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我的藏书之七:范长江新闻文集

[游记]我的藏书之七:范长江新闻文集

2008-06-27    sina.com.cn

《范长江新闻文集》(上下),范长江/著,沈谱/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2001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2003年12月,我到上海参加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典礼暨作品研讨会,住在杨树浦一艘游轮上,出入不太方便,但是四天的会期,我还是偷偷溜出来两次,几乎转遍了福州路附近的大小书店,这套书就是那时候在上海书城买的。
范长江在我国新闻界是一个光华四射的名字,他也是我最崇拜的新闻记者之一,上大学时就读过他的一些篇章,这次通读了他的新闻作品,感觉他二十六七岁时写的旅行通讯《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依旧是他成就最高的作品,也是这套文集的精华。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四版自序》中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的西北角十分贫瘠,“日本关东军却以非常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不断由东北以伸入西北,不惜重大的牺牲,在蒙古草原和沙漠中,作凶猛的经营”,对外却宣称是为“围困苏联”,“防止赤化南侵”,以救中国之厄运。这种谎言蒙蔽了许多中国人。范长江一针见血地指出:“记者以为中国人必须根本认定:日本侵略的主要目的地是我们中国。其‘防苏’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因为苏联在亚洲的领土,深深威胁着日本在领土上进攻中国的大路,故日本欲求安全地进攻中国,不得不对东部西伯利亚和外蒙古加以武装控制,甚至想掠为己有。”而且,日本一旦深入侵略中国,国际上能给中国以有效支援的是苏联,因此“日本必先在陆路上截断中苏联系的纽带,即所谓大陆封锁政策”。“故日本之攻略西北,不是‘借地防赤’,也不是简单的领土扩张,而是一种非常狠辣的对华军事大策略的实施”!
这篇序言不仅表现了范长江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洞察力,更体现了他自觉的使命感。范长江从1933年起就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并开始研究中国的抗日问题。他敏锐地意识到,一旦中日开战,广大的西北地区极有可能是中国可以依靠的支撑点和大后方。因此,他希望国人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中国的西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认识下,范长江开始了他独闯大西北的壮行。1935年,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一人到外人罕至的我国西北地区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数千里,历经川、甘、宁、青、陕等数省,艰苦备尝,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在采访的过程中,他发现对于西北,中国从政府到民间无一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反倒是英美等国的调查人员更知其详,这更加使他意识到把西北调查清楚、介绍给国人的责任感。
年轻的范长江把自己的目光投向那片苦难的土地,以悲悯的笔忠实地记录下西北地区整个社会的萧条、疲蔽,揭示了政治的无力与黑暗,以及民族、宗教矛盾。一进入大西北,他发现普遍的衰败无处无之。1936年除夕,范长江来到酒泉,“尽管是新年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有几条背风的街道,记者简直在晚间没有勇气经过。这般几乎全身赤裸的孩子,在夜间,他们就在门角墙脚,乃至无水的水沟里藏起来……到了夜间十时以后,气候变为酷寒,这般孩子渐渐忍受不了,他们于是本于童性的自然,放声哭出他们求救的惨痛哀声:‘妈妈呀!冻得很呀!’……有时天气特别寒冷,一两条街的灾童一齐号啕大哭起来,哀声震动全城!”(《酒泉走向地狱中》)“记者刚到松潘那一天,第一个酸心的印象,即是随处倒毙的死人太多。城内外大路大街上,到处有死尸。有些在城外的死尸,已经腐烂到肠肚毕露,或四肢不全,苍蝇成群附在其上,遇有人过,辄嗡然飞起……”(《松潘与汉藏关系》)作者痛心疾首地说:“生于乱离之世,不死于枪炮,亦丧于徭役,哀我农民,奈何无自救之方也。”(《平武谷地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写出了一个杰出的新闻记者的人道情怀,至今读来犹感惊心动魄!
作者在大西北旅行,唯一可见的茂盛“作物”竟然是鸦片,大片肥美的土地都种着美丽而毒恶的鸦片,到处可见僵尸一样因吸食鸦片而精神萎靡的国民。他的文笔沉痛之极:“肥美之田野中,以鸦片最为主要!此时正收获期中,烟果林立,阡陌相连,农家妇女与儿童多在烟林中工作,辛辛勤勤,采此毒汁。”(《岷河沿岸》)“妇女之有鸦片嗜好者,更随地有之。常有有嗜好而受孕之妇女,其胎儿在腹中即中烟毒,脱离母体之婴儿,往往必须用烟气喷面之后,始知啼哭!如此再放任下去,将来一般民众过半皆成骷髅,则一切问题,将至无从说起!”(《宁夏的纸币鸦片与宗教》)
