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长江水系 |
[游记]长江水系 |
2008-05-22 sina.com.cn |
太湖水系位于长江三角洲边缘,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界岭、茅山等与钱塘江、水阳江、秦淮河等流域毗邻。 太湖流域总面积约36500平方公里。其中,江苏省占53,含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及南京、镇江市的一部分;浙江省占33.4,含嘉兴、湖州二市及杭州市的一部分;上海市占13.5,含上海市的大部分;安徽省占0.1。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太湖 太湖流域的湖泊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低洼地区,阳澄淀泖地区最多,洮湖平原区和杭嘉湖平原北部次之。全流域现有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共571个。其中,面积在4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太湖、滆湖、阳澄湖、淀山湖、洮湖、澄湖等6个;面积在10~40平方公里的有昆承湖、元荡、独墅湖3个。 太湖位于流域中部,湖面积为2428平方公里。流域内主要河流有江南运河、黄浦江、苕溪、太浦河、望虞河等骨干河道,河道总长度约12万公里,通航河道达1.3万公里。 太湖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水土资源丰富,是长江流域水利开发建设最早地区之一。自唐宋以来,即为中国历代王朝税赋仰给之地。太湖地区已成为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昌盛、田连阡陌、山明水秀的绵绣江南,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 一、太湖的形成与变迁 太湖平原地貌形态的发育,是与它的地质基础分不开的。本地区位于扬子古陆的东北端,其构造单元东南与西北部分别属于太湖钱塘褶皱带与扬子陆台褶皱带。距今1.6亿年的中生代断裂活动中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南西走向的构造线,如崇明、无锡、宜兴断裂带和崇明、东山断裂带,岩浆活动也很频繁。距今6000万年第三纪末开始的新构造运动,又使江阴、宜兴一线以东的广大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太湖湖盆为沉降中心的坳陷盆地,这就是古太湖构造盆地的基础。太湖平原怎样由古太湖构造盆地演变而成,地理学者尚有不同看法,主要有构造型、泻湖型和河成型等主要学说。 1、“构造型”学说 通过对太湖地区地质发展的追溯,确认古生代以来的三次大的构造运动,对目前太湖地区的褶皱基底、断裂构造与断块升降幅度、沉积系列等都起了控制作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活动,使太湖周围的山地古夷平面、阶地的发育、第四世沉积厚度的变化、太湖形态的最终形成、水系的变迁都受其地应力控制。 太湖地区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使整个太湖平原处于缓慢下沉区,其西部的茅山山地与山字型构造区则处于缓慢上升区。原来西部山区的水系,由苕溪、荆溪等流向平原区,苕溪的下游大体是循今吴淞江线路东流入海,而荆溪下游则东北穿过今洮、滆湖群,循今孟河北注长江。后因受山字型构造缓慢抬升影响,荆溪到孟河口的下游段的河床,也因被抬升而使河流改道,北流而东注平原的低畦处,加入了现今的太湖水系。 开始,这些流水仅在太湖盆地中的几个小畦地中,积水形成了几个小湖泊,即“史记”中记载的游湖、莫湖、胥湖、贡湖及菱湖等“五湖”,也就是现今太湖东北岸的5个湾口。在构造上,近东岸的北东向断层是最活动的断层线,当太湖平原在缓慢下沉时,则沿这些断层线下沉更甚,再加上东西向断层的牵引作用,出现了以上5个小湖泊。由于构造运动的继续影响,太湖断陷盆地逐步沿着老的构造线,作西高东低的倾斜式的下沉,湖区面积也随之逐步扩大,使湖区的边框形态,基本上与新老断层线所交织出来的形态相似,已接近现代太湖的面貌。 “构造型”学说认为:不论是太湖湖盆的形成,还是太湖水系和泄水通道的发育和演变,以及太湖岸线的地貌形态特征,都是在新构造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湖应属构造湖类型。 2、“泻湖型”学说 距今1万年前晚更新世末冰期之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太湖地区被海水淹盖,成为浅水海湾。大致距今六七千年前,长江在镇江、扬州之间入海,由于江流和海浪的激荡,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停积,南北两侧,各自构成一条沙嘴。