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法门镇,还未到法门寺,一股浓浓的佛教气息就扑面而来。到处是跟佛教有关的东西,小摊上的各种佛像、图画、经书;到处可以听到的诵经声;还有许多的游方僧人;就连各种商店、饭店的名字都带上了佛家味道。 进了寺门寺门朝南开,游人出出进进,络绎不绝。我们刚踏进大门,就抬头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唐式建筑——天王殿(原为铜佛殿),从里面飘来一股股香火味道,传出一声声佛音,只感觉心绪一下子沉静下来。殿正中是一个佛龛,据说供养的是毗卢遮那佛和菩萨两尊,东为骑狮观音,西为乘象普贤,个个面颊丰满,眉目慈祥,态度从容。十八罗汉依着墙壁环绕于佛龛周围,各自手持法器,穷形尽相。有一个香案放置于佛龛前,供放着香炉和果盘。来自各地的香客们依次在蒲团上虔诚地作揖叩拜,香案左侧站着的那个大和尚一脸的高古神情,一手不紧不慢地敲着他的磬。香烟袅袅,磬声悠悠,和谐自然,皆大欢喜。 穿过天王殿后门,一座雄浑高大的十三级砖塔扑入眼帘。塔身默默屹立在院中,塔顶指向湛蓝的天空,塔身上刻着四个大字:“真身宝塔”,塔周有迥廓,廓内有云龙图案,中有金粉彩画。这就是法门寺的中心建筑物。相传法门寺塔为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意译无忧王)所修,以瘗贮佛骨,所以称为“阿育王舍利塔”,它先后经历了木塔和砖塔两个时期:木塔有1502年历史,砖塔有372个春秋;从木塔到砖塔,坏了重建,重建起又毁,经历了近两千年。 宝塔地宫是游众和香客进寺院朝拜的主要场所。从地宫剖面图看,该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七个部分构成,整个空间结构呈圆柱型。下漫道后进入地宫,中心是一个刻满佛像的高大立柱,绕立柱一圈是个大展厅。展厅中,首先看到的是安置于地宫隧道入口附近的曾经装放四枚舍利的三重塔棺,听导游小姐讲,三重棺塔是汉白玉雕刻而成,原本是彩绘的,后来由于地宫开发后,保护技术没跟上,上面的色彩被氧化掉了,之所以将它陈列于此,在于它们以实物形式叙说了舍利入华和中国式的供养方式。隧道是地宫的主体,入口很小,基本呈正方形,刚好能容一个人爬着出入。我蹲下来朝隧道里面看,里面有灯光照射,可依次看见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这四个部分之间都有两扇刻着雄狮的石门,据说四枚舍利子原来就是放置于这四重内室的。但现在,所能清楚看到的是前室两旁靠着的两道石碑:一道是《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简称志文碑),叙述了唐代六次迎佛骨的历史;另一道是《物帐碑》,它实际上是一个移交清单,由代表皇帝行事的高职朝官、宦官和高僧团向法门寺和凤翔府移交供养品的手续,该碑堪称唐代物主和交换人数最多的一个帐单,对地宫内文物的名称、重量、尺寸、制作工艺、质地、纹饰、配件数等进行了详细的登载,而且帐物相符。地宫展厅墙壁及中心立柱上刻着的梵文字母、关于释迦佛传说的浮雕组图、天王力士彩绘像、金毛狮子等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佛教特有的神秘的、庄严的氛围。 最后,我来到了大雄宝典,大雄宝殿为七开间,是僧众日常举行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体具有唐代宫殿风格,据说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大雄殿。刚进去,迎面的佛龛正中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金身塑像,两边并排列坐东南西北四方佛。香案前香烟缭绕,钟磬击响,经声不绝。殿内红漆大柱周围廓庑环绕,周围供奉的是二十四周天和十一菩萨、韦驼大士。佛像一律塑了金身,脚下各放着一块写着名字的木牌。看到之后我心里不禁涌起了虔诚之意,于是便在释迦牟尼的佛像跟前进行跪拜,并默默许下了一个心愿…… 出了寺门,转身又看了一眼雄伟的法门寺,感慨颇多,不禁在心里默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