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黑龙江:动物(三)

[游记]黑龙江:动物(三)

2008-05-22    sina.com.cn

两栖、爬行类动物都是陆栖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变温动物,它们喜欢在温暖环境中生活,而黑龙江省的气温较低,对它们的生长不利,故这两类动物较少。黑龙江省的爬行动物计有2目4科15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型种类为胎生蜥蜴;东北型种类为黑龙江草蜥、灰链游蛇;中亚型种类为麻蜥。而在全省广泛分布的是鳖,在山区广泛分布的是腹蛇。黑龙江省的两栖类共有2目5科13种,其中有尾两栖类只有2种,即小鲵科的极北小鲵和东北小鲵;无尾两栖类有11种,其中属于北方型的代表种为大蟾蜍及林蛙,均为无尾两栖类中最耐寒的种类。属于东北型的代表种为粗皮蛙,只有东部山地有分布。总之,黑龙江省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在分布上以东部 山地最多,而大兴安岭和三江平原最少。下面将黑龙江省特产的两栖类林蛙进行介绍如下:
林蛙,俗称哈什蟆或田鸡,属无尾目、蛙科,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地和长白山一带。它的外形很象青蛙,但身体一般为褐色。林蛙不在河、湖、池沼边生活,而长在山地林区,夏季根本不进入水中而栖居在阳光微弱的潮湿的山林阴坡。只在9月末由于气温降低、昆虫等食物减少,林蛙从林中向田野或沟谷的小溪边移动,随着气温继续下降,开始几十只甚至数百只跳进河里集聚在一起,隐藏在河床大石头底下或岸边树根底下进行冬眠,直到翌年清明前后才苏醒过来。在阴天的黑夜里大批从河里跳出来。雄蛙先出河,到附近的水泡子鸣叫,雌蛙随后赶来,雌雄交配产卵。经8-15天蛙卵发育成蝌蚪,再过38天变成幼蛙,第二年才发育成熟。林蛙主食是昆虫,称得上是捕虫能手,同时它又是多种森林动物的食物,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起着一定的基础作用。林蛙肉肥多油,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特别是雌蛙腹部的输卵管,取出风干即成哈蟆油(田鸡油),呈乳白色链球带状,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和名贵中药材,可滋补身体、治疗神经衰弱、产妇出血或产后无奶等症。捕捞林蛙的时间是从秋分到小雪,最好在10月份,因这时正处在冬眠前,肉肥油多,最富营养。黑龙江省每年都有田鸡油及利用田鸡油制成的美味糖果出口,换取外汇。
黑龙江省历史上田鸡油最高年产量曾达到3.5万公斤左右。后来由于气候干旱,产卵场地缩小以及人们的捕捉,资源遭到破坏,致使产量逐年下降。据1975-1979年统计,平均年产量为9900公斤。为解决这一问题,1980年黑龙江省政府已在尚志县建立了面积3600公顷的"黑龙宫林蛙自然保护区",1984年又在阿城县建立了"山河林蛙自然保护区"和"松峰山森林鸟类、林蛙及自然景观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建立,为黑龙江省林蛙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鱼类

黑龙江省江河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池塘、泡沼苇塘、水库塘坝星罗棋布。绝大多数水域生态条件良好,水质肥沃,饵料生物繁盛。全省可养鱼水面631.8万亩,列全国各省(市、区)的第4位。此外,还有宜渔的低洼沼泽地1600余万亩。辽阔的水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资源,现已发现的鱼类有105种,占全国淡水鱼种类的13左右。
由于黑龙江省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水域条件,鱼类区系组成比较复杂,呈现出北方型与南方型,山地型与平原型,北极冷水型与第三纪古老型的种类交互混合的特点。例如狗鱼、雅罗、东北湖、花鳅、黑龙江省杜父鱼、鲟、鳇、大头苏氏等为北方型鱼类;黄颡(嘎牙子)、塘鳢、乌鳢、虎鱼等为南方型鱼类;哲罗、细鳞、真等为山地型鱼类;草鱼、青鱼、鲢、鲌、鳊、鲴、餐条、麦穗等为平原型鱼类;江鳕、白鲑、大马哈等为北极冷水型鱼类;鲶、鲤、鲫、鳜、泥鳅、鳑、滩头鱼等为第三纪古老型鱼类。、黑龙江省的鱼类资源有3个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是经济鱼类多,具有食用价值、个体较大、形成捕捞量的有50余种。二是名贵特产鱼类多,例如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鳇鱼、鲟鱼、大马哈鱼、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鳌花、鳊花、鲫花;哲罗、法罗、雅罗、铜罗、胡罗)、镜泊湖的湖鲫、兴凯湖的大白鱼、挠力河的红肚囊大鲫鱼、方正县双凤水库的银鲫都很有名。银鲫(鲫鱼)是雌核发育的优良养殖品种,已推广到近20个省、市。绥芬河中的滩头鱼,是鲤科鱼类中唯一可溯河繁殖的鱼类,很有地方特色。还应该提到的是,黑龙江省松花江的鳜鱼(鳌花)、兴凯湖的大白鱼(翘嘴红鲌)与黄河鲤鱼、松江鲈鱼,被誉为中国的"四大淡水名鱼"。三是冷水性鱼类多,其中哲罗鱼个大体重,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为各国钓鱼爱好者首选垂钓对象。
5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日益严重的江河污染,过量捕捞以及兴修水利隔绝了一些鱼类产卵繁殖场所,使水产资源遭到了很大破坏,资源量逐渐减少,尤以名贵特产鱼类最为严重。兴凯湖大白鱼、绥芬河的滩头鱼、挠力河的"红肚囊鲫"等产量锐减;鳌花鱼、哲罗鱼等已很少捕到。进入80年代后,由于加强了渔政管理和水产资源的保护,江河水污染有所减轻,水产资源开始有所恢复。

