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郑板桥陵园游记 |
[游记]郑板桥陵园游记 |
2007-07-16 xtwx.cn |
郑板桥陵园游记 几年前中秋季节,天高气爽。扬州友人到兴化,欲 瞻仰郑板桥墓,邀我同往。 郑板桥墓在大垛镇管阮村,距兴化城三十多公里。路上,友人问,郑板桥死后为什么葬于管阮?没听说过他在那儿生活过或坐过馆嘛。我敬仰郑板桥,喜欢他的艺术作品,但缺乏研究,对他的平身了解也不多,只是听人说,郑板桥所葬之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哩。 车子很快进入大垛境内,打转车头沿着一条西侧傍河的公路向南驶去。这条河叫塘巷河,二、三十米宽,夹岸长着树木,葱茏一片。映绿了的河水,亮丽丽的,彩绢一般在眼前飘展,于是,水乡的清丽、隽秀便满满地注入了心田。放眼东望,千畴良田,稻浪滚滚,却被纵横交错的绿化带分割成棋盘一般。那天数道绿线嵌入金黄之中,更加显眼夺目,使人感受到一种雅致、宁静和健康的乡村气韵。 我指着不远处掩隐在一片墨绿色中的村庄向友人说,那就是管阮村。接着,便介绍我所知道的管阮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管阮村实施农田林网化,用意杨打框、水杉织网,使耕地绿化率达16以上。树木成荫,群鸟栖息,保持了良好的农业生态。1989年,管阮村被列为全国千家绿色生态示范村。友人说,郑板桥墓葬之地,就应该是绿树环绕、碧水长流之地;因为只有一片宁静和幽雅,才能使这位怪贤的灵魂得以安息。可见,这儿的父老乡亲是谙熟了板桥秉性的,为先生造出了这样的绿,装扮了这样的美! 穿过高大水杉树构成的绿色通道,车子一直开进管阮村。下了车,一座高大的石坊便耸立在面前,石刻嵌绿的“郑板桥陵园”几个字赫然入目。门前虽没有郑板桥塑像,但我们恍然觉得,一位老人正傲然地站立在台阶上,用那犀利的目光正视着人世间。我们不由肃然起静,久久地伫立在石坊前,接受历史的质询…… 穿过石坊,跨进园门,竟是另一番天地:杂花生树,一片葱茏。郑板桥墓掩映于绿色屏障之中。一条笔直的砖路,牵引我们向一位历史名人走去。路西旁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黄色的孔雀花、紫红色的千秋菊、白色的玉簪花、鲜红色的一串红,代表着我们最纯洁最真挚的崇敬之情;四周生机勃勃的树木,伟岸的雪松、宝塔松、龙柏,飘逸的红枫、木槿、天竺、龙爪槐,灵秀的桂花、绣球、腊梅、紫荆,寄托着人们“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哀思。踏过一方草坪,我们伫立在一座并不算高大的墓前。墓碑上镌刻的“郑燮之墓”4个字,为著名文学家周而复所书,笔法遒劲而又透出几分洒脱。看着被青草履盖的土墓,不知怎的,我大脑屏幕上闪现出这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10个字,多么精妙地概括了一位先哲平凡而又崇高的一生呵! 友人最为关注的是郑板桥墓是否被河水冲涮过,因为在扬州有过关于这方面的传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与扬州有着不解之缘。扬州人惦记他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为了寻找答案,我们从墓的东侧沿小路绕到墓后,只见河水泱泱泛着绿波,细浪拍打着混凝土浇铸成的河工,发出道情般小吟唱。看守陵园的夏德隆老人告诉我们,1995年修建郑板桥陵园时,政府投资了21万元,建竖了石坊,砌了花墙,为了护堤岸,还用水泥石砂浇铸了河工。我们俯身而看,河工不仅坚固,而且还向河滩拓展了三、四米,使得郑板桥墓距河水至少八、九米远。友人大为感慨:“眼见为实,扬州的文友大可无虑了。” 郑板桥先生为何葬于此地?我们自然要寻找原因。夏德隆老人便介绍起来。他说,这儿原叫郑家大场,是郑家祖上买来做墓地的,由于常年空闲,收割时,村里人就用来打稻谷。郑家原有三个祖坟,位于郑板桥墓东北侧,现在没了。郑家买这块地,图的是风水,因为这儿地势有五龙戏珠之说。夏老边说边用手作指示,这儿地势外突,三面环水,而且连贯东南、东北、北、西南、西北5条河流,活水环绕,形同游龙戏珠状,在风水学上来说,当属风水宝地。不过这是传说罢了。教过多年书的夏老,也有他的文化见解。他说,郑板桥祖上信风水,可信;而郑板桥并非笃信风水。