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就要进入韩城市了,同行的有人突然说道,司马迁祠就在前面,我们几个没去过的当然不肯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汽车拐上了通往芝川镇的道路。 韩城是个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英才辈出,历代不衰,状元、巡抚、尚书、宰相应有尽有,仅明清两朝状元、进士就达119人,举人550人,几乎到了“户尽可封”的地步,以至有“下了司马坡,状元比牛多”的比喻。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史圣司马迁了。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其呕心沥血所著之《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来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的老家—韩城市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建成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司马迁祠。芝川镇因芝水而得名,而据韩城县志记载,芝水原名陶渠水,相传汉武帝采灵芝于陶渠水之阳,遂改名芝水。至今吕庄村西尚有“灵芝庵”遗址。 从建筑角度讲,司马迁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其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的限制,经过精心擘划、建筑而成,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迁祠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  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它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祠的北侧,断崖壁立,高约一百公尺。在祠前凭高俯视:黄河绕其前,芝水漾其左,西枕梁山之岗,南临千仞之壑,形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恰似司马迁的高尚人格与壮丽事业,给人以人杰地灵的深刻感觉。 下车后,我们先走上一座石桥。此桥名芝秀桥,其实叫它芝秀桥有点名不符实,原桥多年前已被毁坏。桥虽早圮,而所遗牌坊尚存,1934年,杨虎城将军倡议重建现存石桥,解放后亦加重修。从北向南过桥是一座清光绪年间所建的木牌坊,上边写有“汉太史司马祠”六字。过了牌坊是一条石铺陡坡,即“司马坡”,在古代,这条陡坡是通往都城长安的唯一道路,现在我们仍可清晰地看到那遍布整条坡道被马车压出的深深的轮痕。走到坡的尽头由此西上,便开始攀登祠墓的台阶,台阶为99级,共分四段。每段都有建筑物。第一段是东南向的木牌坊,上书“高山仰止”,以示历代人民对司马迁的敬仰与爱戴;第二段原也有建筑,上书“龙门才子故里”六字,1921年被毁;第三段为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取自于司马迁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第四段是一座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风格的山门,门额上书“汉太史祠”。在此举目四顾,北绕秀水,潺潺有声;东望黄河,巨浪回澜;南瞻山岗,花林竞秀;西背梁山,层峦列座。望之如读史公之书,令人心醉神往。  进了山门,我们就来到了祠院,祠院四周都是用砖砌起的数仞高的朵墙,远瞻俯瞰,备极雄伟。院内有数十株参天古柏,再加上竞芳花木,充分显示司马迁的伟大人格与万代名香。院中矗立着一座大殿,堂中端坐着后人为太史公所塑之像,其眉眼传神,栩栩如生。塑像前面是一个通体墨黑的石供桌,旁边趴着一只身驮石碑外形酷似乌龟的动物,这便是赑屃,传说中龙的长子,它的头部和尾部已被祈求平安幸福的游人用手摸得油光发亮。出了大殿进入后院,可以看到一个形似蒙古包的大土堆,这便是太史公墓了。其实这只是司马迁的衣冠冢,真正的墓穴恐怕司马迁的后人也无从知晓了。墓上有五棵柏树,其树冠几乎覆盖了整个后院,五棵树干纠缠交错,合为一个整体,这便是有名的“五子登科树”。据说当时人们种下五棵柏树,有一棵后来被雷电劈死,只剩下了四棵,可是不久,最大的一棵从中一分为二,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五棵柏树。 在当地我们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芝川镇上的徐村人,也就是司马迁的后裔竟然不姓司马。这个谜底在我们结束参观时导游为我们揭开了。我们细看一下“徐”字,分开来岂不是“余二人”,原来,司马迁的后人中有一对兄弟俩,因矛盾分家而居,且将“司马”二字拆开,“马”字加“二”,“司”字加“|”,以“冯”“同”姓之,所以当地自古就有“冯同不分”之说了。其实,这些都是当地的一些传说罢了,到底史实是不是如此,我们也不得而知了。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正应了古代风水学选墓穴时“头枕山、脚蹬水”之说,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古人的愿望是好的,可是此后,司马迁的后人中再也没有出过一位名士,也许是其祖的地位令他的后人也“高山仰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