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镇北台长城导游讲解词镇北台游记

[游记]镇北台长城导游讲解词镇北台游记

2008-07-22    touraim.com

热烈欢迎各位嘉宾到镇北台旅游观光,大家辛苦了。我是镇北台长城旅游景区讲解员□□□,今天由我来陪同各位登临镇北台,纵览万里长城神韵,体验九边重镇魅力,领略塞上大漠风光,感受能源之都的时代气息。在讲解过程中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请您告诉我,我将在今后的讲解中努力改进和提高。
台 下 综 述

屹立在我们面前这座雄宏古朴、粗犷大气的建筑,就是蜚声中外,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峙比肩,被史家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榆林长城镇北台。
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它依山距险,巍峨挺拔,雄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市的红山之巅。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关陇门户。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镇北台也是榆林城市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北台南塔,六楼骑街”同处于古城的中轴线上,成为榆林市独特的标志性建筑。四百年来,扎根黄土,和长城相伴;守望古城,与时代俱进。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北台建筑呈正方梯形。外砌砖石,内夯黄土;方正整齐,雄伟壮观。登上台顶,百里景物尽收眼底。镇北台的一层为台基座,周长320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四周为墙垣,东墙南侧开设城门,东南角内侧铺置马道,通达墙顶。二层高16.6米,周长130米,南墙中部开设券门,券门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为涂宗浚所书。北面有“镇北台”石刻,原为涂宗浚所书,被毁后由魏传统将军重新题写。三层高4.1米,周长88米。四层高4.4米,周长35.4米,每层四周设置垛口、望孔。台顶面积为255平方米。台顶部原建有砖木结构哨楼,竖立帅字旗杆,后均坍塌。由第二层券洞内和三、四层墙体外设置的砖石踏步可通达各层。
数百年来,镇北台与它所依托的主体工程—万里长城,一起承担着延绥镇八百多公里的边防重任,肩负着化止干戈、创建祥和边关的使命,为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提供了交流平台。今天,镇北台虽已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但其底蕴深厚的历史内涵,苍凉凝重的壮观雄姿,仍然展示着无穷的魅力,令人震撼,催人遐思。进入新世纪,镇北台成为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和旅游观光度假的目的地。江泽民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荷兰王储威廉亚历山大、国际长城协会主席威廉林赛等国际友人都曾登临镇北台,体验长城雄姿,目睹名城新貌,饱揽塞上风光。
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叫“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请各位嘉宾随我踏着昔日戍边将士的足迹,登上镇北台,做一回真正的英雄好汉吧。

款 贡 探 秘

现在各位嘉宾驻足之处,就是与镇北台同时修建,并厮守相伴了四个多世纪的长城配套设施—款贡城。
顾名思义,“款贡”就是款待来宾,接受纳贡。具体讲就是明朝廷为了保障边关局势稳定,安抚牧马南侵的蒙古部落,开设互利互惠的交易市场,化干戈为玉帛,以示修好而专门修建的“官驿”。用来接待洽谈军政事务的蒙古族部落首领和从事边贸业务的使者,并在这里会晤、谈判、受贡、赏赐和进行官方贸易,俗称 “官市”。从明万历三十六年启用至清光绪元年,在三百年的时间里,明清两代的总督、巡抚、制台、御史、总兵等文武官员,先后千余次在款贡城里,同北疆各部落的王公贵族代表和使者会盟,发生过一桩桩摩擦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事件,上演了一幕幕叱咤风云、可歌可泣的悲喜剧。
有人可能要问,既然把款贡城称作“官市”,那是不是还有“民市”呢?我告诉大家,距镇北台西南方向约800米处有一座易马城,就是专供民间自由贸易的场所。它是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著名的“隆庆议和”之后,结束了长城沿线燃烧了几十年的战火,明王朝与蒙古族部落间长期对立局面得到缓和。隆庆皇帝就下昭,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批准在长城沿线开辟了十一处贸易市场,易马城就是其中之一。
款贡城地势西高东低,为长方形城池。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75米,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北墙与长城共用,并设有两道城门,在两道城门之间的城台顶部还有一座城楼遗址。而款贡城的南面却只有一道城门,就是我们刚刚进来的这道门。据考古复原显示,款贡城结构严谨、布局工巧、建筑宏伟壮观。专家分析认为,款贡城与镇北台是延绥镇乃至长城沿线最宏大和时尚的建筑。因为款贡城是接待来使,举行会盟的所在,北墙两道城门是北方民族代表入关的重要通道,所以必须具备多种功能,而且要求形象壮观雄伟,以彰显明王朝至高至上的皇权和泱泱大国的赫赫威严。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数百年风雨剥蚀,款贡城已几近湮灭,只剩下这些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墙。当年兴盛的场景和与款贡城密切相关的许多秘闻佚事,都被历史遗忘在这厚重的大漠黄土之下(根据考古调查发现,款贡城残墙高度在6.5—8.4米之间,被黄沙掩埋最深处达十二米之多)。不过,好在地方政府已经着手调查、研究、抢救这一宝贵的遗址,社会上不少有识之士也在努力寻觅、挖掘、搜集失落的资料。不久的将来,各位嘉宾再故地重游时,将会看到一座同镇北台相辉映的款贡复原城。