墓葬于此,大概是一图省简,郑板桥晚年穷困潦倒,已无钱再置墓地,不如从了祖上;二图安逸,穷乡僻壤,交通闭塞,正好安息灵魂。你想,劳碌了一生的郑板桥,除了安息灵魂外,死后还能有什么希求呢?不幸的是,郑板桥灵魂并没有因此得到安息。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的造反派,曾挖开此墓,想有所收获。孰料,墓中除了几块朽骨,仅获一瓦罐而已。罐内盛有纸灰,上面盖着一块罗底砖,上面刻着字,可惜罗底砖散失掉了。殉葬如此简伶,可见郑板桥的清廉!听夏老介绍,当时曾有好事者拾几块棺木运至兴化北公园,主张重葬。岂不知此举实乃有违板桥先生之愿,想先生在天之灵定然拂袖而去。所幸,天道难逆,几块棺木后复回故墓,先生英灵才得以安归其所矣。 夏老领我们游览全园。整个陵园占地4亩,不算大,但因花木竹林的分割,呈层层叠叠状,则显其深矣。墓两侧,两块竹林,青枝绿叶,繁茂郁郁,日影不泄,处处流溢着清高俊雅的神韵,与镶嵌于围墙上的大理石石刻兰竹图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走出竹林,沿幽静小道而行,不时被鸟的吱啾声所吸引,还有三五成群翩翩起舞的彩蝶,将我们款款诱入一幅繁花似锦的图画中。赏心悦目之时,一阵清香随风而至。夏老说,这是桂花香。八月桂花香,正当时哩!这时,夏老指着一旁的绣球说,这花本是春天开的,你们看,它现在竟然盛开着哩!可不是,那由若干个小花朵缀成的花团,白绒球似的,映在绿叶中,粉嫩嫩的,可爱极了。夏老折一枝桂花送我们,近鼻一闻,香气馥郁,沁人心脾,感觉醉了一般。想来,板桥先生晨钟暮鼓间,徜徉于园里,闻鸟赏花,不知该有多少“三绝”作品泻在那飘逸如神的笔下…… 游园出来,似游兴未了。夏老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指着前面一片房屋说,板桥陵园快要扩建了,规划已拿出来了,100万元的修缮资金也到位了。为了满足我们的渴望,夏老兴致勃勃地介绍板桥陵园的规划图。他说整个陵园景区分四块:“一是陵园景区。入口广场占地6000平方米,最南端设置一牌坊,上刻“郑板桥陵园”字样,北侧陵园入口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增设会客厅、管理用房和郑板桥时代的农家生产、生活风情展品室,并通过曲廊引导游人分流直入园区。园内西侧临河设置一船形码头,以曲桥与岸上相连,观光者由此可开始水面路线游览活动。沿主轴线在门厅北侧设置一影壁,雕刻郑板桥生平简介和塑像;板桥墓在现有的基础加以装修。该景区东西轴线东端采用园中园的形式以围廊围合,在围廊壁上雕刻郑板桥诗书画,庭院中规划一自然水池,沿岸堆积假山石,栽植孝顺竹、刚竹、阔叶著竹等竹类品种,再现板桥生平“无竹不居”的境界。二是石园景区。与陵园景区通过仿竹曲桥相连,该景区内堆叠高约25米土山,山上植茂林修竹和置放石头造景,并在山上设“关情亭”,上挂楹联“衙斋卧听萧萧竹,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土山西侧临水规划以竹子建造的风雨垂钓廊,东侧临水设“克柔舫”、“三绝亭”,南侧高扇形亲水台的游船码头。三是竹园景区。该景区采用竹篱笆、竹碑坊围合成庭院,院内栽植大国槐,设置古井,并结合院前广场,栽植湘竹等各种名竹,并设置造型新颖别致的竹亭、竹廊供游人休息度假。四是兰园景区。该景区以兰花为主调植物,广栽各类兰花和郑板桥诗书画中写划的植物,建造精致的兰亭,收集和陈列关于各种兰花的简介和吟咏兰花的诗词。介绍到这里,夏老兴奋地说:“到时你们再来,不仅有看头,而且有玩头,收获就更多了。” 末了,我们邀请夏老合影留念。我们感激这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老人,是他日夜陪伴着郑板桥,是他用汗水和心血培植出了陵园的花繁枝茂,也是他把退休后的余年默默奉献给了家乡的文化事业。夏老1946年参加革命,当过村长,教过书,退休后月薪不菲,但他不安享老福,却乐意在此守墓,实属文化性情中人! 郑板桥陵园,一树一竹,一花一草,一鸟一虫,还有一老人,皆有特别之处,此乃受郑板桥才气及人品之影响也! |
转自:http://www.xtwx.cn/bbs/dispbbs.asp?boardID=7&ID=65263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