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韶山(转贴)

[游记]韶山(转贴)

2008-05-22    163.com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寻找灵山——韶山(转贴)

韶山热起来了

韶山热起来了,因为她孕育了一位伟人!韶山成了中国的旅游热点,因为这里既有奇特的人文胜景,又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祝融和大舜应当是来这里最早的游客。宋元时代始有文人赋诗赞咏韶山。如:
宋代周行子《韶山》诗云:
潇湘云水梦中来,犹记蓬莱进酒杯。
歌罢远游人不见,玉箫吹月过东台。
又云:
昔年辛苦读丹经,梦里瑶台月自明。
玉洞桃花今寂寞,凤音亭下竹风生。
这是目前所见吟哦韶山山水最早的诗歌。
到了元代,陈邦光有一首《韶山》诗传世:
女郎遗迹寄山隈,灵凤亲传玉杨催。
彩翮已随仙驭去,危亭今向绀园开。
天长望阔云踪远,林密阴清竹影来。
坐览吟难尽兴,日斜归去行首频回。

这已是明显的风物诗词,作者亲历韶山佳山秀水,并引用这里的神话传说(引凤来仪,韶女升仙)与自然美景(高山、长天、云踪、密林、竹影)交融入诗,颇为动人。

韶山这一宝地,到了清代更加吸引了文人墨客前来游赏。易祖槐这样描写韶山:
步履来山顶,孤筇破晚烟。
峰高青碍目,树远翠迷天。
采凤台犹在,丹炉火未燃。
神仙虽怪诞,千载到今传。

毋庸讳言,韶山是有着极久远的人类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沃壤的。种种神话,种种传说,与这里美丽的大自然相得益彰,构成旅游区基本的要素,且很早就吸引了观光者前来寻幽探胜,但真正具备规模的旅游业的兴起,是在本世纪,特别是形成于5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韶山是:
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
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

韶山热的兴起从50年代开始,从1953年到1990年,共有2535。74万国内游客到韶山,有港、澳、台同胞和华侨38504人,五大洲141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10801批82601人来到这里!其中国家副总理级以上的42人,党派中央书记处书记以上的260人,党政军副部长级以上的587人,驻华大使130余人,几乎所有的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华国锋、杨尚昆、江泽民、李瑞环、胡锦涛……都到过韶山,到韶山的外国无首则有胡志明、西哈努克、吴奈温……

韶山,作为革命纪念地,吸引着千百万观众如潮涌海流纷至。他们来这里,瞻仰毛泽东故居,寻找伟人旧迹,流连于毛泽东少年时读过的南岸,曾游泳的池塘,耕种过的水田、菜地,闹过农民运动的毛氏三祠,纪念毛泽东的陈列馆。而毛泽东本人,建国后两度回乡,因此又给人们留下了新的景点。

然而,在1986年以前,韶山,仅仅是作为"革命纪念地"著称于世,无论1966年的290万人,还是1976年的175。39万人,都仅仅是出于对位伟人的崇拜与热爱来韶山的。

1986年,毛泽东20年前曾隐居过的"西方山洞"--滴水洞对外开放了!韶山,从"一地"过渡到"两地",即从单纯的革命纪念地向革命纪念地与风景旅游地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毛泽东闻名之前,这里就以风景秀丽迷人了,但因为缺少了大名人而逊色。如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韶山显得瑰丽我姿,魅力无穷!

1990年,游客91万;1991年突破百万,达105万;1992年上升到108万;1993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峰:117万!

