谷前后盘桓了五天,对天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细雨中的曼殊净土 范长江对天水的描述,总括起来,有这么八个方面: 一、对天水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的准确描述。除了文前所引对天水地理风物的诗意化评价外,他还写道:“最有历史意味的是‘伏羲城’。我们现在虽然在考古学上还未能具体证明‘伏羲’的时代,和他当时社会的内容,然而汉族最早的传说和神话,都在渭水流域,特别是在渭水本源的上游,这却无可怀疑。”这些真知灼见现在依然闪耀着智慧与思辨的光芒,比某些所谓的学者、专家要高明得多。 二、对民族关系的深刻认识。作者饱含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以较多的文字写了汉唐以来,匈奴、突厥、吐蕃(即藏族)与汉民族的关系。他举杜甫《秦州杂诗》为例,说明唐代在天水一带的藏人势力雄厚,“似乎当时情形,藏族跃跃欲动,汉族武力一旦松懈,即有为藏族所乘之虞。”另一方面,作者以伏羌(今甘谷)县名为例,表达了民族平等思想。作者在七十多年前看到的“民族自大之思想,已为民族平等之思想所代替。杜甫今而有知,亦当自笑其所见之不广。”作者当时的这些思想认识,今天仍启迪我们深思。 三、对天水环境的准确描述。作者循藉河上溯看到的是“冬季渭水(此处有误,作者把藉河当作渭河,正之。笔者注)上游,水势甚小,河底十九干涸,但见一片流沙。”这是70多年前藉河水量的真实写照,与今天藉河流量时断时续、时大时小的情况相似。这有力地证明了气候、环境在较长的历史时间内变化不大。诚如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所言,人们觉得现在河水流量比过去锐减,生态脆弱,主要是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加强造成的侵害。 四、对天水战略要地的准确观察与认识。作者充分肯定了天水历史上多出李广、姜维等名将。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与分析,认为天水的地形“最宜用伏兵”,所以,“诸葛武侯与司马懿争渭水上游时,常用伏兵战法,这与地形构造有特别的关系。”历史地看,这种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五、赞美了风景优美的甘谷。作者写道:“甘谷风景优美,城西通武山的大道之南,为一大致连续长数十里之大石壁,高达数十百丈,近城石壁上,刻有高八丈余之大石佛像一尊,并有观音卧像一具,异常壮丽……”作者用文字再现了当时大像山的雄伟壮丽。 六、客观描述了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愚昧和地方经济凋敝、贫困的现状。作者写道:“沿途土地肥沃,而农民则鲜有殷实之象。”“最可痛心者,是渭水两岸这样平坦富饶的山川,农民竟被政治经济各种力量,逼得遍种鸦片,沿途村镇,无不百业萧条,我们在路上却常遇到三十五十成队而行的鸦片贩子!”这些客观具体的描述为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现状与历史的进步,当有积极的价值。 七、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走访胡宗南的情况。主要写了胡氏的“特别”之处:“不住甘谷城,住的是居民不满三十家的三十里铺,而且不是三十里铺的民房,是三十里铺半山上的一座小庙”。庙里的“门窗不全,正当西北风,屋子里没有火炉,他又不睡热坑,身上还穿着单衣单裤,非到晚上不穿大衣,我看他的手脸额耳,都已冻成无数的疮伤,而谈话却津津有味。”还有许多特点,让作者感到“有点茫然”。但这些真实的描述却为我们全面认识胡宗南,留下了较大空间。 八、对红军长征路过天水情形的侧面描述。他写到“陇南各县,曾经徐海东、毛泽东两次路过,民间所传作战情形,颇与公报者大有出入”的情况时,引用清代严如煜《行营日记》,含蓄而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军队的昏愦无能。“官兵过境,每多骚扰闾阎,民间竟指官兵为红莲教,以为比白莲教为更凶。”这大概就是国民党军队不能取胜的原因之一吧。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作者追求真理和光明,客观、真实地描述了当时西北地区政治的黑暗,经济的凋敝,以及民族的压迫,宗教的纠纷,军阀的争夺和黑暗、腐朽、愚昧、落后的现状,为我们认识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李子伟) 麦积山石窟群
|
转自:http://ctt.17u.net/bbs/show_3_795741.html34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