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傅旭 编者按:为采访香港回归庆典,人民日报派出了阵 容庞大的报道团,这支队伍“珍惜机遇,负起责任,把 握导向,不负重望”,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报道任务。本 刊特编发报道团成员、本刊记者在赴港采访期间的日记 。 6 月1 5 日 我们人民日报赴港采访团一行乘坐的由北京飞往深 圳的C Z 3 1 5 2 航班,于中午1 2 时3 0 分准时起飞 了。舷窗外白云在缓缓地流动,我的思绪却仍停留在刚 刚结束的送行仪式中。 社长邵华泽、副社长许中田、秘书长朱新民和我们 部及外事局的领导都来为我们送行。邵社长郑重地对我 们提出了要求:“牢记使命,团结拼搏,争创一流。” 刚到机场候机室,范敬宜总编辑和许中田、朱新民等社 领导又赶来送行。范总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在香港 回归的报道中,精力要集中,精神要放松,同时要保重 身体。”我们是从香港落马洲口岸入关的。在等待办入 境手续时,我看着手头的护照心想,这是我们最后一次 用它来进入香港。 在驶往驻地的汽车上,前来迎接我们的报社港办的 郑固固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他说前两年有一个偷渡者 乘着茫茫夜色费尽心机向着香港游去,待到上岸一看, 一片荒凉,他认为这儿不是香港,回头望去,高楼大厦 ,灯火一片,于是向那里游去,结果上岸后方知到了深 圳。不知此事真实性如何,但深圳这座十几年前的小城 镇现在确实已具现代化城市的规模,与对面的香港看上 去已难分彼此。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我们国家十几年来发 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没有国家的 强大,没有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 的回归是不可想象的。 晚6 时多,我们到达了驻地———华润大厦。 6 月1 9 日 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海内外人士不但关注香港回归 的庆祝活动,也很关心香港的明天。香港同胞到底怎么 想? 在港几天的采访中,我特意了解了一下这方面的情 况。 我乘坐的出租车在车流中缓缓地游动,港人形象地 喻为“游车河”。当与出租车司机郑先生聊起目前香港 人对明天的看法时,他平静地说:“香港是中国的嘛, 应该回来。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董建华不是 英国派来的,也不是北京派来的,是我们自己选出来的 ,有什么不好。国家好香港会更好,香港好对国家也好 。”参加一项活动,遇到即将读完中学的活泼可爱的李 凯茵小姐,她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说:“香港回归是件 好事。内地市场大,香港可以有更大的发展。”香港特 区卫生福利局局长霍罗兆贞在报上撰文写道:“展望将 来,我深信,香港会继续稳定地发展。在我接触的部门 中,公务员的人手都很稳定,可以看到将来的情况不会 有什么大的转变。不过,要变便是变得更好。由于社会 在不断转变,作为公务员队伍中一个与市民息息相关的 决策部门,我们无论是管理方法或技术上都需要不断地 改进。”从他们的一番言语中,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港人 当前的心态。 然而,在香港回归祖国的道路上,“明天”对于港 人来说却有一个认识的变化过程。李金松先生将其归纳 为“怕、疑、信”三个阶段。 记得最初中英谈判时,绝大多数人虽然认为香港应 该回归祖国,但因不少港人对“一国两制”理解不够, 且缺乏信心,对明天将会如何不甚明朗,有一种恐惧心 理,从而一批人移居国外。 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港人看到中央对港的大 政方针已定,符合香港的实际,有利于香港今后的发展 ,港人对明天开始初建信心。但对于这些方针政策能否 得到落实仍存有一定疑虑。 后来,经过4 年多的时间制定出的香港基本法,不 但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 且勾画出了香港未来的蓝图,港人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看到了香港的美好前景。最使港人感受深刻的是香港特 区行政长官推选委员会的产生,由此选举出自己的行政 长官,使他们享受到从未有过的民主权利,真正体验到 “港人治港”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打心底里信服了“一 国两制”并非虚言。当初那些移居国外的港人陆续回流 ,据说至今已达6 0 %多。港人对明天的信心显著增强 ,他们成立的组织有的专门取名为“香港明天更好”。 我们到港采访仅有几天的时间,便从香港各界迎回 归的热烈气氛中也已深深地感受到港人对明天的信心之 所在。那林立的高楼上装饰的耀目的紫荆花,迎回归诗 歌朗诵、迎回归牌楼亮灯仪式、嘉年华、卡拉O K 颂中 华、花车巡游……每天的欢庆活动排得满满当当,令人 眼花缭乱。我们恨不能有分身之术,每个活动都去参加 一下,与他们同欢同庆。 还有整整1 0 天香港就要重回祖国的怀抱,当度过 了让中华民族企盼了百余年的激动人心的那一夜、那一 刻之后,当香港的新纪元开始的那一天,香港同胞安排 了一项别出心裁的节目,在维多利亚港举行的“万丈光 芒汇演”中,6 0 0 万港人将于现场或通过电视共同演 唱7 首耳熟能详、反映港人心声的歌曲,其中一首就是 目前风行全港的“明天会更好”。 明天会更好,6 0 0 万人于这历史性的时刻共同唱 出的心声,不正是香港人心中的明天和对明天的信心么 ? 6 月2 6 日 在范徐丽泰的办公室,与她面对面的交谈,话语中 让你感到她是一位“女强人”。她是临立会的主席,工 作颇具挑战性,其所受压力可想而知,但她都坦然以对 。 由范徐丽泰,我想到了香港的女性。 记得来港之前在翻阅资料时,曾看到一些有关早年 香港妇女的情况。本世纪初,香港的职业妇女只限于打 住家工的女佣,此外就是媒婆、接生的稳婆、梳头婆, 还有接一些裁缝、刺绣活计在家做的半职业妇女。 据说大约在1 9 1 0 年间,香港西营盘是个繁华的 地区,在这里出现了一家“女子茶档”,其职员全是女 性,成为港岛一大新闻,轰动一时,人们都争相去观看 ,当然其中大多是男性,令这家生意大有起色。后来别 的一些茶楼也纷纷仿效,用女服务员招徕顾客。此举引 起社会上不少人反感,给以舆论抨击,女子茶楼被查禁 了。 那时香港妇女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香港妇女的社会地 位也在逐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就业机会增加, 今天香港妇女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经济独立。总体上说 ,现在她们与男性有同等的权利、机会和报酬。在家庭 中的地位也有较大改善。有人开玩笑地说:“在香港男 人怕老婆的比怕政府的多。” 在香港这些天的采访中,我看到不少大公司都聘请 了许多女职员,担任着方方面面的工作。我接触许多位 女性,无不显示出她们较高的素质与精明干练。 《时代潮》(1 9 9 7 0 9 0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