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散文:长江游记之一:重庆一瞥(一) |
[游记]散文:长江游记之一:重庆一瞥(一) |
2008-06-27 sina.com.cn |
长 江 游 重庆一瞥 (一) (重庆人民大礼堂夜景) 五月14日下午2时,我们乘坐的列车驶抵重庆。最初的旅游合同上订的到达后先去歌乐山烈士陵园,参观渣滓洞与白公馆。因火车提速,时间变动,该项活动取消。但是,我们觉得到了重庆,不到这两处,是莫大的、难以弥补的遗憾。小说《红岩》,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何其深刻?四五十年以前,在我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时候,许云峰,江姐给了我们多大的鼓舞?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小萝卜头,双枪老太婆,这些名字我们不用去刻意地铭记,却永远也不会忘记。不是出于什么冠冕堂皇的政治觉悟,而是在感情上,情不自禁地想了解英雄们当时过的非人的生活,受的非人的折磨,和他们那非凡的意志和毅力留下的历史痕迹。于是,我们几对老两口,自发结伴,自聘导游,自费租车,直驱目的地。 半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一片四面葱笼的山前。这里三面环山,只有一条道路与外界相通。下车顺着水泥路,来到一个大门前。上面赫然写着《渣滓洞》三个大字。天阴着,乌云密布,让人一下子想到了当年特务们那阴沉的狰狞面孔,心中顿时生出一种压抑感。门里面有一个当年特务站岗的岗亭,亭前的牌子上写着《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渣滓洞监狱》。要门票,我们买门票进去的同时,看到本来有寥寥几个年青人,因要买票而转身离去。只剩下我们几个老头老太太,虔诚地、庄严地、肃穆地、慢慢地向里面的院子走去。 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外院是特务们的办公室和刑讯室,内院是当年给“犯人”放风的地方。一进内院,脑海里马上闪现出华子良装疯绕院跑步的情景。四周狭窄阴暗的一间间监室,多少先烈在这里度过了非常岁月,那样的岁月,岂是用“艰苦”二字可形容的?我们看到了小说中、电影中和歌剧中那面江姐带领女狱友们,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绣的五星红国旗。讲解员告诉说,实际上这面国旗是几位男狱友制做的(我们看到黄五星确实不是用丝线绣的,而是用黄布剪成贴上去的)。小说作者为了突出江姐这个主要人物,将事件进行了移植。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国为民肝脑涂地,从未因性别而分出高低,也不必分你我。我们看到了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的照片。小萝卜头8个月时的照片,一个虎头虎脑,方脸大眼的可爱男孩。他从8个月到8岁时遇难,一直在监狱里过着童年。写到这里,想起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上午外出,看到马路上,汽车上,公园里,孩子们那幸福无比的开心笑容,有种异样的感觉。那代人(包括小萝卜头)付出生命,为的就是今天孩子们的笑脸啊。又有一种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慨。 刑讯室里的刑具上,留下了多少先烈们的鲜血乃至血肉啊!令人不忍多看。我们又向白公馆走去。这组建筑原来是四川军阀白驹的私人别墅。山幽林静,树木葱笼,远离闹市,建筑典雅。后被特务征用,先是做为戴笠的宿舍,办公室,会客室,与影星胡蝶的别墅。后来也变为监狱,专门用来关押“案情严重”的重要政治犯,如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与徐林俠夫妇(小萝卜头的父母),并设有地牢,阴森可怕。两处监狱共关押了数百名革命者,在新中国成立后,重庆解放前,特务们看到末日来临,疯狂的杀害了大批的革命者。只有少数人侥幸从事先伪装好的围墙缺口中逃脱。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f833d010009o3.html25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