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日本战国历史籍要 |
[游记]日本战国历史籍要 |
2008-07-01 sina.com.cn |
血肉长城-义兵蜂起 国家危亡,社稷倾覆。在此国难当头之际,不单有象李舜臣这样的武将在前线为国奋战,家园饱受蹂躏的朝鲜百姓也纷纷拿起武器,与侵略者决一生死。后人把这股自发的民间力量称为“义兵”。 朝鲜民间自古就有反抗侵略的传统。当年蒙古入侵,朝鲜民间就过兴起义兵,与元军作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次日军上岸后,杀人屠城,无恶不作,更激起了朝鲜人反抗的怒火。1592年5月中旬,就在日军登陆釜山后仅1个月,各地义兵燃起的烽火已经烧遍了朝鲜全土,日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在多条战线与义兵纠缠不休。各路义兵中最有名的,当属庆尚道的郭再佑、金沔、郑仁弘,全罗道的高敬命、金千镒,忠清道的赵宪等。 郭再佑,1552年生于庆尚道宜宁的一个地主家庭,早年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由于太过直言,惹得考官不快,不中。此后郭再佑不再参加科举,而是靠着家里的田产,过着春夏读书,秋冬狩猎的写意退休生活,直至1592年日本大举入侵。眼见朝鲜官军在日军先进的火器面前溃不成军,郭再佑挺身而出,召集当地百姓,鼓励他们武装自己,保卫家园。很快,郭再佑属下就聚集了1000多人。 郭再佑出战的时候喜着一件大红袍,故自称“天降红衣大将军”。据郭再佑自称,这件大红袍是由少女初潮之血染成,是件充满至阴之气的宝衣,足以抵挡日军铁炮至阳属性的铅弹。
(左下图为郭再佑出征) 虽然见识有点迷信,但郭再佑却是当时朝鲜人中难得一见的游击战天才。小西行长登陆釜山北上后,郭再佑便以家乡宜宁为基地,从西侧打击日军的进兵和补给路线,给日军造成很大困扰。 4月19日,第六军团的小早川隆景抵达朝鲜,并立即兵分两路,向自己的防区全罗道进军:小早川隆景主力先北上至尚州,再左转向西,以全罗道北部边境的锦山作为南下基地。部将安国寺惠琼则打算从昌原出发,渡过洛东江,从东部杀进全罗道。郭再佑的宜宁,正坐落在安国寺惠琼军团的西进路线上。 5月中旬,安国寺惠琼率部抵达洛东江东岸。他们不知道,郭再佑早就掌握了这支日军的动向,并已经偷偷在河两岸布下伏兵。渡河前一晚,安国寺惠琼遣探子在水浅的地方打下木桩,准备第二天徒步涉水。可是趁着半夜,日军都睡着的当儿,郭再佑派人将木桩拔出,重新打在水深的河段。第二天,不明所以的日军果然上当,被湍急的河水困住动弹不得,阵势大乱。郭再佑趁机纵兵从两岸夹击,安国寺惠琼大败,只得退回昌宁再作打算。 洛东江一战使得郭再佑名声大振。他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法让日军整日里提心吊胆,以致在军中谣言盛行,说郭再佑通妖术,能在眨眼之间以奇门遁甲将部队运送到他指定的任何地方。据说有一次日军和郭再佑的部队交战,郭军撤走,留下一只大箱子。日军以为箱里有什么宝物,大喜过望,连忙打开查看。不料,箱中一阵嗡嗡作响,竟然飞出一大群马蜂,蜇得日军哭爹叫娘。郭再佑随即反攻,日军大败。不久,日军再次缴获了郭再佑留下的箱子,但学乖了,不再打开箱子,而是直接丢到火里。可是,日本人做梦也没想到,这次箱子里装的却是大量的炸药。结果可想而知。 当郭再佑想尽办法打击侵略者的时候,却引起了庆尚道巡查使金晬的不满。这位下令全道各地百姓散入山中,不要与日军正面冲突的总督认为郭再佑冒犯了他的权威,指责郭再佑的义兵实际上是反政府武装。郭再佑闻讯大怒,干脆直接上书流亡的宣祖朝廷鸣冤。幸亏朝廷已经昭告天下,要求各地招募新兵。命令抵达庆尚道,郭再佑的抵抗组织才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 却说安国寺惠琼在洛东江吃了个瘪,没法想,只得沿小西行长等开好的道路继续北上,寻找其他突破口进入全罗道。可是天不遂人意,安国寺惠琼没走多远,就遭到数股义兵的打击。