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书院门行记 |
[游记]书院门行记 |
2008-05-22 sina.com.cn |
从西安钟楼南行,将至大南门往东拐,便是书院门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突兀而起、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气势磅礴的颜体大字,两旁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街道两旁是一片黛瓦青砖的明清风格式仿古建筑,街道则为青石铺砌。这条名为“书院门”的小街,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格魅力,使得无数游人留恋忘返,如醉如痴。 “书院门”的名称,起源于坐落在这条街中的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则起自明代的一个叫做冯从吾的工部尚书,他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然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是其办学宗旨,围绕招贤纳士,阐道抨时,教书育人是其办学方向,后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从此便与当时的陕西长官一起把那个地方修建成了一所书院,这就是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安市经过规划设计,由碑林区实施翻修改造,一条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街便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文环境中诞生了。 从进入书院门的牌坊开始,一条浸透墨香的小街便向远方铺展开来。这条距南门内东侧的明城墙106米、全长约570米的小街,便是让西安人足以自豪的文化之街。沿街两边林立着一百多家店铺,主要经营的品种有碑帖拓片,名人字画,印章印谱,文房四宝,古玩玉雕,瓷器陶器,乐器根雕,民俗饰品等。人们看到,这里的店铺门面既不像江南商号那样纤巧秀丽,也不同于北京大栅栏那样富丽堂皇,而是古朴敦厚,门面很少有繁琐的装饰,进深狭长,显示出“深藏若虚”的特色。店铺的名字不论大小,多冠以“文萃阁、醉书轩、聚看斋、皓月宫、秦风楼之类的店名,只看其名,未入其中,便会感觉到来自古老历史的那种儒雅祥瑞,深藏若虚的神秘氛围,而且店铺招牌对联多出自名家之手,风格迥然不同,各领风骚。 有人调侃说,来到西安,大雁塔可以不上,上了也是登高望“空”;碑林可以不进,进了也看不懂那些龙蛇线条;城墙可以不走,走了不如在下面看起来壮观雄伟,但这书院门却是一定要走走看看的。在这里你能体会最本色的西安文化气氛,找到不同于别处的城市风景。这话当然是走了极端,但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书院门的一角。 在各家店铺所经营的文房用品中,最惹人眼球的便是“四宝”之首的“笔”了。从喧闹的南大街走到这条街上,忽然好像一下子走到另一个世界,一下子变得寂静了许多。沿街两边红漆格子的大门半开着,大大小小的湖笔从门檐上面垂下来,羊毫、狼毫、兔毫、山马鬃各式材料,应有尽有。大笔大过拖把者多多,小笔小如蜂尾者不等。和经营商讨价还价、锱铢必较,也是一项有富有乐趣的事情,但真正要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非业内人士不可。 街面上比较显眼的还有埙。“埙”是中国最原始的一种古乐器,葫芦状,身上有八个小孔。古埙从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先民遗址中出土后,默默无闻。后来因为贾先生《废都》的原因,很多西安人却学会了吹埙,做起了卖埙的生意。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埙似乎成了西安的一个标志性物品,埙音,也在各色人等的指间飘忽不定。走在书院门,耳边常常会有卖埙的摊主吹奏的埙音。埙音谈不上专业,吹埙者也谈不上风骨,但就能让你觉得“果然西安”。 不能不提到的还有玉,提起玉自然便会联想到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著名诗句。与别的地方不同,书院门兜售的玉器,多是来自西安的郊县蓝田。蓝田玉是中国的名玉之一,历朝各代对蓝田玉的开采从未间断,近水楼台,西安的书院门,自然不会少了蓝田玉。据说真正好的蓝田玉早已开采绝迹,现在的蓝田玉也就只好忽弄那些“叶公好龙”之人。尽管如此,玉器生意照样红火。 做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有人说只要一镢头下去便会挖出宝来。书院门作为文物古玩市场,也不时出现一些令人拍案惊奇的故事。前几年,汉长安城遗址北边一个农民承包了一亩地搭塑料大棚,指望种些黄瓜西红柿发点小财。塑料大棚里的泥土在过筛中,他发现砖瓦土块中有十几个像大衣钮扣一样的东西有点特别。农民将这东西带到了城里的书院门,无意之中发一大笔财。据说这钮扣一样的东西竟西汉王朝的封泥!西汉王朝向全国各地传递文件,颁发圣旨,以什么为凭?就凭这纽扣一样的东西压在火漆上,到达目的地,验看封泥之后才能启封,就如同今天国务院的钢印一般。每块封泥上都有文字,指明是哪一级官衙里发出的文件,其文物价值当然是不可估量的。 古城西安的书画市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火了起来,就一直没有再冷却下去过。“书画”是书院门里永久的主题。沿街到处悬挂的“名人字画”,随处可见的书法字帖,碑刻拓片,金石篆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到双休日,就见关中书院、秦风楼等稍有空旷地带的门面之前,就会陆续摆出“书画服务”的桌位,那些书画名家在此现场挥毫,观者针插不进、密不透风,是为一大景色。艺人们大多首先展出自己的得意之作,以及各种各样的宣传报道和获奖证书,用来显示自己的艺术实力,以期获得更多观者的青睐。当然更重要的是期望得到更高的成交金额和招揽来更多的服务生意。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c2bf3010005mw.html56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