冬 花 遗 事

接下来,我要给众位嘉宾讲一个与款贡城有关的传奇故事。
很久以前,在榆林庄的红山上住着父女俩,女儿名冬花。在冬花出生时母亲因难产去世,丢下父女俩相依为命。冬花年方二八,貌若天仙,又聪明伶俐,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女。由于常年劳作,老父亲患上了痰癕咳喘之症。冬花为使老父亲早日康复,寻遍周围名医,拜过四方菩萨,多方诊治,但疗效甚微。眼看着老父亲病情日渐加重,孝顺的冬花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冬花决定到关中的药王山为父求医。老人听说后虽然心中欢喜,但又舍不得闺女长途跋涉,更担心在路途上遭遇不测,所以坚决不允。但冬花救父心切,不顾父亲和亲友的阻拦,私下求邻居帮助照顾父亲,自己偷偷地一人离家向南进发。
冬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历尽艰险,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来到药王山。药王庙的老道长听了冬花的叙述后,深受感动,也十分欣赏冬花不怕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考虑到冬花家境贫寒,道长给她开了一副既省钱又实用的偏方,即用冬花家乡生长的辣麻麻籽(中药名葶苈子),祛痰治疗咳嗽。冬花得方后,顾不得欣赏药王山的风景,立即启程走向返家的道路,又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了久别的家乡。
回到家,冬花不顾旅途劳累,便立即跑到吴家梁后山坡上寻找辣麻麻。爬上山坡后,小心翼翼地拔起药草,在地上铺了一块布单,用力在布单上摔打,籽种便落入布单内。拔摔了一天,采到不少辣麻麻籽,回家就给父亲煎服,当夜老人便排出许多脓痰,气喘也有所缓解。第二日一大早,冬花伺候父亲用过早饭,又立即上山采药。由于过渡劳累,加之心中着急,冬花在拔草时突然心头一阵腥气,忍不住一口鲜血涌出,喷洒在黄土地上。因惦记着老父病情,仍继续拔草摔籽。如此多日,鲜血洒遍了附近的土地,就连石头也变成了红色。就在老父亲病体痊愈时,冬花却病倒了。虽经百般调治,但终因出血太多,无力回天,孝顺贤慧的冬花离开了人间。人们敬仰她,便将冬花葬在了生前吐血的地方。
就在冬花仙逝后的第二年,凡有洒过她血迹的地方,都长出了一种状似荷叶的小草来。奇怪的是,即使到了严寒的冬季,它仍然茁壮生长,并于隆冬时节开出了粉红稍紫的小花。它凌霜傲雪,不拒严寒,如同冬花美丽的脸庞。更奇的是这种花朵对咳喘病有着神奇的疗效。大家认定这是冬花的再生,于是就将此花命名为“冬花”。由于人们思念冬花的至诚孝道,惋惜她的冰清玉洁和英年早逝,因而又将此花称作“圣洁之花”。
延绥巡抚涂宗浚在主持修建镇北台和款贡城期间,多次闻听这一传说,所以就让士卒将红山周围生长的冬花药草大量移植到款贡城内,并改称“款冬花”。每年冬天收获后,将款冬花晾干收藏,并四方告示,凡是住在镇北台长城内外的蒙汉民众,无论谁得了咳喘之病,都可到款贡城来取药,而且不收分文,因此救治了许多的病人。
有一年,驻防延绥镇的一名参将,听说乾隆之母孝圣皇太后也患了咳喘病,就带上款冬花进京送到太医院。众御医急忙加工炮制,呈给太后服用,老太后的凤体很快得以康复。遂问御医所用何种药方,如此神奇?御医如实禀报,老太后听了大喜,奖赏了这位地方小官,还让吏部把他调到京城任职。第二年元宵佳节,太后让御医们以药材为题出灯谜取乐,有一名太医很会揣摩太后的用意,出了个“踏雪寻梅”的谜面, 老太后很快便猜出是款冬花,并认为这个灯谜出得好,于是便重赏了这名太医。
由于款冬花既有感天动地的美丽传说,又有药到病除的神奇疗效,所以还被编成谚语和戏曲在榆林民间传颂。
民间谚语: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喘一把抓。
民间戏词:款冬花寒冬开放腊梅花雪里藏身。

