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万里长城万里长:山海关的庙和坟 |
[游记]万里长城万里长:山海关的庙和坟 |
2007-07-19cncn.com |
万里长城万里长:山海关的庙和坟 〔前言〕 “人生自古谁无情,情到深处天地动……莺莺张生红娘子,十娘怒沉百宝箱,雷峰塔呀白娘子,红楼梦中梦难醒,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千古情,自古红颜多薄命,有情总被无情伤,孟姜女哭长城,千古绝唱谁人听…….”我在翻找老唱片,一下子被白雪的这首《千古绝唱》的歌声再次拨动了,那根曾经多愁善感的弦,顿时撼动了我麻木许久的心灵,以及那凝结多年的山海关情愫。 是呀,人生自古谁无情!连鲁讯先生也曾经喊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如果赵匡胤不是在周峨皇的赏识下(要光是美色的话,他也不会千里迢迢去做劳什子的什么“千里送京娘”),未必能够打拼出大宋这一片河山来。假如吴三桂不是太在乎陈圆圆的话(不就一青楼女子),就不可能一时性起而“一怒为红颜”,那大清入定中原的历史可能就要被改写。 由此可见,大凡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小到平头百姓,一直都会被“情为何物”所困扰的,但是在面临江山和美人(如唐明皇和杨贵妃),事业和爱情(如杜十娘的那个负心汉)的选择上,大多没有女子们的“直教生死相许”。这或许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有情总被无情伤”的缘故吧。 而那位小人物——孟姜女的夫妻情份,要不是“哭倒了万里长城”的“伟大壮举”, “民工家属”的“千古绝唱”又有谁去关心,去倾听呢?更谈不上“千古传颂”啦,纵观 “上下五千年”的记载,也唯有孟姜女一人也。 〔孟姜女庙〕 去往威名赫赫、耳熟能详的山海关,既不是探访秦始皇过往的足迹,也不是寻找“魏武挥鞭”的余篇,更不是去挖掘那曾经的血腥和硝烟,一个念头就是为了这位孟姜女曾经的泪水。 孟姜女庙,俗称贞女祠,座落在山海关欢喜岭(我有些纳闷,为什么曾经的古战场,会取这么个名字?)以东的凤凰山上。顺着山脚下的台阶而上,数够一百零八级就到了山头的大殿。殿堂里供奉着淡妆素服、双眉紧锁的孟姜女彩绘塑像。两旁的条柱上刻有文天祥题写的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凝望着孟姜女塑像哀怨的眼神,不得不佩服这位工匠的功夫水准。我想也许是同样的生活境遇,才让他在现实与艺术之间,达到了空前的逼真。走在殿外的回廊间,远望着渤海湾上汹涌澎湃的浪花,我的脑海里也 “风生水起”,心头之间镌刻着的故事,又涌了上来,像是一本翻旧的小说,让我不知不觉中,走了进去。 那是在战国的末期,在一个普通的不知名的村庄里生活着一对孤苦零丁的邻居——孟老汉和姜老头。这年春天,孟老汉在院子里种下了一颗葫芦籽,没想到第二年的秧苗竟然长得高大肥壮,爬出了墙头,在姜老头家结了一个硕大的葫芦。当“瓜熟蒂落”时,姜老头切开一看,里面却躺着一位白白胖胖,惹人喜欢的女娃娃。姜老头喜出望外,村里人也奔走相告,纷纷前来观看这位新鲜可爱的“葫芦娃”。这时问题也来了,孟老汉跑来要走这位女娃,理由是“这葫芦是我种的,这娃应归我”,姜老头也固执地认为“这葫芦结在我院内,‘产权’算我的。”,由此闹得不可开交,互不相让。三天三夜后,在私塾先生的调解下,女娃娃取名:孟姜女,属两家共有,俩孤老汉高兴得,干脆拆墙并为一家,共同来抚养这位“神奇”的孟姜女(这是中国传奇故事的老套,主要是为了渲染哭倒长城的“神力”。要我说,孟姜女可能是这俩两老头捡来的一个弃婴。) 话说光阴似箭,日月穿棱,转眼间十多年过去啦。孟姜女长成个落落大方,眉清目秀的大姑娘啦,当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俩老汉为她选了个上门女婿范杞梁,准备择个良辰吉日,完婚成亲。眼看着将会有人为自己养老送终,这俩老头正“偷着乐”。谁承想新郎、新娘拜堂的当天,从门外闯进一伙征召民夫的衙役。原来呀,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了将原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成一道——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于公元前214年,在全国征集了数十万“民工”,新郎范杞梁刚好不走运,才拜完堂,还没入洞房就被征作了民夫。 这一走,转眼就是一年,范杞梁却音信全无,有“小道消息”说为了赶长城的修筑进度,“民工”们日日夜夜地拼命“加班”,累死、饿死了许多人。孟姜女一听,心急如焚,寝食不安,只好跑去跟两位老人商议后,决定千里寻夫。她带足了干粮和给丈夫缝制的御寒衣裳,经历千辛万苦和风霜雪雨的跋涉,终于来到了修筑长城的地方。一打听,为修长城还真死伤了许多人,她的丈夫也早已累死了,被埋进了长城脚下,连尸骨都没办法寻找。