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北京学生的香港大学攻略 |
[游记]北京学生的香港大学攻略 |
2008-07-01 welao.com |
北京学生的香港攻略 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今年有超过10的考生报考了香港的大学。对于他们来说,3站地外的北京大学或者清华大学,已不是惟一的金字招牌,更大的诱惑来自香港——灵活的招生方式、丰厚的奖学金、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及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 香港伸来的橄榄枝 实际上,对香港伸来的橄榄枝,人大附中的学生早已不新奇。 这本是一个“不存在高考升学率问题”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学校,2001年—2005年,每年有40的考生能升入北大、清华和人大。 5月19日,该校副校长沈献章说,香港来北京招生并不是短时间的事,10年前,人大附中便有学生陆续赴港澳就学。和现在不同的是,当时港澳高校招收的都是不占内地招生指标的自费生。虽然那时港校就对成绩优异者提供高额奖学金, “但由于渠道不畅通,前去就学的学生并不多”。 大规模的报考出现在2005年。这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正式纳入全国统一招生计划,香港的另外6 所高校和5所澳门高校仍继续在内地自主招生。 这一年,人大附中有24名考生接到香港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20名最终成行。 沈献章介绍,这20人中有同时接到北大或清华录取通知书的,但自己选择了香港;也有比北大和清华的录取线差几分的,态度更是毫不犹豫。 让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两次模拟考试中都考出高分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第二志愿填写的是香港城市大学,但在正式高考中发挥失常,比清华的录取线还少两分。结果香港城市大学不仅录取了他,还奖励了24万元奖学金。 这个事例在同学中广为流传。沈献章说,今年,人大附中报考香港的人数超过10,达到95人。 北京时代凤凰快递公司经理储皖沪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情况如同那位“失而复得”的师兄——有实力上北大或者清华,但也选择了香港。 全家研讨,初步敲定3个志愿填报方案:香港城市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 年初,孩子赴港参加“京港学生对话”,专门到香港中文大学“转了转”。回来后,说了一句让原本还犹豫的妈妈彻底改变主意的话:我要去香港的一流大学上学。这个家庭决定用“香港攻略”——也就是第二方案——来应对孩子的命运之战。 “水与火的区别” 香港用几场简简单单的宣介会,便打开了内地的缺口。 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香港有6所高校是自主招生,并不占内地的招生指标,万一考生不能被北大和清华录取,香港还可以作为一条退路。 宣介会上的港方教师,让学生和家长眼前一亮。“他们气质很好,谈吐很有学者风范。”储皖沪说。 储家的“香港攻略”确立之前,储皖沪接连挤进北京和天津的两个会场——分别由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主办。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全英语教学方式,学校环境,博士生录取比率,毕业后学生的去向,都令他感触很深。 “起码不像北大和清华有那么多学生,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储皖沪说。 但要获得香港的大学奖学金,难度并不亚于上北大或者清华。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将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和均衡素质,他们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我们培养学生,不光要看能考多少分数,而是今后在社会上能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合格的人。”港方教师这样解释。 而这一点,恰恰说到了家长们的心窝里——内地高等教育的弊端之一便是很多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只知道标准答案。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甚至当场拿定主意:即使拿不到奖学金,也支持孩子去香港上学。 为香港招生叫好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 “我相信在香港,学生能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东 平教授说,“内地的大学,整体上还处在前现代状态。”
|
转自:http://www.welao.com/www/Place07/111112071301111129104430.htm35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