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北极村”漠河纪行-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2007-07-16 luker.cn |
漠河,素享“金鸡之冠”美誉,它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座迷你小城镇。然而,别轻看这不起眼的村落,它可是地图上亮点地名之一呐!展开全国地图,乃至世界地图,那上面都有它的大名。就连教学用的地球仪上,人们也能找到她的位置。漠河,以中国的“北极村”和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蜚声中外。 旧称墨河的漠河,因其境内有条河,水呈黑色而得名。墨河为季节性河流,干涸后,河床呈现荒漠景象,天长日久,当地人便习惯的把墨河改为漠河。该村位于黑龙江南岸,1947年并入呼玛县,现归漠河县(又名西林吉)管辖。漠河村,北靠峰峦叠嶂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面对弯弓似的黑龙江。隔江相望,便是充满异国风情俄罗斯独联体的伊古纳斯伊诺村。这条江的主航道中心线,是我国和俄罗斯两国的国界。我们在黑龙江江边漫步时,时不时还能看到两国的边防巡逻舰艇,在江上游弋,以及两岸边民在江边洗衣淘衫的情景。边界呈现出一派睦邻友好、祥和的气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仲夏季节,我们开始漠河之行。从南京启程,搭火车日夜兼程,才到达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这段旅程不算在内,单是从齐市再出发,经嫩林铁路,飞驰到这条铁路的终点-漠河站(西林谷),又足足在火车车厢内憋了一天一夜呢!这可算是一次不短的“远征“!到了漠河县,我们不顾旅途劳累,稍事休息,又驱车向漠河村飞驰。轿车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间的公路上,蜿蜒急驶而去,沿途茂密的白桦林、艳绿的樟子林、挺拔的落叶松,以及散落在万绿丛中、别具韵味的木楞房……像幅万丈画卷,流动着展现在车窗窗外,令人激动、兴奋、陶醉。70码的车速,大约行驶个把小时光景,公路边突然出现一座攒尖屋顶、筒瓦屋面、翘檐飞角的古亭,这江南庭园的景色,吸引着我们,停车往观,原来在亭的前沿花丛中,还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北国边陲”四个大字。啊!漠河快到啦! 热情好客的漠河镇党委书记孔庆和接待了我们。他向来自扬子江畔南京的客人,娓娓动听的介绍了“北极村”-漠河的桩桩趣闻。 被称为“北极村“的漠河,地处北纬53°30′,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9℃,最低气温达到零下52℃。一年中有8个多月是冰冻期。酷暑严夏的7月,是“火炉“南京人开空调、吹电扇、啃西瓜消暑的日子。可在漠河,到了夜晚,家家户户还得架柴生火暖炕呐!看来称漠河为我国的“北极”,它该是当之无愧的吧! 然而,漠河最富魅力的景观,当首推“不夜城”。不过,这不是旧社会上海滩那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不夜城”含义。它是货真价实的“白夜”。孔书记向我们介绍说,每年春分到秋分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因而出现昼长夜短的“白夜”现象。漠河的白夜,在农历6月中旬的夏至前后出现。他惋惜的对我们说:“可惜,你们来的不是时候了,不能一睹其奇景。”据他说,每年到了这一天下午8时许,太阳才落山,接着便是漫长的明亮之夜,满天的彩霞,由浓变淡,明晃晃的夜空,通宵达旦。夜间路人相逢,不用借助灯光,即可辨认对方。人们把这段时间叫做“晨昏蒙影”。纬度越高,晨昏蒙影的时间越长,甚至整夜处于半光明状态,这就是“白夜”。这一天,大约凌晨2点多钟,一轮红日,便早早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这奇妙天象,吸引着众多的各地观光客,他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为的就是尽情领略那“不夜城”—“白夜”的情趣。 然而,在漠河最奇妙的不是“白夜”,而是令人倾倒的“北极光”。“极光”是太阳辐射出来的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进入地球高纬度的高空,激发了大气的原子和分子而造成的发光现象。大约在夏至那天晚上10点多钟,北边天际突然亮了起来,像众多的不同色彩和火炬,在夜空中燃烧。这些五彩缤纷的各色光带,有的呈伞状、有的是弧形,有时也似珍珠和宝石连成一长串……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不过这种珍贵的奇妙天象,大约一、两年才会出现一次,持续时间可长达3个多小时。能看到这种光象奇观的人,可算是幸运儿呢! “不夜城”的漠河,不仅以它“漫长的明亮之夜”、焰花般的“北极光”,令四面八方游客陶醉、倾倒。而且,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黄金产地,在黑龙江的淘金史上,也曾留下光辉的一页。踏访漠河时,我还采集到一则“金沟矿”变为“胭脂沟”的有趣故事呐! 据传,早在100多年前的光绪9年(公元1883年),一位鄂伦春族的猎人,在额木尔河支流(今老沟河)河边掘坑葬马尸时,无意间首次发现了金矿苗。消息不胫而走,当时,俄国金匪闻讯而至,肆意疯狂盗采。为除匪患,1888年,清廷派出官兵驻守墨水,驱匪镇边。同时,兴办“老金沟矿”,开采黄金。当年即采到1.9万余两黄金。此时,老金沟的黄金产量居全国之首。传说,有一年,这个矿向清廷进贡,一次就进贡许多黄金。喜得慈禧太后,笑得合不拢嘴。她面对一大堆金光灿灿的黄金,大悦地说:“老金沟的金矿真不少哇!仅进贡到朝廷来的就这么多,够我买胭脂的了!”为了取悦老佛爷—慈禧太后,从此“老金沟矿”,就被取名“胭脂沟”。 我们慕名驱车前往,急匆匆赶到老金沟矿区时,落日的余辉已染遍了半边天。在老金沟矿副矿长谭永波的陪同下,我们来到采金矿现场。俗话说:“砂里淘金”,这话着实不假。据谭副矿长向我们介绍说,昔日淘金人的劳动是十分辛苦的。严寒的冬季,淘金工人在打探出金矿苗的地方,挖出矿坑(又叫按碛),接着开采露天矿砂(名曰剥毛)。等到夏季,再将采集到的粗矿砂(又名毛砂),运到流槽旁,以水冲刷,再经过反复淘洗、摇砂、磁吸、烘干、吹弹等复杂的筛选工序,才能得到较纯的砂金。漠河老金沟矿金矿苗颇旺,据说,每150公斤泥砂中,可淘出金砂一钱二分,幸运的淘金工,一天可采砂金1000多克呢! 然而,当我们置身老金沟矿区时,已时过境迁,昔日淘金工人落后的手工采金方式,已被现代化的采金船、先进的选矿设备所代替。我们登上有七层楼高的采金船,只见采掘、筛选、冲刷和精选等工序,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令人遗憾的是淘金工人已下班。在生产线上,我们只见到传送带上,挤得满满的、馒头大小的砂石块,以及履带上残留的闪闪发光的金砂。据谭副矿长介绍,这种采金船,一年最高可采金8.5万克毛金呐! 如今的漠河,已变成为“万两黄金县”。享有胭脂沟封号的“老金沟”,在这里扮演着挑大梁的重要角色,我们衷心祝愿“老金沟”,在“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 [1] |
原始链接:http://www.luker.cn/Youji/viewyouji.asp?id=2770&page=2 |
转自:http://www.luker.cn/Youji/viewyouji.asp?id=2770&page=23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