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了解安塞腰鼓 |
[游记]了解安塞腰鼓 |
2008-05-22 sina.com.cn |
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影响最大的舞种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延安市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米脂县、榆林市等地最为盛行,腰鼓表演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最出名。 安塞是位于陕西辈浚影彩姓钡囊桓鱿兀卮ι卤钡幕仆粮咴沟兀孛哺丛樱帝肿莺帷⒘横贡椴迹衬谏礁摺⑵露浮⒐瞪睿匀惶跫较差。但安塞县是保留承传中华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当年安塞曾是陕甘宁边区(陕北解放区)的一部分,具有光荣的革命史。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最初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是迎神驱邪之用,后来在边防军队中传播开来。 安塞地处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交汇处,是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通道的必经。为巩固边防、抵御外族入侵,许多中原王朝在这里设重兵把守,所以历史上安塞就是军事要塞和重镇。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这一带;到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在领导抵御入侵;一直到明朝时几乎承担明朝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安塞人在金戈铁马中顽强生存,造就了安塞人的勇猛性格。 安塞腰鼓一直被边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遇敌突袭,击鼓报警;如有信息,击鼓传讯;两军交锋,击鼓助威;征战胜利,击鼓庆贺。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陪伴了边关将士浴血征战数千年。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消失了,然而,安塞腰鼓却深深地植根陕北这块古老的大地上。安塞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但安塞腰鼓击打时还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 腰鼓本是陕北的乡间成为一种娱乐形式,1942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兴起的新秧歌运动,腰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成为解放区军民欢庆胜利、庆祝解放的一种重要手段,被誉为胜利腰鼓。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腰鼓开始遍及中华大地,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1951年,安塞腰鼓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安塞腰鼓扬名海内外。 1988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奖,近年来,安塞腰鼓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国外进行表演。安塞腰鼓上千人一同表演,令人陶醉,故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演出的阵容很大,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有时候几个队连在一起,能拉出一二里路的距离。 安塞腰鼓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是古代将士的便装服,或黄或红的头巾包头,素色的衣服,显得整齐壮观。 安塞腰鼓表演时用鼓、锣、钹、唢呐伴奏。表演的花样很多,领头的鼓手和后面的鼓手都跟随哨子变换动作。鼓点雄壮有力,扣人心弦。 安塞腰鼓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来体现美。鼓手们的动作强劲豪放,刚劲洒脱,时而散开时而合拢,穿插交替,龙腾虎跃,粗犷舒展,体现出北方人憨厚、质朴、热情、开朗和坚强的气质。 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不受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绝招。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086e601008sq1.html5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