沙嘴前沿因海水停滞,海浪冲击而构成“贝壳堤”(俗称“岗身”)。南岸沙嘴从镇江以东的小河镇向东南延伸,过江阴、太仓和上海市的外岗、马桥与钱塘江北岸的沙嘴相连接,浅水海湾逐渐封闭,成为“泻湖”,而后逐渐演变成为淡水湖泊。由于地面泥沙堆积的不一致,水面被分割,以及水流的冲刷,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湖群和天然河道,又经长期的人类活动,最终才形成目前的太湖水网平原。由此推断,太湖平原在古代是处于海湾与泻湖的不断更替中。 3、“河成型”学说 距今1万年前晚更新世末期,太湖平原就已成陆。在全新世中期初,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已在这里栖息,不可能生活于“泻湖”之中。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沉积物、微量元素所显示的地理环境、生物化石(亚化石)四个方面来分析论证,全新世以来,太湖地区未遭受过海浸,也未经过泻湖的发育过程,一直是陆相环境,只是河口沿线和局部地区曾受海浸影响,所以才发现一些海中生物的残骸化石。至于沉积的一层牡蛎贝壳层,则是更新世晚期玉木亚间冰期高海面海侵的遗迹,而不是全新世中期高海面的遗迹。 “河成型”学说认为,在成陆之初,西部茅山、天目山来水,汇入荆溪和苕溪,顺着自然坡度入江、入海。那时荆溪主流穿过洮滆湖群,循今孟河北注长江;苕溪主流则循今吴淞江东流入海。到全新世中期,长江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及沿海地带沉积,滨江临海一带地形抬高,孟河口逐渐淤塞,荆溪改道东流,经滆湖流入太湖;苕溪也因吴淞江海口淤塞而注入太湖,这就是太湖、滆湖等湖泊形成和扩大的主要原因。吴淞江也于此时一分为三,发育为东江、娄江和吴淞江。全新世晚期以来,随着长江口泥沙堆积,海岸线不断东伸,三江的比降日趋平缓,出口淤塞日甚,加之三江中段地区,地面沉降,导致河道沿线的沼泽地积水成湖,今日的澄湖、阳澄湖、淀山湖等便相继形成。 太湖演变形成的三种学说各有其由,尚无定论。 二、太湖水网 太湖流域的水系,通常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源来水区和下委出水区。太湖北岸澄锡运河无锡之梁溪口以西为上源来水区;太湖南岸吴江市之吴口以东则为下委出水区。 上源来水主要有南、西两路,南路为苕溪水系,西路为南溪水系。 1、苕溪水系 南路苕溪水系,古名苕水、苕溪水。苕溪有东苕溪、西苕溪两大源流。 东苕溪发源于东天目山临安市水竹坞,南流经里皈水库,至桥东村,与天目山南部诸溪聚汇后,东流经临安市城区,而后进入青山水库,出水库东流至余杭市余杭镇,此段长63公里,集水面积720平方公里,称为南苕溪。余杭镇以下河段称东苕溪,北流至汤湾渡左汇中苕溪,至瓶窑左汇北苕溪,自瓶窑东北流折北至德清县城关镇左纳余英溪;德清以下汊港纵横,与湖漾相通,水流分散,主河道原经菱湖,和孚漾、钱山漾,穿过瞿塘,在湖州市城区毗山附近与西苕溪汇合,经大钱口入太湖。东苕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以上河长151公里,平均比降5.1‰,流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 西苕溪在湖州市白雀塘桥以上河长139公里,平均比降2.0‰,流域面积2268平方公里。西苕溪上段称西溪,又称西路港,河段长53公里,比降4.8‰,集水面积419平方公里。发源于天目山北麓安吉县大沿坑,西北流至蟠溪村,东北流至杭垓镇,北流至和村进入赋石水库,出水库流至皈山与南溪汇合后称西苕溪。西苕溪自皈山经塘浦右纳大溪、浒溪,经安城东北流至梅溪镇,左纳浑泥港,续东北流至小溪口后,东流经胥仓桥至言水桥。西苕溪主流由旄儿港经长兜港入太湖。西苕溪河段自皈山至白雀塘桥长86公里,平均比降0.3‰,区间集水面积(含南溪)1848平方公里。 太湖源 苕溪是指东、西苕溪汇合后至入湖口的河段。随着东、西苕溪治理进展,不仅西溪汇合口位置发生了不少变化,入湖河道也多次变迁。太湖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后,经拓浚的长兜港已成为苕溪水系入湖主河道。 2、南溪水系 西路来水,自明代在胥溪河上筑东坝,隔绝了跨流域的丹阳、石臼和固城三湖来水之后,基本以南溪水系和洮滆水系为源,总流域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 南溪水系源出苏、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界岭,汇溧阳、金坛和宜兴的铜官、横山、茗岭诸山来水,由南溪河东泄,经溧阳,穿宜兴的西氿、东氿至大浦港及附近诸港渎入太湖。洮滆水系汇集茅山山脉及镇、丹、金一带丘陵岗坡径流,经洮湖、滆湖东泄,由宜兴百渎诸溇港分散注入太湖。金坛等地亦有小部分山水经江南运河分流北入长江,或径入下游。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0072d01000bk1.html3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