江泽民总书记1991年3月来到韶山,他参观了毛主席故居、纪念馆和滴水洞,他称道"韶山精神"就是"牺牲、奋斗与奉献"。是的,韶山在战争年代,共有1598人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146人被追认为烈士;仅毛泽东一家,就牺牲了6位亲人!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满山的杜鹃,也创造了韶山美丽的今天。人人们为纪念这些英雄,为纪念韶山诞生的伟人毛泽东,近几年兴建了大批纪念性设施,也为中外游人增加了大批新的旅游景点。

如今,人们来到韶山,已不仅仅看到毛泽东故居、面岸、毛氏三祠。毛泽东铜像在韶山冲矗立,再现伟人开国大典时的丰采;毛泽东诗词碑林,蕴蓄一代伟人的文韬武略;韶山烈士那陵园,烈士英灵永在;毛泽东文物陈列馆、毛泽东遗物展,风范长存;毛泽东家世展览、毛氏宗祠复原陈列,发人深思;韶峰索道、韶峰古寺、舜帝南巡纪念馆、毛泽东思想展览馆、滴水清音、龙头山、虎歇坪、八仙吹箫、毛泽东纪念园……旧景新景,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前来观光、浏览。

来韶山的人们,无不在记忆深处留下最美好的印记,诗人瞿琮写道:

金风秋雨--来访韶山旧居。
池水微澜,石径几曲……
松依然--风来更添豪气;
花逢时,雨中盛开银菊。
门前田垄--主席当年耕犁,
新谷犹香,阵阵扑鼻。
屋后小坪,主席曾晒谷米,
雨中抢收,助人下力。
临窗方桌,几番月照如许,
主席夜读,每闻鸡啼。
……
啊,风起--更添心中思念;
啊,雨落--犹加深脑海的记忆。
风起,雨落--韶山旧居巍然矗立。
吹不散一根茅草,撼不动一屑瓦砾。
许多人,深情地发出"韶山,我想再看看你"的呼唤:
穿过历史的风云,
韶山,我想再看看你。
看看明净的蓝天,
怎样衬托你的绿水青山;
看看你那所老屋,在花木掩映中何等朴素自然。
……
啊,韶山,
今天,你不再有人为的仙云缭绕,
不再有虚幻的玄光,
一切都那么真切,亲近,
谁不感到阵阵新风扑面。
……

第一章

一、韶山新生

最早作为“观光者”来到韶山的是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毛泽东意气风发,赋诗云: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过江之后,大军南进,势如破竹,毛泽东故乡湖南宣布和平解放,然而白崇禧残部仍盘踞衡(阳)宝(庆)一线,几十万解放军遂道宁乡、湘潭、韶山、湘乡,展开衡宝虎役。

8月15日黎明,韶山一片沸腾,从银田寺到如意亭、瓦子坪,红旗招展,毛泽东故居上屋场,由当地人们用松枝扎起多道彩门,每座门上大红标语:"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毛主席万岁!"众人提篮端茶,带了甜瓜、梨子、鸡蛋汇集大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终于出现了,这正是解放平、津,迎接毛泽东进京的那支铁军。当时46军宣传部长李恩求对此有详细报道: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村解放了

7月29日解放了常德,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两将军在长沙起义,我们就绕过了洞庭湖南岸,继续向益阳、宁乡进军。到达宁乡,大家就很自然地想到我党、我军的领导者,有不少是三湘子弟。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谭政、陈赓、蔡畅以及土地革命时期牺牲了的黄公略都是这一带人。因此对这一地区,不禁涌起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尤其成为大家讨论中心是:快要到毛主席家乡了。每个人心里都盘算着--我们能首先解放毛主席的故乡,有无尚的光荣!

8月15日在宁乡到湘乡的进军途中,任务和情况都是很紧急的。我们沿着这两县之间被破坏了的公路上前进,经过湘潭县西北边境,走过了离山村还有十里的地方--如意铺,谁都想绕一个弯子到那里去看看。可是任务是不容许的,大家觉得非常遗憾。然而,就在这一个日子,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凶地,被歧视了20多年的韶山村,平静地恢复了她的自由。她--毛主席的故乡解放了。

韶山村人民,虽然还没有看到解放军,但村民们听到毛主席的队伍回来了,从四面八方跑到我军通过的道路上去迎接。沿途的标语,沿路的茶水站,家家户户的红灯,学生们由教师领着到部队慰问……