特别是高灵人金沔在居昌一战,诱敌深入山谷之中,打得安国寺惠琼损兵折将。最后,安国寺惠琼彻底放弃东进的计划,撤回日军控制的安全地区。小早川隆景兵分两路攻打全罗道的计划宣告破产。 在全罗道,各地义兵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抵抗小早川隆景的攻略,前赴后继。其中最悲壮的,当属光州人高敬命发动的第一次锦山之战。 和郭再佑一样,高敬命也是科举不第的“两班”。日军入侵的消息传到家乡,高敬命不顾已是60高龄的老躯,亲自游说乡里,欲组织义兵上京勤王。民众感于这位老人的忠义,纷纷投效,不久就聚集了7000人。消息传到朝廷,宣祖大喜,下旨嘉奖,并指派了一位叫郭嵘的武将带了数百官军,作高敬命的军事顾问。 一切准备就绪,高敬命立刻率军北上。但他们还没走出全罗道,就得到消息:全罗道最北边境的锦山已经被小早川隆景占领了。高敬命当即决定转攻锦山。 众所周知,小早川隆景是号称“西国第一智将”毛利元就的次子,从小就随父转战日本中国地区,创下十几个藩国的家业,是这次“文禄之役”出战阵容中资格最老的名将。虽然和高敬命同岁,但小早川隆景戎马一生得来的军事经验,却是这位朝鲜老人无法比肩的。 7月9日,高敬命和郭嵘抵达锦山城外,并立刻发动进攻。高敬命亲自擂鼓助威,义兵们士气高涨,部分士卒爬上城墙,向城内投掷火炬,烧毁不少建筑。可是,在小早川隆景坚实的防御阵线面前,义兵很难再取得什么进展,只得在天黑后退兵。 第二天,高敬命领兵再来,自己攻南门,郭嵘则负责西门。早在前一天的较量中,小早川隆景已经看出官军的士气远不如义兵,决定从这里打突破口,拿官军开刀,把所有的铁炮手都调到了西门。不出所料,官军遭到日军铁炮迎头痛击,死伤惨重。郭嵘见势头不妙,也不通知高敬命,带着剩下的部众仓惶逃离锦山。 小早川隆景随即调转枪口,反攻在南门的义兵。高敬命左等右等,也不见郭嵘来援,正在焦躁。忽然有人大叫:“看!官军逃跑了!”义兵阵中一声大哄,也很快丧失斗志,纷纷向四面溃散。小早川隆景更不给朝鲜人丝毫喘息之机,催兵猛攻。眼见败局已定,左右劝高敬命赶快逃走,但被高敬命拒绝了:“败军之将,唯死而已!”终于没于阵中。同时战死的还包括他的小儿子,高英厚,部将柳澎老,安瑛等等。 虽然高敬命和他短命的义兵失败了,但他们决死抵抗的决心明显震撼了日本人,让他们终于明白朝鲜不是人人都像官军那样忪的。长子高从厚命大,没战死在锦山,而是逃了回来。他组织了更多义兵,扛着一面“报仇雪耻”的大旗,继续和日军作战。想不到民间的抵抗竟会这么激烈,日本人的头开始有点大了。 趁着战胜高敬命的余威,小早川隆景第二天就率兵南下,打算一股作气攻下全罗道。扼守在日军南下必经之路全州的,是曾经在龙仁败给胁坂家的全罗道巡查使李洸。除了自己驻扎在全州的主力,李洸还派出两路部队,意图夹击小早川隆景:一部义兵,以郑湛为首,到全州以北的熊岭山区布阵,部将权慄则带官军在梨峙一带埋伏。 防守熊山的义兵不幸迎头遭遇了小早川隆景亲率的主力。虽然凭借着山地苦战,包括郑湛在内的数百人战死,但还是被小早川隆景突破了防线。残存的义兵部队不得不趁夜撤回全州。 日军也并非进展顺利。在梨峙一路,小早川隆景的偏师遭到权慄伏兵攻击,损失惨重。李洸也在小早川隆景必经之路上遍布火炬旗帜,以为疑兵。鉴于李洸在全州已有戒备,另一路日军又被权慄击溃,再加上日军已经连战三日,人困马乏,小早川隆景只得下令撤回锦山,再作打算。撤退之前,小早川隆景将在熊山战死者的尸体收集起来,集体埋葬,并在坟头上立一块木牌:“凭吊朝鲜国之忠肝义胆”,以表达他对义兵血战不屈的最高敬意,也同时宣布了第一次锦山会战结束。 凑巧,梨峙之战与安骨浦大捷都发生在7月10这天。朝鲜双喜临门,真是个该好好庆祝的黄道吉日。权慄以此战成名,其军事天才很快为朝廷发觉,并将他晋升为高级将领,成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后期朝鲜陆军为数不多的中流砥柱。 幸得义兵的奋战,朝鲜人面对名将小早川隆景竟也打了个2胜2负的战绩。(2胜:郭再佑,金沔击退安国寺惠琼,权慄梨峙大胜,2负:高敬命败死和熊山义兵被击溃。)这大大拖延了日军攻入全罗道的战略进程,保障了李舜臣的后方。更重要的是,在义兵和像李舜臣这样的朝鲜军官的奋战下,日军始终未能在朝鲜站稳脚跟。等到大明的援军赶到,终能给整盘“文禄之役”计划以最后的致命一击。(下图义兵出征图)
