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桂坊挺好找的,坐小巴从山顶下来在雪厂街那儿一下车,就见着了指道的牌子。挺显眼的路牌,一路走一路有一模一样的路牌一路指下去,看起来这个兰桂坊是香港人挺乐意向外地人展示的地方。 我其实更喜欢那种没有路牌、也根本用不着路牌来指的地方,那种地方一般原汁原味的更好玩儿。可兰桂坊我不能不去,这个地名很可爱,好容易来趟香港,我不想放过这么有名的一处地方。 港岛这边的城市一半建在山上,这一点和北京很不一样。还有就是人家这儿有海,有山有海,有好大好绿的树在街边巴掌大的小公园里密密地长。 兰桂坊是条L形的小街,位于从平地往山上的过渡地带。 石板铺路,街口是几个很漂亮的花摊。我站在那儿照了相,照上了卖花的小贩,也照上了“兰桂坊”街的标牌。那标牌下站着一伙当地少年,就像后来我晚上在九龙城一带闲逛时街边常碰到的一样,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从打一学上建筑,我就迷上了各式各样的街,大江南北的石板小巷不知走过多少了,与那些古镇不同的是,兰桂坊是崭新的。 兰桂坊同时也是传统的,兰桂坊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不是摆设。 我迷恋于香港这种传统与崭新的完美结合,这在我的北京是很难做到的。像大陆的许多地方一样,北京的东西,如果真是传统的、原装的,那就会是破旧的、脏乱的、让人不愿靠近的,可一旦成了新的,那就一般来说都是生硬的、堆砌的、矫情的、涂脂抹粉儿假的让人难受的。 在香港的街上时常能见到一处处的教堂,自自然然地插在建筑群里,就像曼谷随处可见的那些金碧辉煌的寺庙一样,承载着一种仍然延续着的生活。而北京城里城外那些其实年代更久、规模更宏大的宫殿庙宇的现状,不说也罢了。 古人说,建筑里面是空间,后来的人说,建筑里面是行为。不管怎样,建筑所针对的是某一种文化下的某一种生活,如果这种生活消失了,这种文化断裂了,这种建筑也就死了。 还是回到兰桂坊来吧。 兰桂坊是条坡路,顺着地势往上走,很缓的坡。白天的兰桂坊人很少,多的是来往运货的大卡车。很窄的街,很宽大的货车,把街塞得很满的。 酒吧也有开着门的,悄没声地只管开着。 兰桂坊比北京东边儿的三里屯街要短得多,香港的街大都很短很窄,这里的马路很容易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