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必修三长江三峡

[游记]必修三长江三峡

2008-06-27    sina.com.cn

(1)本文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轮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每过一峡都可独立成段。分段落时要注意过渡的段落和语句。例如第3段的首句,“抬头望处,已是巫山。”再如第6段:“十点……穿过了巫峡。……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2)关于第5段的归属。第5段的首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样的概括性语句,往往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可文章接下去写的是巫峡岸山峰的景象,因此仍要把这一段归到上文部分。

(3)课文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提示我们分四部分。这样看来,除了作者对三个峡的描写之外,还应该在开头或结尾分出一部分。文章开头是总写作者过三峡的感受,文章结尾写“江津号”过西陵峡的崆岭滩,这段当然要归到过西陵峡部分。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作者在《长江三日》11月17日这样写道:“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胸中。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想,一个作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深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作者在谈到《长江三日》的创作过程时就这样写道:“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我把看到的与想到的及感情所渗透的都记了下来,就产生了《长江三日》。”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七)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0725c010009mc.html23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