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剧《雪山飞狐》中那条长满奇花异草的药王谷,让很多人大开眼界。其实,在咱们济南也有这么一条“药王谷”,它位于长清区双泉乡,名叫马湾。这里不但遍布野山参、何首乌、灵芝等百余种中草药,还有三座道观遗址。这里,充满了神秘。 俯仰皆是中草药 马湾在双泉乡和马山镇的交界处,它的西北方便是马山镇那座以险峻闻名的马山。马湾就像一个凹陷的小盆地,安静地躺在马山雄健的臂弯里。 我们驱车沿一条窄窄的山路前行,沿途茂密的植株尽情地伸展着绿色的手臂,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青草香。越往里走,植被越茂密,等走到山路的尽头,便是马湾了。 50岁的朱存忠住在马湾已20多年,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个头不高、光头、下巴上有些稀疏的胡子,样子倒真有几分像“药王谷”里与世隔绝的炼药老人。见到我们,他憨厚地笑着,他的那只大黑狗更是摇晃着尾巴冲我们几个陌生人撒娇。一位老人,一只黑狗,一块神奇的宝地,透出一种浑然天成的神秘。而我们倒像一群不速之客,大声喧闹着闯进了这个宁静的山谷。 山谷里的小径两旁长满了枣树、石榴树、核桃树,红红的枣子和熟得裂开了嘴的石榴馋得我们直流口水。我们一边摘一边往嘴里塞,正吃得不亦乐乎时,朱存忠扛着一只大铁锨走了过来。只见他神情有些严肃地走向山坡上一株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他用铁锨小心地挖着,我们都好奇地围了过去,想看看他究竟在挖什么。只见他抓着植物的根茎部分,轻轻把根上的大块泥土抖落下来,一块人形的、长满根须的浅黄色根株便展现在我们面前。“山参!”我们同时惊呼起来。朱存忠笑笑说:“别吃惊,这里的山参可多得是呢!”果然,东面的山坡上有好多开满白花的山参,那些白色小花点缀在浓绿色的植被中分外清新、雅致。朱存忠又挖出了几棵山参,并教给我们识别山参年龄的方法。 “原来这里的野山参非常多,且年岁也很长,有的能长到五六十岁。”朱存忠有些遗憾地说,野山参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不断有人来这里,所以这里的野山参现在越来越少了。 我们沿着山坡往上走,脚下是密密的、有半人高的杂草,山坡上雅致的白色山参花分外引人注目。朱存忠向我们介绍,因为马湾的地理位置特殊,太阳照射的时间短,气候阴凉,所以适合一些名贵中草药的生长。这里除了山参,还有灵芝与何首乌,其他中草药更是数不胜数,足足有100多种。 我们沿着山坡一路找寻,何首乌与灵芝没看到几棵,其他的一些草药倒是遍地皆是:成片的葛根铺展着自己肥大的、翠绿的叶子;一丛丛的连翘已结出了一串串豆粒大的果实;隐藏在野草深处的柴胡更是肆意地伸展着纤细的枝径…… 道观背后藏玄机 马湾里不但长满了名贵的中草药,它还有三处道观遗址颇为神秘。 第一处道观就在通向马湾的山路上。这是马山奶奶庙,它旁边有一户农家,相形之下,马山奶奶庙太破落了。我们推开半掩的木门,小院里半人高的杂草昭示着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庙里供奉着马山奶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旁边农家里的大爷也说不上来它始建何年,我们仅从庙宇残破的外观判断,它像是清朝的建筑。 第二处道观在马湾的东山坡下,这也是朱存忠现在居住的地方。朱存忠说它就是马湾庙,相传建于唐朝,在“文革”时期被彻底破坏。我们眼前的马湾庙几乎所剩无几,仅剩下一堵石砌的庙墙和一个拱形侧门。朱存忠在原先庙宇大殿的位置用石头盖了几间小屋,还圈养了一些家禽和牲畜。这里已经丝毫没有马湾庙的影子。有意思的是,朱存忠保留了几个大殿的柱础当凳子用,用一块残碑当起了桌子。只可惜残碑上的碑文已经模糊得看不清了。 第三处道观在东山坡顶上。这里没有灵芝,也没有野山参,只有稀稀拉拉的松柏和扎人的荆棘丛。我们在荆棘丛中扒拉出一块残碑,上面清楚地刻着“观音堂重修碑记”。观音堂是三处道观中最为神秘的,尽管它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 我们绕着观音堂的残址走了一圈,竟然找不到回去的路。朱存忠说,这就是观音堂最神秘的地方,普通人进来,如果没有熟人带路,恐怕他是很难再绕出去的。据说,这观音堂是按八卦排列的,就像一个五行八卦阵,进来容易,出去难。我们顿时大感吃惊,五行八卦只在武侠小说中看到过,没想到现实中还真存在。 同样,观音堂也不知建于什么年代。它和前两处道观一样,始建年代成谜,何人所建成谜,就连曾经的建筑布局也成了谜。 离开马湾,我们带着一肚子的问号,从幽远的“药王谷”回到了车水马龙的现实世界里来,马湾那种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和神秘的人文痕迹让我们欲罢不能,久久怀想。 地名档案 济阳的由来与沿革 济阳县地处省会济南东北20公里。东隔黄河与章丘市、邹平县相望,西与齐河县为临,南与历城、天桥两区搭界,北与商河、临邑二县接壤。 济阳县的行政建置和正式命名是在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割章丘之标竿镇及临邑故著县地置县,因位于济水(今黄河)之北而得名。 济阳县的建置年代虽然不长,但这一地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明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境内20处古文化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器物,均佐证了至少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华夏儿女就在这里繁衍生息。1985年从曲堤镇刘台村西周诸侯墓中发掘出土的青铜器上证明,齐国始祖姜太公的侄子“逄公”和周武王姬发的三世孙周昭王姬瑕的女儿“姒”就生活和归宿在这一地域。由此说明,在三千多年前,济阳地域与占统治地位的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六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上多铸有“逄”字相关的铭文,据专家考证推断此墓是逄国的一国君夫人之墓。到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今济阳地域成为齐国的属地。 古代济阳地域经济文化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早期,境内就已使用了犁、锄、铲、镰等铁制农具。战国时期,纺织手工业已很闻名,有“冠带衣履天下之国”的称号。三千年前,今济阳地域内的经济贸易活动已出现了利用货币进行交换流通的形式。千年圣迹闻韶台的建立及文圣孔子在古镇曲堤闻听上古《韶乐》的文献记载和故事传说,更生动有利的说明了,济阳这片土地文化艺术历史的悠久和氛围的浓郁。 (侯承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