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之行第五站——勉县 武侯墓 2007.10.2 诸葛亮祖籍山东,征战于蜀汉,病逝于五丈原,安葬于勉县定军山下。据说,诸葛亮之所以要选择定军山作为他的安息之所,除此地是他最后八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外,更重要的是定军山下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为藏龙卧虎之风水宝地。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初建于公元234年,陵园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陵园占地24万平方米,墓区古建筑有四合院,房舍40余间。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到了武侯墓,进门处是一低矮的小土丘,上有高大的树木,右侧路旁有一座小戏台,我们去的时候正在唱戏。小桥流水,大有小江南之景致。走过小石桥便来到武侯墓的内山门,山门正对面是一堵幽黑的照壁,门两侧墙内墙外都是极高大的古柏,参天蔽日,使墓园看起来清幽无比。 山门悬一联,联为清嘉庆间汉中知府赵洵所制: 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 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言指武侯死后,魏将钟会(钟繇之子,著有《周易尽神论》和《周易无互体论》)领军伐蜀途经此处,命手下军士不得妄动武墓周围的一草一木,不准伐木砍柴及放牧,足见武侯亦令对手所景仰! 入门来,两侧廊下是“三顾茅庐”“病卧五丈原”等壁画,但都是近年的作品。往里进是一小院落,院内两边依然是高大的松柏。前面是献殿,抬眼便见门楣上两块大匾“三代遗才”、“功盖三分”。人说诸葛亮是“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以三代遗才而功盖三分,这八个字当是诸葛武侯最精简概括了。 献殿往里便是大殿,大殿神龛上有诸葛亮泥塑彩饰坐像一尊,手持羽戾,神态自若。两旁书僮像侍立,龛下两旁是关兴、张苞塑像(据说当时诸葛武侯来到勉县时,关羽张飞已经阵亡)。上有匾书“万古云霄”(杜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东厢房辟为历史文物陈列室;西厢房展示诸葛亮生平事迹。大殿院中有碑石20余块。大殿献殿悬有匾额,均系后代名人赞颂之词,如"汉代元勋"、"懦夫将后";对联如"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经由大殿往里,是一个四角揽顶式墓亭,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亭出去便是有白石围栏护着的阔大墓冢。墓冢高约六米,周长六十余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墓呈南北向,取义北顾中顾,南立蜀汉。状若覆斗,芳草厚被,上面竟长了一棵高高的黄果树,传说是诸葛夫人阿丑黄月英所化。绿色的墓冢在阳光下闪烁着灵性的光辉,经历一千七百多年,早没了一丝半缕的死气。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遮荫,人称“护墓双桂”。此树高19米,直径1米以上,据言为三国所植。 墓后有寝宫三间,内供武侯神像,并有“晋封武兴王”、“唐封武灵王”等一干牌位。陵园建筑古朴,松柏常青,十分幽静。 再往后是一座山丘,据说那里还有一座武侯墓,并在这同一陵园内有真假武侯墓之说。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幅,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