僧兵出山-光复清州 百姓们勇赴国难,出家的和尚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刀出世,超度侵略者们前往“极乐世界”。 眼见日军登陆后一路势如破竹,宣祖朝廷手足无措,唯能想到的对策除了向大明求援,只有广募新兵了。民间虽有义兵,但好像还是不够。宣祖想到了遁隐山林的出家人。 说实话,朝鲜政府作这样的要求,心里应该觉得很歉疚。前面提到,朝鲜开国以后大力提倡儒学,并认为佛教欺世盗名,施行极力打压政策。1419年继位的世宗大王强行将朝鲜国内诸多佛家派系合并为“教宗”和“禅宗”两系,以便管理。朝廷还肆意没收寺庙田产,奴婢,并把佛家的学院:都会所,赶出了京城。此后佛教日渐势微,虽然信者仍众,但社会地位低下。 日军入侵后,朝廷为了增加兵员,打算与佛教妥协。可是,历经这么多年压制,佛家能那么容易就与朝廷一笑泯恩仇吗?宣祖皇帝想到一位解铃人:西山大师休静。 休静和尚年轻时也是“两班”之一,因为没有中举而改行做了和尚,自此广结善缘,掌管过“教宗”和“禅宗”两家的都会所,在平民和僧众之间有很高声望。1589年,一批佛教徒聚众造反,希望能以武力改变他们在社会中低下的地位。这批起义者借用休静的名头,企图号召更多的民众起来一块闹革命。暴乱被镇压以后,当局自然要找休静的麻烦。幸亏宣祖看了报告,认为休静与暴乱无涉,才免了一场宗教灾难。(左下图休静像)
休静虽然一口答应,但让这位得道高僧最后决定出山的,不仅仅是还宣祖一个人情,借机改善朝廷打压佛教的政策也是另一项诉求。受命之后,休静在顺安法兴寺募僧兵1500,大弟子惟政和尚在杵城乾凤寺募兵700,二弟子处英在全罗道募兵1000,三弟子灵圭在公州甲寺募兵700,等等,在全国共募得僧兵8000。一时间各地寺院闻风而动,大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气势。宣祖听说募兵顺利,大喜,下旨册封休静为“八道十六宗总都摄”,统领全国各路僧兵。(朝鲜八道,每道设“教”“禅”二宗,共16宗。)自此朝鲜义兵队伍中光头滚滚,成为另一只不可小视的抗日力量。 僧兵部队第一次大规模参战于光复清州之役。清州是忠清道经济与军事重镇,并积有大量的囤粮。1592年4月26日,第三军团长黑田长政在北上之际攻陷此城,并成为日军重要据点之一。这时镇守清州的,是第五军团的蜂须贺家政与其数千部下。 1592年7月,休静的三弟子灵圭会师义兵将赵宪包围了清州城,欲图夺回这战略要地。 说起这位赵宪,曾是当年令朝廷之上人人避之不及的刺儿头。不像其他义兵将,赵宪的身份是朝廷高官,以耿直诤言闻名。1588年末,丰臣秀吉派遣使者要求“假途伐明”,朝鲜政府上下为如何对付争吵不休。铁杆鹰派赵宪指控丰臣秀吉是个弑主篡位的逆贼,强烈要求斩使者以绝日本之念。日本发动侵略之前,赵宪就已认定战争不可避免,要求整兵备武。可惜朝廷置之不理。为了让皇帝纳谏,赵宪曾在景福宫外连磕了3日3夜响头。战争打响以后,赵宪辞官归故里,散尽家财,亲募义兵抗敌。 齐集清州城外的朝军,共有赵宪募得的义兵1100,灵圭率领的僧兵700,和500官军。而蜂须贺家政虽有7200部下,但由于需要镇守于清州和忠州之间的各城镇,兵力分散。清州城内,只有寥寥数百守军。官军将领见己方人多,赢面很高,便要求义兵和僧兵同归自己指挥,使自己成此大功。赵宪拒绝了。他认为官军纪律松弛,兵无斗志,只会拖累自己。反而灵圭的僧兵才是最佳的拍档。 8月1日,清州之战打响。城内的日军见攻城部队尽是写拿着锄头木棍的农民与和尚,禁不住大有轻敌之心。一部分铁炮手更放弃城防,出城杀入朝军阵中。不料,这正是赵宪的诱敌之计。只见受到日军直接攻击的中间部队且战且退,但两翼的友军却渐渐展开,将这部分日军团团包围起来。待得日军反应过来上当,已经太迟了。义兵和僧兵们一拥而上,将这股铁炮部队全数歼灭。 胜了一场的朝军士气如虹。虽然不会使刚刚缴来的铁炮,但拿来当烧火棍打人也挺趁手的。朝鲜人呼喝着逼近清州城城墙,正要发起总攻,忽然天上乌云滚滚,霎时滂沱大雨劈头盖脸地打下。赵宪无奈,只得暂时撤围。(右图,义兵攻占清州。)
