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星码头黄包车 |
[游记]天星码头黄包车 |
2008-05-22 live.com |
10月21日 逾140年歷史 天星碼頭黃包車古董 朋友,你見過「東洋車」嗎?年輕人也許會說:「見過,那些的士絕大多數都是東洋車啦。還有貨車,不少也是來自東洋的,甚麼『五十鈴』、『鈴木』等等,我見得多啦!」錯了!原來所謂的「東洋車」,並非日本製造的汽車,而是我們在民初背景的電影、電視劇中所見到的人力客車。 人力車,或者可以叫做「人力出租車」、「黃包車」、「車仔」,因最初是用黃色布料作座墊及車篷,故「黃包車」之名也由此而起。又因為它小於馬車、大板車,所以廣東人稱之為「車仔」,現在更有「車仔茶包」呢! 源於日本故曰「東洋車」 我們現在要坐車,隨便在道旁揚手,一聲「的士!」出租車便駛過來開門載客。百數十年前,人們在港九路邊揚手叫車:「車仔!」一個彪形大漢便會拉人力車過來接載。那為甚麼又叫它做「東洋車」呢?因為它是日本發明及製造,然後才輸入中國和香港。 不過,如今在中國,除了電影、電視劇的道具外,再也看不到「東洋車」的蹤影了!而在華洋雜處的香港,你倒可以在中環天星碼頭看到歷盡滄桑的「車伕」,頭戴小竹笠坐在「車仔」的踏板上打瞌睡。現在的黃包車比最初的紅了,除了車身髹上大紅色外,坐「黃包車」在中環跑一圈,動輒更要二三百元,比坐的士貴上十倍,真是今時不同往日。 《成報》在上世紀70年代末曾刊登一條消息,說有日本商人來香港搜購人力車,已買得六輛,運回日本去做遊客生意。時間常常給世人開玩笑,發明「東洋車」的東洋人,竟要飄洋過海、千方百計尋回早被遺棄的「東洋車」回去賺錢。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若早早留下它,不是賺得更多嗎?「人棄我取」當被讚譽為「慧眼英雄」。所以,中環天星碼頭的人力車已成「珍貴古董」,如今也買少見少了。 20年代「車仔」全盛期 回首香港初開埠時,達官貴人都是以「轎子」用作交通工具。據查,大概是1863年左右,從日本輸港第一部東洋車,及後每年均有輸入,曾與「轎子」一並成為流行之交通工具。人們有了選擇之後,高下立見,紛紛「棄轎保車」,因為新鮮又快捷方便。「車仔」漸漸增多,港府隨即規定登記領牌,納入監管。 據記載,1896年,香港行駛的車仔已有585輛之多,不但車要繳費領牌,拉車者也要領牌。這些被稱為「車仔佬」的拉車伕(日後也被戲稱為「拉車伕司機」),且須穿上與車牌同號的號碼工作服(俗稱號衣),還規定不得留長指甲,頭髮也只能留「陸軍裝」。 到了1921年,在香港登記的「車仔」已有1324輛。時值香港人口激增,交通需求甚殷,車仔改為「兩班制」,分別由兩班人日夜輪更營運,「拉車伕司機」近3000人。及後,車仔全盛時期約有3000多輛,「拉車伕司機」更增至8000多人,成了一支新生龐大工人階級隊伍。加上車伕平日十分團結,一人有事,眾人相幫,「車仔佬」雖生活艱辛,也不致被欺凌歧視,且生活日見好轉。勤勞者後來發家做了車主,也大有人在。
|
转自:http://spyc-hkces.spaces.live.com/Blog/cns%2189B82BACCE1840EB%21596.entry21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