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黄帝古枣园之游 |
[游记]黄帝古枣园之游 |
2008-05-22 sina.com.cn |
周末老公回家来说,新郑黄帝古枣园已经开园了,明天,我们去枣园逛逛吧。我脑子里马上想起小时候在院子里拿了一根长竹竿,一边在枣树上打枣,一边满地跑着和兄弟姐妹抢枣吃的情景,真的有点向往。但说到古枣园,又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想有哪些写枣树的诗词或文章,可惜的是,除了鲁迅先生那句著名的“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之外,竟然想不起任何关于枣树的诗词。老公说,记得杜甫写过一篇什么一个可怜老妇人打枣的故事吧。呵呵,就是,《又呈吴郎》嘛,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周六开车到新郑去,郑新路竟然堵车,半小时的路程竟然足足走了两个小时。一路秋色如画,玉米,大豆,都已经成熟了,十几年一直在信阳,看到的不是山林尽染,就是金黄的稻田,感觉中很多年都没有看到过记忆中北方的秋色了。如今看来,格外亲切。故乡的原野,不知是否还是当年的模样? 路边有农人摆了很多摊子,卖些没剥开的玉米和刚从地里扯来的花生。当然更多的还是卖枣的。路两边,枣园一望无际。枝头上挂满了半青半红的枣儿,禁不住有点嘴馋,老公将车停在路边,儿子下车摘了一把枣来吃,青脆甘甜。旁边守园的农人也不管,笑着看我们的馋相。路上到处都是提着一袋子一袋子枣的人们。丰收,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新郑,当然就是枣了。 黄帝古枣园是一家以枣为主业的公司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整个枣园有近800亩,基础设施还都在建设之中,枣树却是硕果累累。有一句俗语说,桃三杏四梨五年,小枣当年就卖钱,就是说枣树收益来得快,当年即可结枣。枣有很多不同的品种,据导游的小姑娘介绍,古枣园的枣以徽枣(?)、蜜枣、九月青三种最多。我不知道徽枣的徽字是哪一个,只是直观地觉得应该是徽,最早产于安徽的枣,连望文生义都算不上。蜜枣个头最小,但非常脆。九月青个头则很大,到了现在,还是青青的,听说要再过一个月左右才可以成熟。 随着导游小姑娘一边在枣园的小路上走,一边不停地四下逛,看到觉得好吃的枣就摘下来塞进嘴里。刚开始还把枣用餐巾纸擦擦,后来索性就省了,怪麻烦的,直接吃好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嘛!到最后发现,手指头都成了黑的,不知吃了多少灰进肚子里去了呢。 象所有旅游景点一样,这儿的枣树也被编排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什么乾隆皇帝封的枣树王,枣树二王,什么金童玉女枣,什么公主枣,三官枣,发财枣,又是什么状元枣,俗而又俗。我感兴趣的则是这儿的枣树的与众不同。它的树干不象我记忆中的枣树长得很高,直直向上,这儿的所有的枣树都很矮,而且树干是一种很奇特的酒瓶状,上面布满了累累伤痕。问导游小姑娘,说是本地人为控制枣树过快生长和养分流失采取的措施。每到春天树木生长的季节,就用刀子在枣树上刻上许多伤痕,阻断养分上传,让养分更多地积聚在树干上,有利于枣的生长。我没有完全理解,但想来既然如此,肯定有它的道理吧。不让枣树长得太高,摘枣的时候也方便些。而且,这些酒瓶样的树干,看起来也真是蛮好玩儿的。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ab65f010005u5.html7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