在湘乡,我们和坚持地下游击战争的湘中第一支队第五团的同志会师了。18日,他们派人从离湘乡县城五十里的韶山冲,热情而兴奋地接来了毛主席堂兄弟和两个侄子(指毛泽连、毛远翔、毛远忠)。

另一篇通讯记述了部分战士在毛泽东老家宿营的情形:

韶山村解放了,这和其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市的解放又是另外一种意义。
初秋的夜晚,天还是那样闷热,队伍沿着山路急急行军。

每个人的步伐比往日走得更快,眼睛瞪得格外大,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宿营地是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湘潭韶山冲。

队伍刚刚经过一座小山岭,突然灯笼火把齐明,火光下,照见一个木牌上写着:
此处离毛主席的家15华里。

从这里起到韶山的工业区茅塘与上屋场,沿路站满了提着灯笼端着茶水的老乡们,远远望去就象一"条漫长漫长的火龙。到处响着清脆的鞭炮声,就像过年一样。

老乡们是那样高兴地欢迎着毛主席的队伍,这又使我们想起了进入首都产京时人民狂热欢迎的情景。曾经受过毛主席亲自检阅的战士们,现在又到了毛主席的家乡,人人都感到无尚的光荣。在梅河口,在辽阳,在鞍山,在锦西,和敌人浴血奋战的时候,我们就牢记着?quot;我们是毛主席的队伍,是为人民翻身打天下的队伍。"

……午夜3时了,前面传来命令:
"三连今天就住在毛主主席的家里。"

三连的同志高兴得跳起来。

第二天下午,各排选出一个代表,由王团长率领增参观毛主席的家。东茅塘和上屋场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到那里,毛主席三弟毛泽覃的岳母周老妈就从一间年久失修的茅屋里出来迎接我们……

"20多年了,他已离开这里20多年了!他今年该是56岁了,身体不知怎么样?"
当崔清队同志把毛主席在北京阅兵的彩色像片展开给他人看时,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欢呼着:

啊,胖了,胖了!"
……

的确,毛泽东自1927年1月考察农民运动,离家已整整22年,这22年间,他的故乡,他的老家饱受了血雨腥风。发支长沙马日事变的军阀许克祥派兵分3路扑向湘潭、韶山,也们捉不住毛泽东,便来捣毁毛泽东的家(家乡、家庭及祖坟山,在旧观念中是至关重要的"根")。

1927年前后,韶山菜几十名共产党员、农民骨干,即由毛泽东亲手培育的毛新梅、庞叔侃、钟志申、贺尔康、蒋梯空、谭震凡、谭天明等人被割下头颅或五马分尸。

1929年1月30日,国民党人抄没了毛泽东的所有家产。其时,毛泽东正带领他的部队,与蒋介石部血战湘赣,毛泽东正扮着那个无法无天的孙猴子的角色,毛家上屋场被一把火烧得只剩墙砖。3年后的6月29日,湖南省长何键又密派副官长熊士鼎、特务队长龚仲荪(龚澍)带了20多人,要湘潭县保安队配合下,潜入韶山冲,来断毛泽东的"龙脉",毁毛家"风水",他们挖掉了毛泽东九派祖毛湘泉的坟墓,将尸骨盛在坛子内带回长沙邀功……

在此不久,毛夫人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被杀。祖坟被挖稍后,8月20日,堂妹毛泽建也带孕饮弹衡山马王庙;三弟毛泽查阵亡于1935年4月25日…甚至到了抗战时期的1939年冬,蒋介石又亲自命令,着王茂泉、唐锦忠等人再度来韶山破?quot;风水"(蒋氏是极为迷信"风水"的)

在抗日战争中,韶山20余人染沙场,包括毛氏家族的毛岱钧(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备师35团上校团长,战死庐山)。日本军于1944年6月20日和8月16日由宁乡侵入韶山,在境内杀人成百(豺狗村一地同时被杀30多人),这两股过路日军之后,10月?0余月,共杀死500余人,伤残80余人,毁房28栋、抢粮194241石,牛1569头……