这一晴天霹雳的噩耗,顿时使孟姜女恸哭了起来,这一哭,泪如泉涌,声同雷鸣,把一年来的委屈、思念和痛苦,淋漓尽致地倾泻了出来,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她这一路的痛哭,竟然城墙也跟着一路塌下去(不是凡人的神力,终于显露了出来),足足有八百里长。惊动了正在这里“监督验收”的始皇帝,当秦始皇问清了事由,不但有些同情和感动,而且被孟姜女的美貌惊呆,非要纳她进宫。 万分悲恸的孟姜女,压住了满腔的悲愤,将计就计地要秦始皇答应三个条件:一是找到丈夫范杞梁的遗骨;二是要为他举行国葬;三是皇帝要为他披麻戴孝,打幡送葬。据说秦始皇为了得到美人欢心(这后一条,秦始皇恐怕是不会答应的。当然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兼有些姿色的“民工家属”也是提不出这样的要求的),硬着头皮答应了。孟姜女待朝廷为范杞梁办理好丧事后,面对着滚滚的渤海,投海殉夫而去,人们为了纪念她,在山海关的凤凰山头,建了那座“孟姜女庙”, 空留下一段“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传奇。 〔姜坟雁阵〕 傍晚时分下的山,尔后来到了孟姜女庙东南五公里外的渤海湾畔,在夕阳的余晖中,寻找着传说中的“姜坟雁阵”。在潮起潮落的海岸边,两块突出的礁石映入了眼帘,据说那块高高的礁石像是墓碑,低矮的那块像极了坟头。奇怪的是,无论潮水如何汹涌,海浪永远拍不着这两块礁石——这就是相传的孟姜女投海殉夫后,人们为她修筑的“孟姜女坟”。更为奇特的是,凡是飞过这里的海鸥,还是大雁都会在上空中盘旋哀鸣,人们把这现象称作“姜坟雁阵”。站在沙滩上,聆听着潮水的呼啸,和那凄凉的雁鸣,任凭着海水侵袭着我的裤脚,刚才庙前的那副奇特的对联,映现在了眼前: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是啊,海水可以潮起潮落,浮云也能够此消彼长。时光滔滔流逝了千年,沧海也已经变成了桑田,唯有孟姜女的情,孟姜女的怨,一位“劳苦大众”的“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贞女故事,仍然千古传唱着,并不在乎谁人来听,也无所谓听的人是谁,孟姜女还是那个“哭倒长城”的第一人。 外一篇:〔徐达庙、常家坟和胡家墓〕 来到关城,太阳才刚下山。途经关前,东门箭楼上的“天下第一关”巨匾,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部影片(片名已忘),电影讲的就是明朝成化年间,举子肖显书写巨匾的故事,记忆犹深的是这一丈三尺三寸的“一”字,竟然是肖显用自己的头发写就的。为这,我特地来到跟前,仔细地看上一看。意犹未尽时,天却黑了。 回到旅馆,翻开新买的地图,才发现关城内有座徐达庙,城西有处常家坟,城东有个胡家墓。徐达,大家都知道山海关是他奉旨修筑的,这里出现一座纪念他的祠庙,符合国人“傍大款、攀名人”的习惯(现在不是有人在考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是中国福建泉州的潘山人吗?据说他本人也承认啦。这很让某些国人自豪上一阵子的——世界上最大的官,是我们中国的亲戚。)。而常家坟、胡家墓,埋葬的又会是何方神圣呢?难不成是徐达的生死兄弟常遇春和胡大海吗? 向城里一位卖夜宵的老人请教,还真是他们兄弟仨。除了徐达外,常家和胡家是怎么也来到了山海关的呢?这还得从徐达北伐收复“幽燕十六州”后,奉旨修筑山海关说起。 “幽燕十六州”是指今天河北的北部(含北京)、内蒙古一部和山西雁门关以北的大部。在唐末、五代十国混乱的年代,石敬塘为了当“儿皇帝”,割让了这“幽燕十六州”给契丹。宋太祖赵匡胤取得政权后,曾三度北伐,想收复这“幽燕十六州”,可是却一次次功败垂成。一直到了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才在公元1368年,由魏国公徐达北伐成功,收复失地,这中间足足相隔了432年。 为了巩固这一辉煌战果,洪武皇帝下旨由徐达和刘基一道,在边塞之地筑城设防,工期限为两年。 据说这一天,两人奉旨启程北进,来到了这北倚燕山,南临渤海的边塞,徐达连说:“好地方,好战场,要是在这里筑城设关,好比是咽喉之地呀!”刘伯温却一声不响,一连登高勘察了三天,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算子”,仍然不声不响。 当徐达耐不住发问时,刘伯温才倒出了他葫芦里的药:“我不但为了大明江山的永固着想,也为了你……”徐达刚要插话,刘伯温用马鞭指了前方说“大帅说得没错,在这山海之间、咽喉之地筑关,可扼守契丹的来犯之敌,此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关外燕山连绵又是一处好战场,关内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真是个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因此,这城啊就要筑得比别的地方高大,就要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建成一座铜墙铁壁的关城。” 