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清明时节春柳拂京都哀思寄吾母少年心事众生病任公.

[游记]清明时节春柳拂京都哀思寄吾母少年心事众生病任公.

2008-05-22    sina.com.cn

20080404 清明时节春柳拂 京都哀思寄吾母 少年心事众生病 任公故居祭在如

2008-04-04 18:00:27

大中小

标签:教育

清明时节春柳拂
京都哀思寄吾母

少年心事众生病
任公故居祭在如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名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代诗人徐中林今天也写了一首小诗《清明》:“清明时节春柳拂,京都哀思寄吾母。少年心事众生病,任公故居祭在如。”

今天是清明节,我当然想起了故去的奶奶和母亲,因为身在北京,且家乡的习俗,母亲前年去世,去年落葬,我只能今年冬至时才能去墓地祭扫,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我还是按照家人的吩咐做吧。但今天,远在北京的我,虽然不能到母亲的墓地祭扫,但我却要在惠园做一件“祭如在”的事,为家乡广场上的那尊《客家母亲》雕像配上一首现代诗,以此祭奠生我养我育我的客家母亲!

客家母亲

2008年4月4日清明节于北京

客家母亲,是我的母亲。

你的名字就是生你的族群的名字,

客家母亲,是我的母亲。

你的名字就是养你的南国的名字。

我是客家母亲的儿子;

也是吃了客家母亲的奶而长大成人的

客家母亲的儿子。

客家母亲以养育我而养育你龙南的家,

而我,是吃了客家母亲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客家母亲啊,我的母亲。

客家母亲,今天我看到这雕塑使我想起了你:

你在关西刚刚落葬的被雪压着的青松下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圳下的那间老房子,

你的曾经被你一人耕种了多年的六亩多水田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沟渠、枯黄的桔叶和挂藤的红南瓜。

客家母亲,今天我看到这雕塑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看着我,抚摸我;

茶山里,

在你用锄头把没头的野草铲除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儿子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个个的掐死之后,

在你亲手将榨好的茶籽油放在鼻前闻香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厨房里,

在你把从山上捡拾下来的柴火放进灶台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香喷喷的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母鸡下的第一个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油灯下,

在你收拾了一家人吃剩的锅碗瓢盆之后,

在你洗净了一家人穿过的脏衣臭袜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被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边纳鞋垫边敦促儿子读书写字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客家母亲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客家母亲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推向了广大的大千世界。

啊,客家母亲,你为什么要哭?

客家母亲,为了生活,

在怀胎十月的时候还上山砍柴,还下田插秧

在你流尽了你的乳液之后,

你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你含着笑,提着柴刀就去了关西塔下茂密的山林里,

你含着笑,担着秧苗就去了田螺坑里微冻的水田里,

你含着笑,掏着一圈子猪吃的稻糠,

你含着笑,晒着那些收获的金灿灿的稻谷……

客家母亲,为了生活,

在怀胎十月的时候还上山砍柴,还下田插秧

在你流尽了你的乳液之后,

你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客家母亲,深爱着你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你的乳儿,

忙着炖那土鸡,做那糍粑,

在年节里,为了你的乳儿,

忙着搞那卫生,做那新衣。

客家母亲,深爱着你的乳儿;

你会对你的邻居夸口赞美你的乳儿;

客家母亲,深爱着你的乳儿;

你会对你的族人夸口赞美你的乳儿;

你说你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你看着你的乳儿“金榜题名”

你说你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你看着你的乳儿“花轿新婚”

你说你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你吃着你的乳儿的婚酒

你说你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你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听儿媳妇

亲切切地甜咪咪地喊一声“婆婆”

你说你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没过多久就有一个大胖小子

嫩丫丫地娇滴滴地喊你一声“奶奶”

可是,客家母亲你还有所不知道的:

大儿做了经理,正驰骋商界,

第二个也在生意的经营中越发红火

第三,第四,第五……

而我,我是在写着想念你的诗句,

在你的乳儿历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乡时,

在山腰里,在水田时,在泉井旁,

兄弟们碰见时,

已经不是那个院子里淘气打架的混小子们了,

兄弟们碰见时,

比十几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的睡着的客家母亲,

所不知道的啊!

客家母亲,今天你的乳儿

是在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即将隆重召开的北京,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红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弯曲的手,

呈给你亲吻过我的温润的唇,

呈给你微笑过我的温柔的脸,

呈给你养育过我的丰硕的乳,

也把它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天地间一切的,

我的客家母亲般的母亲和你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你自己的儿子般的天下母亲。

客家母亲,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成人的,

你的乳儿,我,永远永远

敬你!

爱你!!

想你!!!

念你!!!!

