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喀土穆掠影 |
[游记]喀土穆掠影 |
2008-05-22 sina.com.cn |
有幸在白天抵达喀土穆,心随机翼在蓝天白云间盘旋,微微倾斜的舷窗睁开好奇的眼睛,一路在热气蒸腾的沙漠上空飞行,目力所及的视野中渐次出现抹抹绿色,大面积地铺开了积木状土黄色的楼房,白色清真寺高耸的尖顶打破了建筑风格的单调,张扬着浓浓的伊斯兰风情。纵横笔直的道路规规整整地画出了集成电路模块一样的古老城区,尼罗河似银色的飘带从遥远的地方伸展过来,交错拥吻了这座历久沧桑的城市,然后昂首蜿蜒北去,这就是喀土穆,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的首都。 皮卡车行驶在连接国际机场的非洲大道,两侧多为五六层年代久远颜色有些灰黄的楼房,风情万种的棕榈树恰似身材窈窕的苏丹姑娘,挥舞着长长的手臂,列队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一辆辆破损的老式车穿行在匆匆闪过的高档车流中,隐约感受到英属殖民地遗留的丝丝缕缕的气息。街道两旁偶尔可见牛羊成群,悠闲在荒草或者土堆上,或逡巡或觅食,汽车尾气的刺鼻味儿,被牛羊膻气的体味儿混合在干燥的热风中,提醒初来乍到的人们,这是一个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国度。 喀土穆,阿拉伯语中为“大象之鼻”的意思,因形似象鼻而得名,由此推断若干年前撒哈拉沙漠没有现在这么疯狂霸道,喀土穆则得益于尼罗河的地理优势,曾是植被茂密,水草丰美,气候湿润,动物成群的绿色世界,不像现在成为荒漠中的“世界火炉”之都。尼罗河给气候干燥的喀土穆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平添了几份灵秀和妩媚。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在城区交会,把喀土穆分成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大城区,极为相似的地理布局,使喀土穆和武汉早在1995年9月便结为姊妹城市,成为中苏友好的伙伴儿,双方高层互访往来,武汉从工业、文化等各方面向喀土穆伸出了友谊之手。 喀土穆是苏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尼罗河从这里穿过,南岸的滨河大道古树林立,四季葱郁,绿荫铺地,环境优美,是苏丹的迎宾国道。威严庄重的总统府、高耸气派的政府机关和金融部门,古朴典雅的喀士穆大学等苏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机构,沿滨河大道依次排开。由中国援建的救国大桥,横跨尼罗河,气势如虹,中苏友谊厅、希尔顿饭店和苏丹大饭店等高层建筑,也座落在滨河大道南侧,勾勒出喀土穆最美丽的天际线,它们也如同这里热烈的气候一样,不断温习着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 底蕴深厚的喀土穆苏丹国家自然博物馆,珍藏了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历代文物,包括从北部努比亚地区收集过来的神庙、陵墓、壁画、铭刻等,苏丹悠远绵长的历史和灿烂的古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喀土穆大学曾作为剑桥大学分校,在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享有胜誉,由于国力不济,年久失修的教学楼、实验室等有点破旧,但耸立在芳草绿树丛中,尤彰显出典雅厚重的文化学术氛围,这里随便一个教师都很可能是英国或欧美名牌大学熏陶出来的博士。当然令人高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从遥远的东方、中国的大学学成归来的苏丹教授,他们都会说一口标准的汉语,为苏丹的文化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着。喀土穆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则成为当地中国公司竞相聘请的新宠。徜徉在喀大校园,一群群头缠纱巾,身裹长裙,肩挎书包,体态丰盈,面容娇美的女生,是这座古朴校园里流动着的绝美风情,是喀土穆大学的画龙点睛之笔。 恩图曼是喀土穆最古老的城区,有十九世纪反殖民统治的民族英雄马赫迪的陵墓、阿卜杜拉哈里发纪念馆及清真寺等著名的文化宗教建筑,国家民族剧场、议会大厦也座落在这里。北喀士穆则是苏丹的轻、纺工业中心,传统的皮革制造业、羊毛加工业、树胶工业都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近几年中国投资建成的喀土穆炼油厂俨然显现出了一座石化城的雏形。喀士穆也是一个贸易中心,各种店铺比比皆是,来自中国的小食品、针头线脑等在国内已经少见的小百货,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北喀市场和菜市场、恩图曼市场、利比亚市场等,则是传统的阿拉伯风格的大型市场,商贾往来,熙熙攘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用象牙、黑木、鳄鱼皮等手工雕刻制作的人头像、各种小动物,栩栩如生,古拙粗朗,反映宗教故事、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草纸画等琳琅满目的各类工艺品,充分体现了苏丹的民族智慧和艺术特色。城南由土耳其人投资建设,2004年初开门纳客的阿夫拉商场,造型新颖,气派壮观,其现代及豪华程度,步步紧随素有“中东香港”之称的迪拜,汇聚了产自不同国家的商品,从家用电器,五金百货,妇儿用品到果蔬菜肴,副食饮品,一应俱全,应有尽有,还有来自中国的仿古瓷瓶,丝纱织品等等,恰到好处地映衬着苏丹市场的商贸繁荣。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8b55d80100054g.html2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