幸得这场大雨,蜂须贺家政和城内的残兵才免遭全军覆灭的命运。但大雨挡得朝鲜人一时,却挡不了一世。第二天一早他们肯定还会再来,清州城是守不住了,趁早溜吧。当天夜里,蜂须贺家政带了手下弃城而逃。胜利实在来得太快,连赵宪自己都不相信。当城中一位朝鲜妇女告诉他日军已经逃跑的消息时,赵宪还以为她是日军派出诱敌的奸细呢。 清州是第一座被朝鲜人光复的城市,意义非凡。由此战可见,日本人一路挺进得实在太快,后方还非常不稳,最后连清州这样的重镇也被2000多朝鲜杂牌军给夺了回去。“闪电战”落下的后遗症,该谁来擦屁股? 第二次锦山之战 清州一战,义兵僧兵官兵通力合作,终于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本以为三股势力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牢不可破,但朝鲜人爱内斗的性格却在战后叙功的时候暴露无遗。 官军首先毫不客气地将光复清州的荣誉归于自己,并顺便表扬了一下僧兵。至于作为战斗主力的义兵么,对不起,谁叫你们不听号令来着?朝廷封赏统统没有义兵的份!赵宪闻讯大怒,牛脾气又开始发作。他找了朝廷里的旧识,向皇帝申诉官兵非但懦弱无能,还谎报战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战后不到一个月,义兵僧兵和官兵之间已经闹得撕破脸,谁也不愿搭理谁了。联盟已形同破裂。朝鲜人也不想想,在日军仍在境内耀武扬威之际,这是闹意气之争的时候吗? 8月中,借着光复清州之势,朝廷下达了发动第二次锦山战役的命令,要求义兵僧兵和官军务必同心协力,再取光复锦山的荣耀。可是,朝廷大概万万没想到,再要这些人合作,简直比要他们的命还难了。 赵宪首先抗命。他拒绝和官兵会师后再进军,坚持要单凭自己的力量收复锦山。灵圭和尚力劝,称义兵部队在攻打清州时损失也不小,1100人如今只剩下700。而锦山守将小早川隆景早已严阵以待,并得到了附近的守军如立花宗茂,安国寺惠琼等人的增援,把一座城池守得固若金汤。如果赵宪执意单独行动,无异飞蛾扑火。但要牛脾气低头,又谈何容易?“君辱臣死,”赵宪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攻不下锦山,我死在那里便了!” 8月18日,赵宪的义兵部队开到锦山,并夜宿城外,准备来日决战。可惜,赵宪再也看不见第二天的太阳。小早川隆景早就看出城外这支义兵孤立无援,便打算乘机歼灭之,给朝鲜人一个下马威。当夜,一股日军悄悄摸出锦山,绕到义兵宿营地之后。一切布置妥当,锦山城城门大开,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当先杀出,与绕到义兵营后的日军两面夹击。尚在梦中的义兵猝不急防,阵仗大乱。 败局已定,但赵宪仍率众拼命反抗,并不停激励部下:“生命只有一次,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朝鲜人跟着主将奋力反击,无奈日军是有备而来。在敌人的优势兵力和装备跟前,700义兵将士最终全数战死,无一生还。 第二天,赵宪的弟子们赶到战场,发现师父已经永远地倒毙在“义”字大旗之下。赵宪的儿子也死在父亲身旁,身上却穿着赵宪的战袍,想是希望以自己引开敌军,给父亲杀出条血路吧。众人将700义兵的尸骸聚拢,葬在一起,就是今天的“七百义冢”(下图)。
赵宪战死的消息很快传开。灵圭和尚闻讯,悲愤莫名。大概怀着未能支援战友的愧疚之情吧,灵圭和他的僧兵也不等大队官军到来,径自向锦山发动攻击。激烈的战斗持续了3天3夜,但朝鲜官军的援兵始终未曾开到。不断遭到日军从城墙上居高临下的火力打击,僧兵部队损失惨重,最后灵圭也在城下壮烈阵亡。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adb9b101009c4x.html6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