还有我那可爱的奶奶,平生我最敬重最喜欢的奶奶,今天的清明节使我想起了《丁亥年七月十五吉日望月见奶奶》那首诗,就以此寄托我对她老人家的哀思吧。

丁亥年七月十五吉日望月见奶奶

2007年8月27日星期一晚十时于北京求阙斋

丁亥七十五,望月见奶奶,

端坐月宫里,笑意仍盈盈。

顺意自然生,慈祥坐云去,

不是活菩萨,胜似活菩萨。

下午回到学校,我重又想起了清明节为了祭奠母亲,有心为家乡广场客家母亲雕像配诗之事的由来。

今年春节过返京后,我写了一首《戊子鼠年春节记事五言诗》,其中有与您用餐时我们谈话和您叫我去考察的记录,也有我个人回乡感悟:

栗园八卦围,八八六四巷,纪缙祖祠联,博大精深蕴。

龙翔广场上,嬉戏余二侄,客家文化扬,围屋广场建。

太平桥头立,先民大迁徙,客家母亲像,抱儿是吾母。

叹息无文字,何来探渊源,欲作诗词赋,铭刻此永志。

因为我至亲的母亲于公元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在龙南仙逝(博客第一篇文字就是2007年母亲节怀念母亲的文章),因此当我在龙翔广场时看到了“客家母亲”像想起了母亲在我刚出生后不久抱着我拍摄的一张照片,于是我脱口而出“客家母亲像,抱儿是吾母。”

当我再看到“客家先民大迁徙”的雕塑时,只是“叹息无文字,何来探渊源”,所以“欲作诗词赋,铭刻此永志”。也许,我为此专门创作的两首诗词,一首现代诗《客家母亲》,一首词《念奴娇
客家》,这些笨拙的文字放在雕像的旁边,还能够让龙南的居民和来往的游人对于“客家”的传统会有更深的传承。如要将这两首诗词放在雕像旁,我想作者就以“客家儿”为名吧。为了这个,我前几天给家乡的县委书记寄送十几本客家研究文献资料时,还专门还写了一封长信,但愿他能够促成此事,以了却我纪念母亲的哀思吧。

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个清明节即将来临,这个与双休日相连的3天假日,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如何过好这个清明节备受关注。有关专家表示,传统节假日不仅仅是一个放假的问题,更需要用恰当的形式和它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把节日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

清明是祭祖的节日,中国人事死如在,所谓“祭如在”,实际上是活着的子孙把逝去的祖先当作还健在进行情感交流,清明正是万物生长,准备播种,一年的劳碌就要开始了,祭祖也是祈求祖先之灵的保佑。无论中秋还是清明,其注重的是人伦亲情,这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我写了这首《客家母亲》!

祭祖扫墓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但如果认为国家将清明定为法定节假日就是为了让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去上坟扫墓,就曲解了国家的初衷。其实,清明节的内涵非常丰富,除了扫墓外,还有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十多种民俗活动,但遗憾的是已很少有人知晓和问津……因此,我趁着这阳光明媚的春日,走出家门,出门踏青。本来是应学生的邀请要去植物园,但因为有些事情要办,所以去了东城区,去了元大都遗止公园!

清明,本是古人在冬去春来之时取新火的日子。后来,逐渐与扫墓、祭祖等联系在一起,唐宋以后又加入了踏青、郊游等内容。千百年来,人们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里既怀念先人,又迎接春耕的到来。同时,清明节的仪式和内涵也呈现出不断演化、不断整合和不断丰富的“活体状态”……因此,我去了北京东城区位于东城区北新桥南北沟沿胡同23号的梁启超故居。

除了祭奠母亲、奶奶,我想,这个清明节,我也来到梁启超故居,祭奠了一下中国的大思想家、大学者梁启超先生,当然还有他的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还有梁思成的爱妻、中国近代杰出才女林徽因女士,以此还推及到舍身求法的“戊戌六君子”,还有千千万万个为中国进步、为民族复兴、为国家繁荣、为世界和平而献出生命的志士仁人……

梁启超故居是座西朝东一个大宅子,大门内有影壁。为三进四合院。西部为花园,宅内垂花门、正房及花厅等建筑均坐北朝南。院内各屋之间,均有走廊相通。西部花园内,还有部分山石、土山及一歇山筒瓦顶花厅。整个房屋被高大的院墙围起,为民国初期建筑。不过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成了铁路部门的一个职工宿舍,里面居然分散错落着住了60多户人家,真是让我感叹世事的变迁,似乎再也没有了梁启超当年的车水马龙和日理万机,也没有了梁思成与林徽因进进出出时的欢声与笑语了……

这是东城区保持较完整的一片老四合院,在胡同的曲曲折折中寻到北沟沿颇为不易。一进胡同,便可望到七八棵大树守卫着青灰色的高墙,看起来颇像哪个豪门望族的旧宅――北沟沿23号,便是功成名就后的梁启超(1873-1929)在京的处所。建国后梁启超的侄子在这住过一阵,他搬走后这里一度是东城区幼儿园,后来邓小平曾打算搬来居住,但因为后面停车场的面积不够而作罢。此处现在是铁路职工的家属院,住有60多户人家。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5cb2d01008sy8.html40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