碑 前 思 贤

现在,我们已进入镇北台的第一层。该层是镇北台基座部分,层内设立有《镇北台记》石碑,还有与镇北台同龄的两棵老榆树。这里原来是守城将士驻扎休息、练兵习武的地方。它是镇北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原来西北面有砖木结构的营房环列,但耐不住岁月的考验,经不起风雨的侵蚀而相继坍塌。现在虽然再也看不到戍台将士巡游、操练、守城、站岗的身影,可是透过苔迹斑驳的女墙垛口和踩踏磨损的甬道城砖,完全能够遥想当年长城脚下横刀立马的恢弘军阵,聆听昔日镇北台上金鼓齐鸣的显赫声威。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幢《镇北台记》石碑,非常详细地记载了修建镇北台的起因、时间和过程。碑文作者,就是镇北台的缔造者涂宗浚将军。涂宗浚是江西南昌人,万历癸未年考中进士后,出任黄冈正七品县令,后升任山东道御史。万历二十年巡按广西,二十三年巡按河南,二十七年巡按顺天,又提升为大理寺丞,再升都察院佥都御史,直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升一级。去世后还赠少傅。
根据碑文和《延绥镇志》记载,涂宗浚于万历三十四年七月到榆林任职巡抚都御史,刚一赴任就连打三仗。第一仗是与火落赤在旧安边寨,第二仗是与摆言太在保宁堡,第三仗是与沙计在高家堡,三战均取得了空前胜利。随后,又在红山一带恶斗一场,逼迫漠南部落相继投城,边关出现安定景象。于是,便奏请明廷,要求驻守榆林,保边安民,修建镇北台,监控互市贸易。朝廷拨款一千二百六十缗,于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动工,三十六年七月完工。为庆祝镇北台胜利竣工,涂宗浚向朝廷呈报奏章,又邀众同僚登台观望。看到“黄河如带,青山阴阴”,仿佛在云霄之间,由此想到唐代张仁愿所筑的三座受降城,遂感叹道:“美哉,山河之丽,这真是先帝的丰功伟绩”。又道:“黄河以南之河套,历为我朝兵民屯住之地。不料戒备稍懈即被外族所据,若在成化之年,复建阴山南之受降城,增设墩堡,移戍固守。则屯可举,食可足,兵可强也”。同时,还认为虽然这都是过去的事,但现在应该吸取古人的教训,要居安思危。榆林镇从黄浦川至定边一千多里,像镇北台这样的险要地形很多,都应修筑工事加强防守,一旦有敌来犯,我兵在墙台之上居高临下,张弓发矢,可保证万无一失。这个观点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很有见地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强边防建设,在镇北台周围修筑了很多军事工程。因属国防机密,在此就不能给大家赘述了。其实涂宗浚除了带兵打仗之外,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主政榆林,以战逼和,开创和平环境,兴建贸易市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稳定了北方局势,深受朝廷倚重。所撰《证学记》、《延绥镇志》等专著,对后世均有教益。从《镇北台记》和镇北台南门门额上的“向明”二字题刻,则更可看出他的学识之深和书法造诣之高。
我们再来看看本层四周这高大的围墙:从里面看,高仅5.5米,而站在墙外看则高达10.5米,我们称其为坞墙。坞墙顶部十分宽敞,外设垛口,内置宇墙,可供众多兵卒巡逻守望。坞墙东南角与西北角分别与款贡城的南墙和西墙相连,继而又与长城相通,并通过东南角司马道可直上墙顶,达到联络畅通、调遣灵活的军用功效。
整个镇北台全建在款贡城内,成为城中之城,设计十分奇巧,即使在台内聚集上千军兵,就像我们现在虽有许多人在这里游览,但城外却很难看到,起到了屯兵埋伏,迷惑敌军的作用。可以说,镇北台的设计与建造,不仅匠心独具,而且精于谋略,实在高明之至。
还有一点,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就是二层以上的台基偏离了一层的中心,南面距坞墙很近,而北面却十分宽敞。但是,当你到了墙顶又会看到,北面的墙顶很窄,南面则又异常宽阔,这究竟是何原因?还有原来的营房为什么不建在南面向阳之处?这两个问题我想留给各位嘉宾,让大家发挥一下想象力。
现在介绍一下台上这两棵百岁老榆树。历史上,榆林北部和红山一带榆树成林连片,榆林城因此而得名。由于战乱和灾荒,加上戍边军士与边民的大量屯田垦荒,今天在红山周围已很难见到这种榆树了。而修筑镇北台时不经意埋下的两粒榆钱,却在坚硬如铁的夯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两棵老榆树虽然已历四百年春秋,但“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浓”,存活至今,尤显珍贵。
榆树每年春天开出的金色小花,状似串串铜钱儿,并可食用。所以陕北人把它叫做“榆钱儿”,并称榆树为“摇钱树”。古人多有采食榆钱儿的习俗,取食(拾)钱之意。现今也经常有人采摘尝鲜,并爱触摸榆树,或在树下留影,以求获得财运,大家不防试试。
下面我们要通过这道券门,逐层登临台顶。现在虽然不像过去设置有险要机关,但是楼梯狭窄陡峭,攀登时请注意安全。上面二、三层四周相通,各位嘉宾可在每层绕转一周,休憩览景,眺望周边风光,30分钟后在台顶集中。

转自:http://www.touraim.com/sight/getDiaryContent.htm?diaryId=2051&sightId=155284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