值得庆幸的是毛泽东的家--上屋场,及整个韶山冲没有被日本兵发现,从而避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自然的保护;上屋场幽处韶山冲层层群山围裹之最深处,且与一般农舍无异;二是共产党地方组织在韶山几乎被捻灭,但到1937年12月之后又得以恢复,抗战之风吹醒了毛震公祠后青山坳内一星火苗;10个月之后,韶山出现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领导人是毛朗明,共产党的抗日组织与当地爱国士绅、原云南护国军名将、朱德同学和把兄弟何海清联合,在狮子山、如意亭各处主动出击,因而将日军阻挡在韶山冲以外的地区。

在这期间,毛泽东的家里住着几个不寻常的人物:毛泽东的侄儿、毛泽覃之子毛楚雄及楚雄外婆周阵轩、舅父周宇渔。1938毛泽东曾有一信涉及此事。

宇居兄左右:
五月十六日信收读。谭季余以不来为上。楚雄等忆寄微款,尔后可略接济一点,请督其刻苦节省。周先生留居韶山甚好,应看成一家人,不分彼此。此复。即颂时绥!

弟 毛泽东
五月二十六日

毛家血脉楚雄与上屋场一道受到了保护,直到1945年7月13日,受毛泽东之令南下至湖南的五震三五九旅,派人接走他。而周阵轩、周子渔仍住在上屋场。

抗战后的韶山,早于全国就实际上成了共产党的天下,1946年共产党参与乡政权竟选,庞柱中当了乡长,刘伯庚侨乡民代表会主席,毛义作了乡队副,还有不少当了保长,这为韶山迎接解放准备了条件。

毛泽东故乡终于也在1949年得了新生。这个孕育了代伟人的地方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其意义经比中国其他地方更加深远,因为她是作为领袖故乡为世人嘱目了,韶山真正的旅游史由此开端。

二、追赶太阳

毛泽东故居大门两侧曾有一副大红对联:泽沛苍生泽;东来紫气。

《东方红》一曲唱起来了,一直唱到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而且唱得更响亮了。人们不能亲睹伟人丰姿,便来到"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寻觅他的足迹,他们成了追太阳的人们,整整好几代人了,将人生最美好的梦,留在了韶山;他们又将从这儿获取的热力,带回了他们的故乡。

开国大典后两个多星期,10月17日,长沙专区各界慰问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警卫连两个排首开建国后参观韶山纪录,同时,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次将毛泽东故居拍摄成纪录片,介绍给中国各地的观众。

这时的上屋场,破瓦残桓,连地坪中间也生满了野草藤蔓,这个家的主人,只有毛泽民原配夫人王淑兰尚在此居住,她便当直了义务讲解员,向人们计述毛泽东的早年轶事。接着湘潭县人民政府正式将毛泽东故居接管,并加派毛月秋与王淑兰共同管理,收集失散的家具、农具,按原样陈列。1950年冬,共有44件器物6件文物陈列出来;大门上首挂起匾额,以宋书"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家"(后由郭沫若题"毛泽东同志故居")1951年,毛泽东故居下正式对外开放,公路也从湘潭城通到了韶山冲。

1952年对故居进行加固性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年4月8日,刘少奇副主席来到这里参观,并指示将"故居"改为"旧居,

1965年9月28日郭沫若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新匾挂上。

1953年~1963年10年间,来毛泽东故乡参观者共达40余万人,年平均3。6万人(1953年前缺统计)。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老师,被子毛泽东尊为"你过去是我的先生,你现在是我的先生,你将来还是我的先生",昔日延安五老之一,时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的徐特立,于1955年5月29日访问了韶山,他说:
毛主席是马克思主义在东方实现民族解放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旗手。