徐达听后恍然大悟,想起军师的那句“也为了你”的话,连连赞好。随即回营,当夜绘出草图,送往京城,朝廷一准奏,立刻动工,仅用一年又八个月,一座襟山带水的关城就竣工啦。(后世所说的万里长城,一般是指明朝修筑的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 当徐达和刘基回京复旨时,这位“不好剃头”的重八皇帝问道:“二位爱卿,城池筑成辛苦啦,关城可曾命名?”两人一愣,当时降旨,只让筑城,未让命名的呀,徐达心直,刚一张嘴想说,刘伯温跨前一步:“臣等未敢妄名,只是那关城,北依山南入海,真可谓山海之关,万岁圣明,请赐名!”朱元璋一听,打哈哈地把手一摆:“好,就叫山海关!” 下朝后,刘伯温到徐达府第拜别道:“我得走了,这朝廷是再也无法隐啦”。徐达忙问:“这是干啥呀?”刘伯温说:“我本是山野道人,还是云游四海的好!”徐达不解,“你我随皇上南征北战,可谓劳苦功高,现在该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皇上怎会准你离去呢?”刘伯温摇了摇手说:“此言差矣!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历来帝王和功臣,可共患难又同享富贵的,能有多少呢?”顿了顿,接着说:“万岁若真让我等共享荣华,就不会让咱俩去边塞筑关啦,也不会只给两年期限。不遵旨吧,性命难保。若接旨又不能按期完工,也是罪责难逃。要是筑城后,私自命名,属目无皇上,要是未敢命名,也算办事不周,这只是刚刚开始!”一席话说得徐达目瞪口呆,半天才说:“军师一走,我怎么办?”刘伯温笑了笑说:“你只要不离开万岁左右,保你没事。记住,就算赶你走也不要离开。但是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就让他们到山海关吧。我早算好了,那里城高池深的,不受刀兵之苦。即使烽火连天,进有平川,退有高山,大有用武之地。”徐达忙说:“谨遵军师教诲,明天我就让孩子们搬去山海关。”正说着,外面闯进了常遇春和胡大海,刘伯温知道他们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也就提醒了几句,他们也把儿子派到了山海关。 不久,刘伯温不辞而别,扬长而去(最终好像也没逃过皇帝的魔掌)。徐达谨记军师的话,寸步不离皇上,方保住了性命(民间却传说,徐达也没逃过朱重八这位老乡的“背后黑枪”,在背生疥疮的时候,吃了皇上送来的烧鹅,一命唔呼),而常遇春、胡大海等一干开国元勋,竟都糊里糊涂地死在庆功楼的火海之中。(总比被加个“莫须有”的罪名而死的人幸运多啦!) 再说,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的孩子们,一起来到山海关安家立业,倒也风平浪静,相安无事。不知过去了多久,他们的后代们也就在关城里建了这座徐达庙,来纪念这位功勋显赫的开国功臣和筑城者,现在香火依然。而城东北的胡家墓和城西南的常家坟,虽然也曾经风风光光地立了石人石马和石牌坊,但是却显得荒凉了许多。真所谓 “丰功伟业随风去,一抔黄土裹英骨”(自己胡诌的,无处可考)。 〔后记〕 要离开秦皇岛的时候,还是“不死心”地跑了一趟老龙头。老龙头位于秦皇岛市区以北,山海关以南4公里处,是由明代大将戚继光在万历七年(公元1471年)督建的城堡,也是万里长城的最东起点。关城全是砌石为垒,长约四公里,恰似一条巨龙伸入渤海中约20多米,墙高约十米。当时城上还建有宁海石城、澄海楼(楼上曾建有碑亭,清康熙、乾隆回奉天祭祖时,总要经过山海关,常常到澄海楼“视察”观景,饮酒赋诗,后毁于八国联军进犯时期)、南海关和海神庙。均被毁,1987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时,重建的入海石城长约22.4米。我记得当年也曾跟着热血沸腾地捐款,如今当我来到这里时,才知道,曾经的老龙头已经随着滚滚浪潮而大江东去矣。长城设置的也只能是自我的封闭,一旦“革命洪流”浩浩荡荡扑来时,形存的城墙,大多随即土崩瓦解,即使“海神庙”也自身难保。还是大清的康熙皇帝明白:只有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才是边塞无忧的根本。 坐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广播里正放着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曲,听着听着心里怪不是滋味的:昏睡百年,国人暂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2007年7月整理《旅行大事记》成文 |
转自:http://www.cncn.com/article/71206/26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