与此相对应的是政治的腐败,军、政、官僚资本、地方士绅交织在一起,互相勾结,包办了一切,社会政治及民生变得不可收拾。在素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的武威,“当记者将近县府的中堂,有两种声音刺入耳鼓,声音发自相近的两间屋内。一种是:‘帕、帕、帕、帕……’的竹板击软性物的声音,杂以:‘一呀,二呀,三呀,四呀……’的唱数声,再加以‘哎呀!哎呀……’的惨叫声。另一种是:‘碰扑!’‘碰扑!’……的重杖击一种松中带硬的物体声……”这是县政府的官员在催逼税款,老百姓缴不上,就打,奇怪的是,不管是打人者还是被打者,都已司空见惯,毫不紧张。堂堂县府,竟然跟阎王殿差不多!范长江接着写道:“记者过武威时,驻军正大劈了两个劫人犯,把血淋淋的人头,挂在城门上,示众三天。他们以为这样的严刑重罚,可以制止盗贼的发生,其实未必尽然……真正原因不除,民生日渐破产,无论如何杀头,都是不行的。”(《武威现状不容乐观》)
西北地区是一个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然而是什么造成了西北整个社会的衰败?范长江经过深入的采访认识到,西北的苛捐杂税多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其中有许多还是打着开发西北的旗号收的;“民力已穷,而政府诛求无餍”(《弱水三千之“河西”》),沉重的赋税和战火,不仅彻底摧毁了西北本来就薄弱的农业和工商业,对老百姓的压迫更是致命的,他们缴不起税款就只好到官府挨打,要不然就去借高利贷;政府和兵、匪敲诈完百姓仍入不敷出,只好鼓励民间种植鸦片,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于是社会更加衰败——一切社会链条都卷入频死前的疯狂之中。当局聚敛有道,而建设乏术,号称“开发西北以来最大成果的西兰公路(西安—兰州)”竟成为“稀烂公路”。如此种种造成了西北整体的衰败和贫穷,老百姓不死于兵、匪、烟,就是死于饥饿,男人逃亡,年轻的女子做了明娼或暗娼……范长江正是希望借此使西北引起国人的关注,采取真诚、有效的措施建设好西北,作为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范长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阅历丰富,而且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只身一人深入西北,不可能携带丰富的资料,但是他在通讯中谈古论今,旁征博引,历史资料和诗文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使文章摇曳生姿,意趣横生,许多篇章不仅是经典的新闻作品,还是文笔优美的散文。
这些通讯使《大公报》的销量猛增,结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数月之内连出7版,风行全国,范长江一举成名。西北之行后,他又转向蒙古一带,继续自己的旅行,他的《塞上行》与《中国的西北角》一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在《塞上行·自序》中说:“一位老朋友最近写信给我:‘我读了你一切的通讯,发现了中华民族的许多问题。正如读了易卜生的戏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易卜生没有解答,你也没有解答。要解答,实需要大系统的思想。”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他的旅行通讯的在当时的影响和时代意义。
范长江当年的壮举,于今日的新闻记者有无限的启示。他在考察长江源头时说的一段话尤其发人深省:“欲成大河者,必长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荡奔腾之日;基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来。但世俗之见,长江必出三峡,始惊其浩瀚。人必至事已成功,始佩其英雄。长江上源,在重山峻岭之中与顽岩怪石冲激之时,谁亦不加重视。人在艰难困苦荆棘榛狉里苦斗之日,何曾有人愿加以援手?此种成败论英雄之俗见,最易丧失青年奋斗之勇气。惟自奋斗者本身言之,大可‘闭耳不闻俗人话,专心一志奔前程’!”这一段话足以作为青年人励志的“警世恒言”。尤其是作为社会良知的记者,应该长其源、固其基,在学问上、阅历上多加历练,将社会责任挑在肩上,不计较世俗之见,只管“专心一志奔前程”,则人生事业无人敢限其将来,于国家、社会、个人必有无限的好处。但是,这样的记者、这样的壮举、这样的文章如今恐怕已是空谷绝响!以我的孤陋寡闻,范长江之后,能够深入中国社会、履行自己责任的记者,只有1985年单枪匹马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
1970年10月23日,61岁的范长江在河南确山跳井自杀。他的命运几乎和另一个新闻界才子邓拓一模一样,如今捧读他们的《中国的西北角》和《燕山夜话》,不仅扼腕叹息:我们的民族有时侯真的不珍惜自己最优秀的儿女!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5c10b01000ajb.html300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