毛泽东姨表兄,曾经大力资助毛泽东少年进学、在一师时又是其行先生的王季范,这时担任国务院参事,1955年11月台票26日在韶山口占一绝:
一别故乡五十年,重来如见海成田。
韶山放射光和热,照彻东方赤县天。

195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来到韶山,他高兴地说:"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满足了多年的愿望,十分高兴,永志不忘。"该年12月,京剧大师梅兰芳参观韶山后留言:"我瞻仰了毛主席的故居,我深深体会到伟大的革命事业是从平几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民建中央副主席李烛尘和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分别于1957年5月2日和11月25日访问了韶山。彭德怀元帅是毛泽东的湘潭老乡,他的家乌石寨彭家围子虽然距韶山仅50公里,但他过去并未到过韶山,这位一向为毛泽东倚重,"敢于横刀立马"的人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他于1958年12月17日来到韶山记访问。

1959年2月28日,73岁高龄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元帅偕夫人康克清来韶山参观,他们兴致勃勃地流连于毛泽东故居、晒谷坪和菜地、农田。

韶山的人们闻听这位从1928年起就与毛泽东共事,几十年在血与火洗礼中合称朱毛的元勋来到了韶山,纷纷前来一睹风采。朱德和夫人在上屋场门口为大家簇拥着,像位慈祥的长辈,留下了好几张动人的合影。朱德还在韶山招待所品尝了当地风味"五元整鸡"和特产蜜桔。

1959年是毛泽东回到了家乡,虽不是旧时代的"衣锦还乡",也的确带来了轰动效应。传媒很快将此渲染开去,从而带来了一个观光高峰年--这年共有4077万国内观众到韶山,还有21个国家、地区的527名外宾。毛泽东身边的"文臣武将"也纷纷前来。算是在毛泽东之先打前站的有中央书记处书记、总政主作谭政大将(2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元帅(2月28日),政治局常委、政协副主席董必武(3月3日),与董老同行者有聂荣臻元帅。3月4日民盟中央副主席高崇民也来了。为毛泽东回乡"保驾"的副总理、公安部罗瑞卿大将则先于毛泽东20多天,于6月4日到韶山作"迎驾"准备(6月26日又与毛同来)。12月21日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老人。

董老聂帅在韶山留言,留诗云:
山不在高,有宝则名。水不在深,蕴珠则澄。岑同苔异,鲁之尼山,粤之翠亨,以拟韶山,差可比伦。此旧题象牙刻毛主席故居语,录之以为纪念。

门外双塘贮白水,宅旁层岭植青松。
风和日丽春游快,土壁茅檐剑气冲。

陪同毛泽东同来的王任重6月27日写道:
韶山风光依旧,人世几经沧桑。
壮志已成大业,何须衣锦还乡。

1960年访问韶山的观众达到5。6万人,其中有李富春副总理(3月5日),粟裕大将(3月10日),贺龙元帅(6月2日),张云逸大将(11月13日)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潜,以及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帕巴拉·格烈朗杰等。

1961年和1962年分别有4073万人,5。09万人到韶山,包括赵朴初、胡乔木、季方、吴玉章、邓初民、赛福鼎、包尔汉等名人。中国佛协副会长、书法家赵朴初1961年2月作《天香引·访韶山》云:

几曾逢此山川?尽迎前,峰拔英姿,溪吐温言。步绕池塘,手磨几案,神往当年。
誓永世追尘策马,举红旗,破浪扬帆。自庆何缘,喜事联翩--去岁延安,今日韶山。

吴玉章诗云:

小驻长沙市,来访韶山冲。
寒冬十二月,松柏自青葱。
山川资俊杰,时势造英雄。
红旗从此起,飘扬遍域中。
楷模昭后进,文章马列丰。
滚滚长江水,万古流不穷。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1961年4日正在宁乡县东湖塘公社王家湾大队作农村调查,8日,他前往韶山参观。中国20世纪历史一个惊人的地方是,它似乎格外钟爱湘中地区,将伟大的使命安排给出生于这里的一批人物。刘少奇这位中国第二号人物与第一号人物毛泽东,两面人的诞生地竟仅仅相隔30公里;刘少奇从他的故乡宁乡花明楼驱车至韶山冲,只需40分钟。8日晚,他住在韶山招待所,听取了正在韶山作农村调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等人的汇报,了解了韶山讨论《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情况,指示胡乔木及时向毛主席汇报。9日早晨,刘少奇与王光美来到毛主席故居,当他看到堂屋大门上端挂的"毛泽东同志故居"匾额时,提议将"故"改"旧"字为妥(不久,湖南省委办公厅即下文作了修改)。刘少奇走进故居,仔细观看了第一间房,每一件实物,他有一种亲切感,因为两位伟人的家相距甚近,不论民情、风俗,甚至口音都是十分相近,几乎无区别的,而且他们少年时代的家境也大致相同。在厨房,他揭开灶上的大锅盖,摄影师迅速拍下了这一瞬:照片上刘少奇与夫人显得十分开心。

1962年访问韶山的国内观众共有5。09万人,这中间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邓初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赛福鼎、全国政协副主席包尔汉。

1963年访问韶山的著名人士有叶剑英、溥仪、彭真、郭沫若等。吴溉之写道:
恰逢重阳登韶山,心情兴奋不平凡。
主席故乡留故迹,青山绿水惹人瞻。

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首《满江红》词:
久慕韶山,喜今日能谐素愿。车行处,田园蔬菜,青青一片。时雨纷飞公路净,湘江横跨长桥现。自长沙仅费二时余,真方便。
群山顶,绿化遍;新松意,乐尧甸。桃源,有自湘潭输电。地上乐园天下是,人民公社乾坤变。齐颂歌领袖万斯年,东风健。

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叶剑英元帅对韶山游泳历史的第一个时期作了恰当的总结:

六亿同胞呼万寿,五洲志士称导师。
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

中国的另一位巨人周恩来,于1964年4月16日访问了韶山。倔他陪同外宾参观了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故居前坪水塘边照了一张像,照片上,周总理正乐呵呵地谈笑着。沙千里在1964年4月8日写道:

韶山星火燃红华夏,东风骀荡雨露天下。

丁西林、周而复两位文学参观了韶山,说"高山仰止,景行望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从1964年开始,到韶山参观者人数以加速形式猛增,当年达到7。46万,次年突破两位数达20。1万,1966年更剧剧增至290万!这三年中访问韶山的国内名人有周恩来、陶铸(1964年9月5日),谭震林(1964年10月30日)、胡愈之(1965年4月23日)、彭绍辉(1965年5月25日)、梁漱溟(1965年)等。马万祺1965年4月8日留诗:
看到湘江绿映川,秀丽韶山展眼前。
豪迈农民先举义,激昂志士早扬鞭。
燎原星火光华夏,革命风云起满天。
领袖故乡人敬慕,环球遥望新霞烟。

9月9日,作家李准在韶山留言:
太阳的故乡,红旗的故乡,中国七亿人民的故乡,全世界被压迫劳动人民的故乡。
韶山的山最美,韶山的水最甜,韶山的泥土最肥沃,她哺育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耐人寻味的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这一年,亦即毛泽东回乡"隐居"滴水洞的这一年,虽然观众人数达290万,但著名人士几乎没有,只有林彪的骨干人物陈伯达于2月23日来了一趟。其后一年,即1967年更是空白。可是,来韶山"朝圣"、"串联"的红卫兵却充塞了这里的大小道路。据统计,1966年11月6日至12日,韶山接待徒步行走的红卫兵1208批,8639人,其中11月15日至20日,接待2472人。红卫兵们将满腔的热情凝聚笔端,几年间,为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留下了一本厚厚的留言………
乘着“红色列车”来

整个60年代,韶山人如潮涌;1969年,韶山铁路修通后,两辆列车每日往返长沙与韶山、株洲至韶山之间,仍感运输压力甚大,只得再加一列火车,立时,这条铁路成为中国所有旅游线上最繁忙的铁路。

1966年8月,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臂戴北师大工业附属女子中学张小艾敬献的红卫兵袖章,接见百万红卫兵,“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全国轰轰烈烈的红卫兵大串联,南下韶山,北上北京,西去延安、大寨......

