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重庆长江大桥 |
[游记]重庆长江大桥 |
2008-05-22 sina.com.cn |
重庆长江大桥南北桥头四座雕塑在我国桥梁建造史和城市雕塑史上又一次引起大轰动。那是1981年,以“春、夏、秋、东”命名,由四川美术学院经过上百个方案比选出的,造型优美,表达春夏秋冬四季劳作收获的,乘风欲飞,身披薄纱,上身半裸的两男两女形象屹立桥头。当年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你应该想象得出,围绕他和她们的争议、方案的修改、迟迟不敢揭幕,等等风波是多么的激烈。你现在要是有幸再去、或第一次去欣赏他和她们,你会觉得什么是写实的美丽、什么是劳作的魅力。 大桥的另外一个靓丽风景线,就是他脚下的南滨路餐饮文化一条街。 大桥南桥头的下游,直到朝天门对岸,整整5公里,重庆的地方名吃名店全都扎堆这里。 江堤大概15到20米高,眼下是汹涌的长江水。 “黄葛晚渡”、“烟雨”等多处滨江公园中,要数“龙门浩月”有气势,但又绝不失精细。大堤外,黄鱼背样式的长礁石顺江而下,在这里把江水一分为二,人们把他叫着“浩”;浩内水静浪平,浩外波涛湍急;浩身自然顺水弯曲,在晴空朗月时,浩内江水明亮正如一轮弯月,天赐之景。大堤内,人造砂堆上,三五步远就有几只绿壳的长江蟹,半躲着身子在泥堆里,好像提防着寻滩的小孩,准备随时逃向江心。上得一两级台阶,是几处大的石雕,“龙门浩月”四个大字红显其上。“门”和“浩”两字的中间,是一幅巨型浮雕石刻壁画,把龙门浩月的“静”,把纤夫、梢公、竹排、千帆、湍流的“动”,跃显其上。再上几级台阶,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盛赞龙门浩月的诗、辞、赋、字,县志、今考都能找到;我和同事们争相辨认,只记得苏轼的名字。最绝的是,刻文下的灯光,倾斜向上,正好把阴刻的文字显现出“阳”的一半,在横、撇、捺、折的笔画处任意过渡,立体感无与伦比;而刻文旁的空白墙上,或是鲤雨漏头,或是鲤雨漏尾,无数的半节鱼身凸出墙壁,扎猛子般呈现你面前。我真佩服这有意无意灯光设计人的杰出,佩服这动感的创意。看到这里,怎么你也不会吝啬你的赞美之辞。 绿岸,全部用起伏的波浪作为隔离带,造型逼真、有气势……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4c7d0010006is.html2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