黑龙江省的几种名贵鱼类:

大马哈鱼,又叫鲑鱼。出生在内陆江河里,幼鱼顺流进入海洋,5年后成鱼返回原生地产卵,是温带洄游鱼类。它的样子象白鲢但头部略小,身体较长而侧扁,银灰色,鳞片为细小的圆鳞,体长27-92厘米,体重0.9-9.8公斤。每年"白露"前后从黑龙江下游成群结队溯江而上,进入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的中下游。沿黑龙江可上溯至呼玛河口附近,沿乌苏里江达虎林县境内,沿松花江过去可溯到蚂蜒河口附近,甚至进入延寿境内,现在只到达松花江口一带。大马哈鱼是世界名贵鱼类,其鱼籽是高蛋白营养食品,黑龙江省是全国唯一的大马哈鱼出口商品基地。抚远县是我国大马哈鱼的最大产区,每年白露前后正是捕获大马哈鱼季节,全省鱼船千艘集中在此捕鱼,场景极为壮观。进入80年代,黑龙江省已设有专门机构对大马哈鱼进行人工孵化和放养试验,并已获得成功。
鳇鱼,是黑龙江省的著名特产。黑龙江省所产的鳇鱼属于达氏鳇,是淡水鱼中最大的一种,有"淡水鱼王"之称。旧时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鳇鱼形态奇特: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鳇鱼长可达5.6米,重可达1000公斤。它是一种底栖肉食性鱼类,喜欢在沙质和鹅卵石底的江河中活动。它不洄游入海,只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或远或近的地方游动,冬季留在江中深水处。我国鳇鱼的主产地是黑龙江水域,乌苏里江很少。年产鳇鱼约20万公斤、鱼籽300余公斤。鳇鱼肉肥而不腻,味道鲜美。鳇鱼籽更名贵,可制成鱼籽酱,有健脑强身的作用,外贸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鳇鱼骨为脆骨,誉胜"燕窝鱼翅"。鱼肚可入药,也可食,有补虚壮阳的功效。鱼肚胶可做敷药,也是制作工艺品的最佳原料。
鳜鱼,俗称鳌花。体形为两头尖的扁平纺锤体,身长可达60厘米,体重0.5-5公斤,是一种底栖鱼类,喜欢在水草丰盛的溪流中生活。其黄绿色的身体表面还有大黑斑块,在泥穴中是一种保护色,可以此伪装自己,攻击吞食其它鱼类。它的肉质细嫩鲜美,唐诗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正是对它的赞赏与歌颂。它在黑龙江省几大江河湖泊中都有分布。
哲罗鱼,为黑龙江省的一种冷水性鱼类,古代是送往皇室的贡品。鱼体长而厚,略呈圆筒状,头扁平、吻尖、鳞细小、尾上有脂鳍、背部青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身上有许多小黑点,体重3-50公斤。常栖居于水温在摄氏15度以的山溪水域之中,特别是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地方,有季节性洄游的习性。肉质细腻,味鲜而富营养。皮较厚,加工后结实,轻软,当地少数民族用以制鞋。哲罗鱼广泛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江河湖泊水域,特别是水质清澈的山溪之中。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524a9010006d2.html5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