从1966年下半年红卫兵大串连开始,人们对毛泽东的敬仰,开始上升到崇拜乃至迷信了,全国各地来韶山的“朝圣”者,挤满火车汽车,宾馆饭店,机关学校,甚至寻常百姓家。来韶山参观者最多每年300万人次,每天平均3万余人,最多每天达到6-7万人次。故居、陈列馆竟至昼夜开放,

7万人,如果用当时的9节车厢运送,那么每日至少要60次旅客列车,而那时往返于长沙韶山的列车只有两列;如果用40座的客车,那么每天至少要1600辆客车,而当时韶山发往湖南各地的班车,总共才50多趟。假如这7万人,以每人前后一尺的间隔距离步行,那么这支漫长的队伍,会长达六七十公里,排头到了湘潭,排尾拖到长沙还摆不下。有哪座教堂会有这么多圣徒?有哪座寺院会有那么多弟子?然而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朝圣者”,却以极度的虔诚,臂戴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大多是徒步来到韶山。他们露宿阶台,彻夜不眠,盼红太阳从毛泽东故居后山升起。他们摘取韶山一草一叶或拾一块韶山黄土,紧贴胸房,高唱“东方红”或者“大海航行靠舵手”......

每天下午3点,韶山邮电局信件分检台上,摊满了少则几百封多则数千封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其中至少有1/3是寄给区政府的,五花八门的款式和称谓忙坏了邮电部门。许多信笺因地址不清而不得贴上退改批条,或者在韶山公社与韶山大队之间辗转旅行,该收的信没收到,或收到信时早已成为陈年旧事,只能徒呼奈何。

这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韶山的真实写照,到1967年12月份,韶峰下传来第一声列车的长鸣时,韶山更热了,到处是热情燃烧的年青人。

关于韶山铁路的修建,1967年12月底的《湖南日报》有如下报道:

我们要让毛泽东思想传遍全世界,而中国的赫鲁晓夫却象蝙蝠害怕太阳一样,害怕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传播。湖南省委内一小撮走资派秉承其主子中国赫鲁晓夫的旨意,不仅不搞韶山建设,反而盗用韶山建设名义,为其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一个韶山冲,一个花明楼,他们爱“楼”,我们爱“冲”......

旧省委百般阻挠,说什么“你们先勘测一下吧,修不修还不一定。”甚至说,“我们省委就是有钱,也不能垫出来修这条路”......

韶山铁路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产物,韶山铁路的建设是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展开激烈斗争的时候进行的。

......

一位毛姓老红卫兵回忆道:

“我姓毛,贵州人,在韶山铁路上工作,现在已经是韶山人了。我是贵阳9中的第一批红卫兵。因为姓毛,我觉得跟毛主席更亲,所以大串连开始不久,我就奔韶山来了。那是1967年初,我刚满15岁。我没怎么准备,就起程了。贵阳火车站有红卫兵接待站,我大摇大摆地挤上了火车。开始埋怨火车挤,可是才坐一个下午,它就被堵住了,死活不肯走。等了两天两夜,蚊叮虫咬,又饥又寒,但当时有句口号:‘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竟过来了。没办法,我只好走路。所到之处,无论城市乡下,谁都不怠慢我,把我当程序变换 亲人看待,小娃娃们知道我到韶山去,有的抱住我的脚,有的拉我的手硬要跟去,躲都躲不脱。我住过一晚,第二天天不亮,我就偷偷地告别主人。我动身的时候是早春二月,还穿棉袄;我到韶山时,已是初夏六月了。

转自:http://wenchun.123.blog.163.com/blog/static/2875004120083293531489122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